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因斯坦的情感冒险

2015-05-30裘伟廷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艾尔莎爱因斯坦玛丽

裘伟廷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之一,爱因斯坦因为他的相对论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爱因斯坦在探寻这个美妙理论的路上,经历了多少艰难和坎坷,不言而喻;而其情感生活中出现了多少女子,却一直是个未知数。希伯来大学曾公开1300余封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件,总计3500余页,时间跨度从1912年至爱因斯坦去世的1955年。

这些信显示,爱因斯坦共有十多名“红颜知己”,除了初恋对象玛丽和他的继女伊尔塞外,还有秘书贝蒂·诺曼、奥地利寡妇莱巴赫、富有的花店老板埃斯·戴拉、苏联间谍玛格丽塔、演员贝格纳和迪里厄、图书馆管理员范图娃,以及被简称为M和L的两位夫人,甚至还有著名的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另外,还有2200多封信件依然封存,有待后世启封。

在涉及同女人们的关系时,人们有时候会采用某种特殊的道德尺度来衡量爱因斯坦的品格。爱因斯坦的孙女伊芙琳说,她愿意把爷爷看成凡人而不是超人,她更喜欢一个身上有弱点的爷爷。英国世界级的动物学家、人类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则认为,爱因斯坦曲折的情史不值得大惊小怪,单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爱因斯坦和很多创造力超凡的人一样,热衷于开拓性的革新和冒险,根本不会把传统和规矩放在眼里,无论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上都是如此,感情出轨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另一种革新和冒险呢?这也许是天才人物创造力的副产品。

中学时代与玛丽的短暂初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诞生在德国北部乌尔姆城的一个犹太家庭。1895年,十七岁的爱因斯坦从慕尼黑的卢伊波尔德辍学后,来到了瑞士阿莱州的阿尔高州立学校,打算弄一张文凭。在阿劳镇,爱因斯坦寄宿在他父亲的好友温特勒老师家里。温特勒属于中产阶级,他们全家待爱因斯坦特别好,几乎把他看作家里人。

温特勒有一个女儿叫玛丽,出生于1877年,比爱因斯坦大两岁。玛丽是个金发美少女,她热情、甜美、纯洁。玛丽的温柔和美貌很快使爱因斯坦堕入情网,当时俩人就像所有的年轻情侣一样深深相爱,她叫他“我亲爱的卷毛”和“我亲爱的大哲学家”。需要指出的是,爱因斯坦总是会被年长的女性吸引,以后相恋并成为他第一任妻子的米列娃比他大三岁零四个月,后来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表姐艾尔莎也比他大三岁。

玛丽在靠近阿尔高州的奥伊斯伯克做小学教员。由于他俩不能经常在一起,所以信件来往频繁。当年4月的期末放假,爱因斯坦回到家中后给玛丽写信:“最可爱的恋人,我的小天使,现在我充分体会到相思与爱慕之情是什么滋味了。但是,越是思念情切,越是感到爱情给我带来的幸福。现在,我知道了我可爱的小太阳对我的幸福是多么的不可缺少。”假期很快过去了,爱因斯坦又回到了玛丽的身边。每逢节假日,在河边,在绿草地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还一起演奏音乐,玛丽弹钢琴,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从玛丽的房间里,经常会传出舒伯特和舒曼乐曲的悠扬旋律。

这场恋爱受到了两家父母的祝福,特别是爱因斯坦的母亲,对未来儿媳十分满意。然而,正当这场恋爱进入高潮的时候,事情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历史证明,虽然爱因斯坦总是喜欢身边有女性陪伴,但他对异性的感情从未超越他对科学的热爱。爱因斯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扰他的被人们称为“白日梦”的问题。他时常问自己,假如他能以光速运动,将出现怎样的结果?这个看起来十分天真却包含着相对论胚胎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他,以至于他忽略了玛丽,俩人的感情在降温。与爱因斯坦在一起时,敏感的玛丽常常担心自己不如他聪明,有朝一日爱因斯坦会因此对她失去兴趣。

