信愿行
2015-05-30黄国书
黄国书
信,是深信本来圆满具足的自性。
在人生道路上,以至诚心,排除万难,便能让所处之境达到善美的境界。
愿,是切愿,发自深心的志愿,立意正向,目标切实,愿望就有实现的可能。
行,是落实执行,在步步努力、勤恳付出之后,必有相对的报偿和料想不到的收获。
彰化鹿港是我的出生地,成长过程中,父母常带着我们从事农务工作,当时幼小心灵已对艺术萌生美的憧憬,而在农事里的劳动,也锻炼出苦劳无怨的耐力及性情。鹿港多庙,寺庙是集结各样艺术的所在,其中常有庙会、民俗展演等活动,传统伦理道德与因果报应的教育就蕴藏其中,是古艺术“不思邪”的传达方式;这对因好奇趣味而参与的我而言,有着无法抹灭的深远影响。
求学时期至入社会之初,我是热衷于摄影与素描的,为寻求真实的岛民影像,退伍后,背着相机骑上脚踏车便环岛一周,拍回的相片里,岛民为生活奋斗的容貌呈现,常让我在审视时激动不已。而摄影是平面艺术,在转入立体的木雕创作后,让我能够重新且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心象艺术。
在木雕创作题材上,除了撷取自生活回忆,我也常思索作品对社会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早期作品中,有佛前虔诚膜拜的老妪,有黄昏陋巷中仍为生活打拼的斑白老农,是五六十年代故乡人物组曲,那令我动容,吃苦耐劳、纯朴憨厚的劳动者身影,如今已然逝去,即使故园景色依稀,而人事已非!二三十年来的变化,除了浓烈的乡土性情不再,故乡环境也不同以往了。
自我学习过程里,观察先人前辈所留下的作品时,许多大师作品常令我深深感动,以至彻夜难眠,因此,我也要求自己,必须驾驭技术,表现出人物外形的内在精神,让刀下的形象,能传达出曾经存在的乡土记忆。近年木雕创作上,总想将时间、空间凝为一体,期使作品能在三度空间里突破时间的局限,或用特写、穿插、颜色、超现实等方式,使定格般的静止画面有飞逝的无限动能,让有限形体导引出无限的想像世界。
移居山林十多年了,接触佛法、聆听经教,深居简出的日子,我得以静赏细观大自然,并从中学习自然美学。远人群、避嚣尘,不是为了独享生活,逍遥自在,而是以经红尘洗练的出世心,往内寻求自身宝藏,从历代修行者身影里所得的启示,藉作品传达,期使展现的,也能像幼时从庙宇领受的教诲那般,有益于社会大众。
艺术与修道(修行向道)实是一体两面,修行要学习放下,去除妄念,创作则得向内寻求,避免外来影响;就像工作和生活,两者都是生命存续的养分,缺一不可,工作必须认真负责,善尽所处环境的责任,生活就得注意习惯养成,在细节里对自己和其他的生命负责,如此才能利益众生,让世界的运转永葆自然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