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导式”教学方法探索科学课堂教学规律
2015-05-30孙艳华
孙艳华
近年来,我们运用“学导式”教学方法,不断探索科学课堂教学规律,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较好地实施了素质教育。
一、在“导入提示”中,诱导学生好奇心理
小学生有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因此在“导入提示”这个环节中,采用实验、观察、猜谜和讲故事等方法,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其对问题进行思考。如,在教学《大气压强》一课时,首先叫出十个力气大的学生,每边五人做“马德堡半球”实验,小学生像拔河一样往两边拉,台下学生喊“加油!”“加油!”但怎么也拉不开。接着教师讲述了“马德堡半球”的故事,把小学生引入到探索科学的情境中,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发问:“半球为什么拉不开?”“这是怎么回事?”这种好奇之心,激发了他们强烈揭开科学之谜的愿望,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在“自学试填”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究
科学课本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结论不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自己归纳总结,填在横线上。
在教学中,我们采取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反复理解观察,反复理解观察实验的要求,再用铅笔试填结论。如,在教学《氧气》一课时,学生经过自学课文,理解并观察书上的“观察与实验”,大部分学生能试填出:氧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氧气能“帮助或支持燃烧”,还有的试填出“氧气能助燃烧”等结论,接着进行观察和实验,就进一步证明或修改了自己的试填结论。
三、在“观实汇报”中,倡导学生立体研讨
观察实验是科学课最重要的方法。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们提倡由学生分小组观察实验,然后汇报结果,并倡导观察实验中要实行立体研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事物做出大胆的推测和猜想,如在进行《植物的茎》一课教学中,我们深入小组发现学生就“根和地下茎”有什么不同展开了研讨:
甲:一般情况下,植物的根是由胚发育而成的,对吗?(联想)乙:对……
甲:有的根能吃,你知道吗?
乙:什么根?
甲:萝卜根呀!萝卜根从小到大越长越胖是变态根,对不对?
乙:“嗯!”“对!”
甲:就是这种变态根才能食用呢!
丙:地下的变态茎也能吃,有块茎、球茎……
丁:还有根状茎。
丙:谁能举出一些植物来?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出:土豆、大蒜、地瓜、山药、百合……再看其他小组,都展开了热烈讨论,甚至争论。
通过这样的立体研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浓。
四、在“质疑解惑”中,升华知识要点
“质疑解惑”就是让学生把学习中那些不懂的问题充分提出来,再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指点或讲解解决之。如在教《两栖动物》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裸露”是什么意思?
2.青蛙为什么用卵繁殖后代而不下崽?
3.小蝌蚪为什么在水里淹不死?
4.书上没有提到林蛙,根据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我判断林蛙也是两栖动物,对吗?
5.两栖动物是有益动物,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呢?
经过再次议论,教师指点,疑难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五、在“巩固演练”中,注重层次性和多样化
在巩固练习时要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学生的不同程度和课型,设计不同的题目进行训练。
从层次上,演练题要有梯度,可分必做与选做两种;从形式上,演练题应分质疑型、书信汇报型、打电话汇报型、学生出题考问学生型、实验观察型、专题辩论型、幻想未来型、讲故事型、电教媒体型等。
六、在“生结师点”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我们提倡学生总结,教师指点,摒弃教师总结课文,包办代替。开始,学生不会总结或总结得不好,但经过老师指点,久而久之就会总结了。例如,学习《种子的构造》一课时,学生在教师指点下做出如下结论:
甲:一类像蚕豆、花生、菜豆等种子那样,由种皮和胚两部分构成。
乙:一类像玉米种子那样,由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构成。
师:哪位同学能完整归纳两类种子的构造?
丙:把甲、乙同学所说的归纳在一起,就是完整的结论。
师:同学们,今后要学会完整地归纳问题。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