果然,田园诗般的初恋时光相当短暂。1896年秋后,随着爱因斯坦获准进入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院,成为数理系的学生,他来到了苏黎世。同年级中唯一的一个女孩米列娃闯入了他的生活,她那一头漂亮的黑发与动人的声音,以及聪明的头脑,令爱因斯坦着迷。于是,他与玛丽的关系自然走向低潮,他的感情开始动摇。有一天,爱因斯坦突然对玛丽说,从此之后再也不能给她写信了。据后来的信件显示,爱因斯坦这样做的理由是责怪玛丽决定前往奥尔斯贝格当老师,而奥尔斯贝格比阿莱距苏黎世更远——当然这很可能是一个借口。事实是路远却不妨碍爱因斯坦将自己的脏衣服寄给玛丽,让她帮自己清洗,还让她洗干净后再寄回来。

谁也不清楚爱因斯坦是在何时结束和玛丽的恋情,停止给她写信。不过据说在1897年5月,爱因斯坦还毅然给玛丽的母亲寄了一封表明态度的信,意味着他少年时代的恋爱从此告终,开始了与米列娃的青年时代的成人式恋爱。这对于玛丽来说痛苦至极,她大病了一场,直到多年之后,玛丽才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爱因斯坦曾承认,这是他的过错,他太不体谅玛丽的感情了。不过当玛丽结婚时,爱因斯坦却对自己的一个朋友说,他终于可以为自己生命中最黑暗的一段经历画上句号。这是什么意思?也许是一个“爱因斯坦之谜”。而在玛丽的记忆中,爱因斯坦“像画一样美好”,他们“真诚地相互爱慕,不过这完全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玛丽于1957年死于瑞士的一所精神病医院。

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曾是科学家

人们常说,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爱因斯坦的背后也有这么一个与他同样聪明、出色的女人,她为他放弃自己的事业,最后换来的却是厌倦、背叛、遗弃和苛责。这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

1875年12月8日米列娃·玛丽克出生在塞尔维亚的一个富农家庭,她从小聪明好学,在数学、德语、法语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由于小时候股关节脱臼,她的脚有点瘸。高中毕业后,父母将她送到瑞士的一所女子学校深造。19世纪末,女大学生堪称凤毛麟角,而米列娃是欧洲第一个学数学的女大学生。后来,她转学到了苏黎世。

在苏黎世,爱因斯坦爱上了同学米列娃,米列娃的学识不在爱因斯坦之下。也许他喜欢她的聪明和自由的思想,而且他们志趣相投。

1899年8月,他们已经非常了解彼此,常常一起学习,一起在湖边散步,一起讨论物理。1901年,他们同居了,米列娃很快有了身孕,而未婚先孕在当时是违背道德的大事情。为了爱,米列娃毅然放弃了得来不易的学业,一个人回到匈牙利乡下的父母家,次年1月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丽瑟尔。

尽管双方父母强烈反对他们交往,但米列娃依然决定返回苏黎世,回到爱因斯坦身边。1903年,俩人不顾家庭的反对结了婚。大学毕业后,爱因斯坦在瑞士伯尔尼市专利局工作,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为支持爱因斯坦的事业,米列娃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研究。白天,她操持家务,洗衣做饭;晚上,她查找资料,帮助爱因斯坦分析解不开的难题。一年后,他们的儿子出生,生活更加捉襟见肘。为了赚钱维持生活,米列娃开了一所大学生家庭旅馆。在米列娃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爱因斯坦得以安心研究数学,1905年仅一年就发表了五篇引发自然科学革命的论文,一跃成为科学新星。

曾几何时,爱因斯坦写给米列娃的54封情书,将学术研究和爱恋之情结合在一起,比如:“要把相对运动课题做成功,只有你能帮助我。我是多么幸福和自豪!”“等你成了我亲爱的小妻子,我们会一起勤奋地致力于科学研究,如此我们才不会变成庸碌之辈……”米列娃不仅是他科学研究上的好帮手,更为他创立相对论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至于后来有人认为,他俩应该被并称为“相对论的父母”。当米列娃以为可以开始享受美好的爱情和生活时,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爱因斯坦开始和不同的女人传出绯闻。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1915年是不同寻常的年份。虽然早在10年前,他就形成了相对论的理论构想,但直到这一年,他才真正提出了使自己功成名就的广义相对论。为了论证这个无比美妙的理论,爱因斯坦疯狂地工作着。那时他与妻子米列娃的婚姻已出现严重裂痕。1915年初,米列娃接受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分居要求,带着两个儿子离开了柏林,前往苏黎世生活。由于当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无法前往苏黎世看望儿子,这让他感到非常遗憾,不过他决定与新欢,即孀居的表姐艾尔莎一起去度假。对于米列娃来说,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时期,因为她知道,他俩的关系无可挽回地彻底恶化了。1915年11月4日,爱因斯坦在哥廷根发表了有关广义相对论的第一次演讲。此后,爱因斯坦接连提交了三份报告,并最终提出物理学上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广义相对论。几乎与此同时,1916年,爱因斯坦给米列娃写信要求离婚,声称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当时,为了给小儿子爱德华治疗先天性精神病,米列娃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只能靠教钢琴维持生计。爱因斯坦要求离婚的消息对于身体和经济均陷入困境的米列娃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出于本能,米列娃坚决不同意离婚。

