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变得更加有效
2015-05-30李元
李元
一、问题的产生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什么”这是参加学术论坛活动期间的一个讨论话题。老师们的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兴趣”才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有的认为“过程”才是有效的核心;有的认为“结果”才是有效的核心;到底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什么?
提到有效教学,大多数人第一个反应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怎样高效,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教学内容,很多和有效教学相关的公开课也大多在课的设计上大做文章。很多课的设计的确很有效,甚至说是高效的教学,让人佩服不已。可是笔者却发现一个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这样好的一节课如果笔者照着录像上的设计去自己的班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学生因素
支教前很多教师对笔者说,这是教师对教案的驾驭能力不同所造成的。一直以来笔者也觉得这个是同样的教案效果却天差地别的唯一原因。可是从淮安执教后笔者觉得或许还有一些原因也是引起有效教学设计变得无效的原因。
现象:支教所任教的是三年级(2)班,第一学期刚来时我就被这里的学习氛围惊呆了,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们上课所用的课桌比我们学校扔掉的还破,还见到了三人坐在一把条凳上上课。这里教师整天忙的就是怎样让学生平平安安在学校度过一天。至于学生的作业,说不定到家后还要帮忙做上一段农活,作业当然得往后排。笔者第一次家访时就见到了一家7个孩子趴在油乎乎的桌上写作业,说来好笑,从幼儿园到六年级几乎每个年级都有1个,小的不会正好大的可以教……
笔者在那里待了一年,之后见到了学校里那些干干净净的孩子自然满心欢喜。可第一个月的抽测立刻给笔者泼了一大盆凉水,成绩和平行班均分相差了11分。后来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终于赶上了差距,可是笔者却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差距?
这样的两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深思:(1)在没有支教前,笔者以前在南京教学时从来没有和平行班出现过这样大的差距;(2)在随后的两个月里,笔者认真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要求进行了改变,结果成绩上的差距在一步步缩小,从第一次差11分,到相差8分、6分、3分,一直到1-2分以内。可是笔者在淮安的一年时间里学生的成绩起色并不明显。对比两地的课堂与学生,同样的教师相同的教学风格,却有着不同的结果,所以笔者认为学生这一因素应该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三、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回来之后的一年里,笔者一直关注哪些因素能够让学生也变得高效起来。下面的现象又一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现象:笔者所在的五年级中有这样一个班,笔者发现这个班的数学教师没有给学生额外补课,几乎从不占用其他课的时间上数学,放学也都是按时回家的。可是他们班的成绩在五年级三个班中是最好的。无论笔者和另外一个平行班的老师如何追赶,如何“加班加点”,总是没有办法超过。
笔者对这个班进行了观察,包括教师所用的试卷,平时的家庭作业和他们班的学生谈心,甚至用过这个班的学生上课,都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正在笔者也觉得纳闷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笔者发现了他们班与自己班的不同之处。一天笔者无意经过他们班时,发现他们做作业时的状态似乎和自己班有些不同。他们的孩子都在很认真地写作业,几乎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玩或问问题。反之想想自己班写作业时总有一两个人问一些问题。看来问题的所在似乎是找到了。之后笔者特别注意观察这方面的现象,通过与自己班的对比,终于发现学生上课做习题时的有效、高效也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之一。只有课上学生有效、高效了,才能保证教师平时的教学更加有效。
四、持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再
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
笔者甚至觉得对反思的再反思,以及课前对学生情况的分析,都是有效教学得以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还是在“圆的面积”这一课中,第一次试上时,在推导公式时学生把圆折成32个小扇形,把一个小扇形近似看成小三角形,学生在化简“C/32×r÷2×32”这道式子时明显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会约分是笔者事先没想到的,学生不会约分这些都是笔者没有对学情进行分析,错误估计了学生的情况,导致了教学有效性大大下降。对试上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之后,笔者决定从书上例题的公式推导入手,教给孩子化简、推导出公式的方法。之后再放手去推导折成三角形的公式。笔者认为只有这样第二次、第三次不断反思,不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学情进行了解与分析才能使教学变得越来越高效。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