米列娃的决定让爱因斯坦大为恼火,他以书面形式通知她,如果要保持婚姻,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如果出于社会原因不再需要,你便得放弃一切同我的私人关系……你既不要寄希望于得到我的温情,也不要对我有什么谴责……如果我提出要求,你必须毫无怨言地立即离开我的卧室,或者书房。”这个“婚姻条约”苛刻而无理,把妻子米列娃降格为佣人,而且她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回报。面对如此绝情的要求,米列娃勉强接受了,但几个月后,她还是无法忍受。

被遗忘的坚强女人

尽管如此,三年后的1919年,爱因斯坦还是决定和米列娃离婚。他提出,只要米列娃同意离婚,他将把自己以后获得的诺贝尔奖奖金分给她一部分,尽管当时他还没有获得这一殊荣。米列娃考虑了一个星期后,同意了他提出的条件。1921年,当爱因斯坦拿到奖金后,确实付给了她一些,但她到底得到了多少钱,迄今仍是一个谜。

有研究指出,米列娃对爱因斯坦的伟大发现所作出的贡献,要比人们以前所认为的多得多。尽管在使爱因斯坦一举成名的五篇论文中没有米列娃的名字,但在其中三篇最初的手稿上都有米列娃的署名。在相对论提出的过程中,米列娃帮助爱因斯坦做了大量的数学计算工作,她甚至有可能是爱因斯坦许多重要理论的思想来源。但爱因斯坦从未公开承认过米列娃对相对论的贡献,这注定了她只能成为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背后的那个默默奉献、最后被人遗忘的女人。

关于爱因斯坦与米列娃在婚前生育的女儿丽瑟尔的命运,一直以来人们有着诸多的猜测,有人说丽瑟尔后来被送人了,也有人说她夭折了。爱因斯坦没有与丽瑟尔见过面,最后一次提到她,是在1903年9月给米列娃的一封信里。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结婚后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爱德华·爱因斯坦。

离婚后,米列娃没有再婚,她一直带着孩子们生活在瑞士苏黎世——他们相识相爱的地方。20世纪30年代,汉斯偕妻子和孩子去了美国,成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因受米列娃家庭遗传的影响而患有精神分裂症,米列娃继续照顾着他,过着隐居的生活。1948年,这位坚强的女性在苏黎世的一家医院与世长辞,她的讣告里没有提到她与爱因斯坦的关系。

表姐艾尔莎成为他的

第二任妻子

其实,爱因斯坦与他的表姐艾尔莎·洛文塔尔可以说是青梅竹马。童年时期的爱因斯坦在常人眼中显得寂寞而古怪,他整日闷头闷脑地思考一些奇怪的事情,所以几乎没有朋友,儿时唯一能玩到一块的伙伴就是大他三岁的表姐艾尔莎。艾尔莎的性格与爱因斯坦正好相反,她聪明活泼,爱说爱笑,并且在十五岁的时候就慧眼识才地告诉家人,爱因斯坦是个天才,将来定会有一番伟大的成就。没人把艾尔莎的话当真,大人们打趣地说:“你这么喜欢、崇拜这个表弟,不如长大后嫁给他!”玩笑始终是玩笑,爱因斯坦的母亲和艾尔莎的母亲是亲姐妹,在犹太教的戒律中,近亲是不允许结婚的。

实际上爱因斯坦也是喜欢艾尔莎的,他曾对她情难自禁地表白:“如果我们俩不是表亲该多好,我们定然是这世上最令人艳羡的情侣!”艾尔莎则理智地拒绝了他:“因为姐弟的亲缘,我们才能相遇,我们也只能是姐弟!”后来,艾尔莎与一个德国军官结了婚,爱因斯坦虽然醋意很浓,但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艾尔莎鼓励爱因斯坦多跟米列娃交往,于是爱因斯坦给米列娃写信并求婚:“如果要把相对运动课题做成功,只有你能帮助我。你愿意嫁给我吗?”米列娃兴奋地答应了。

然而,爱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912年,当爱因斯坦正与米列娃冷战之时,一次在去柏林的旅途中,爱因斯坦重新开始了与艾尔莎的恋情。为了不引起米列娃的怀疑,艾尔莎把信寄到爱因斯坦的办公室,爱因斯坦看后就毁掉了。而艾尔莎却认真保存了爱因斯坦的每一封回信。在信中,爱因斯坦坦陈其内心由于爱情的不满足而备受痛苦,抱怨没有机会“爱,完全意义地爱”那个一见倾心的女性。

艾尔莎的丈夫是个好战分子,1914年,他舍弃艾尔莎加入了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俩人不得不分手,当时他们已有两个女儿即伊尔塞和玛戈特。爱因斯坦得知这个消息后,产生了要与艾尔莎日夜相守的强烈欲望,这促使他几次向米列娃提出离婚。但当时米列娃坚决不同意,她不想让两个儿子失去父亲。与两个儿子的分离使爱因斯坦一直生活在伤感痛悔之中,加上过度劳累,他终于在1917年的秋天病倒了。胃溃疡的折磨使他的体重在两个月内减去了五十六磅。在艾尔莎的精心照料下,爱因斯坦恢复了健康,俩人的感情也随之升温。

1919年,英国人拍到的日食照片显示,太阳的引力作用使星光发生了弯曲。这一发现似乎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于是爱因斯坦被誉为科学的革命者,成为科学界的巨星。也正是在这一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离婚。可是离婚之后,爱因斯坦再次陷入困惑,他不知道应该和谁结婚,是和艾尔莎,还是和她的女儿伊尔塞——原来,因为同在一个屋檐下,爱因斯坦竟然同时爱上了母女俩,当时伊尔塞二十岁,妩媚动人。但是,爱因斯坦最终还是选择了艾尔莎。三个月后,他同艾尔莎喜结连理。

艾尔莎生性快乐,但对科学毫无兴趣,与聪明智慧却喜怒无常的米列娃形成鲜明对比。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说:“我很高兴我的第二个妻子对数学一无所知,因为我的第一个妻子懂得太多了。”那些认识米列娃和艾尔莎的人都认为,后者更有吸引力。艾尔莎有着浅色的头发和蓝色的眼睛,丰满,华贵。在他们结婚十六年后,一位拜访者发现两个人非常相像:身材都是矮而结实,头发乱糟糟,都长着大鼻子、凸起的前额和坚定的下巴,而且都爱穿长裤和高领衫。

爱因斯坦与艾尔莎在一起时感到很轻松,还因为艾尔莎不仅对爱因斯坦的才智和成就不停地予以赞美,同时也包容他性格中的灰暗面和弱点。家庭生活的和谐让爱因斯坦的理论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1921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爱因斯坦发表获奖感言时公开感谢艾尔莎给予他的帮助,这让艾尔莎幸福得落泪。

不过,爱因斯坦与这两任妻子的关系显然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婚后的爱因斯坦从未间断过与其他女人的来往。与艾尔莎结婚后的第四年,爱因斯坦又与一个朋友的侄女,即自己的女秘书贝蒂·诺曼关系暧昧,一度想把她带回家。这段关系直到1924年才不了了之。在1936年艾尔莎去世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爱因斯坦一直与其他女性有染,但艾尔莎容忍爱因斯坦做这种风流韵事。当她发现爱因斯坦和女秘书诺曼的事情后,同意爱因斯坦每周去见她两次,“免得他总是偷偷摸摸”。由于坦白后得到了艾尔莎的宽容,爱因斯坦居然把每一段恋情都对艾尔莎坦白。除诺曼外,爱因斯坦还承认至少与另外六个女人有染,他和她们共度假日,带她们去听音乐,还在床边读书给她们听。

1933年,爱因斯坦以受迫害犹太科学家的身份同艾尔莎移民美国,并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一片从事研究的净土。这时,虽然表面上艾尔莎原谅了爱因斯坦,之后也没有指责他,但显然俩人的关系已大不如前,矛盾时有发生。如果不是深爱着自己的丈夫,谁能容忍一个又一个的绯闻发生?艾尔莎用她的宽容,证明其对爱因斯坦的深爱。但爱因斯坦对此并不理解,也不领情。

不幸的是,1935年秋天,艾尔莎的心脏和肾脏同时出现了毛病,在与病魔抗争了一年之后,于次年12月20日离开人世。艾尔莎在普林斯顿逝世后不久,爱因斯坦写信给他的同道兼朋友玻恩说:“我在这里适应得极好,像洞穴中的熊一样活着,觉得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逍遥自在。这种逍遥由于我的同伴的死而更加增大了,她对人(比对我)更加亲切。”

另一方面,晚年的爱因斯坦曾坦率地说,婚姻是“一种冒险,在这种冒险中我曾经两次相当可耻地失败”。也许觉得惭愧,也许是其他原因,在逝世前,爱因斯坦要求保管他信件的继女玛戈特不要公开那些隐藏着他风流情事的信件。

不过玛戈特在1986年逝世前,把爱因斯坦保存在她那里的信件赠送给了希伯来大学,同时提出要求,在她死后二十年才能将信件内容公开(这些信件在2006年才公开)。

“最后的女朋友”范图娃

爱因斯坦晚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时,身边有一位鲜为人知的女友相伴,她的名字叫作约翰娜·范图娃。晚年的爱因斯坦在感情方面不再拥有激情,个人情感日趋淡化,他郁郁寡欢,宣称自己最理想的职业是做一个灯塔的看守人。就在这时,范图娃为孤独的老年爱因斯坦带来了一丝甜蜜和慰藉。与其说范图娃和爱因斯坦是情人,不如说是密友更为恰当,范图娃可以说是爱因斯坦最后的女朋友。

范图娃曾在一本私人日记中默默地记下了晚年爱因斯坦的喜怒哀乐,她在日记中称,她记这本日记只是想让人们知道,爱因斯坦“不仅是一则科学传奇,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他同时还是一个富有人性的人”。范图娃的日记从1953年开始写起,直到1955年4月爱因斯坦在七十六岁那年去世为止。

范图娃1901年生于捷克的布拉格,比爱因斯坦小二十二岁,毕业于布拉格大学。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嫁给了布拉格的望族凡塔家的奥托·凡塔教授。1929年在柏林,通过丈夫,范图娃认识了爱因斯坦。世事变化多端,1933年爱因斯坦和妻子艾尔莎来到普林斯顿大学,三年后,艾尔莎去世。1938年德国入侵捷克,范图娃随丈夫去了伦敦,第二年即1939年,她的丈夫奥托在伦敦去世。

20世纪40年代初,范图娃应爱因斯坦之邀来到美国,专门帮助爱因斯坦进行私人图书馆的组建工作。有一段时间,范图娃像助理一样每天去爱因斯坦的住处,帮他整理凌乱的书籍。后来,范图娃在爱因斯坦的鼓励下,考入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学院深造。毕业后,心系爱因斯坦的范图娃,来到爱因斯坦住所附近的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工作,并于1952年担任该图书馆的地图馆馆长。

在普林斯顿的十多年中,范图娃经常去看爱因斯坦;无法探望的时候,俩人就打电话。爱因斯坦差不多每天夜里都打电话给范图娃,细说自己一天的经历与感想,叙叙二战前在欧洲的日子。从战前德国来到美国避难的爱因斯坦,怀念的依然是二战前的欧洲。对于爱因斯坦来说,范图娃是旧欧洲的一部分。她为他朗诵歌德的诗,陪他一起在附近的卡内基湖上泛舟,她是他与失落世界的一个联系,她是他的欧洲乡愁。

老年爱因斯坦与范图娃交谈时,时常自比一部老爷车,零部件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他那糟糕的记性,令他老是丢三落四。他还抱怨家中会来太多的访问者和仰慕者,因为他们经常要求爱因斯坦摆好姿势供他们拍照,或者合影留念。爱因斯坦实在不堪其扰,只好装病,往床上一躺,盖上被子,装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这样一来,再虔诚的访问者也不好意思将一个“病人”从床上拉下来拍照了。爱因斯坦的同事们都将他视为一个“时代错误”。当同时代的科学家都热衷于分裂原子、制造原子弹和发现新粒子时,爱因斯坦却开始重新修订更加高深莫测的“统一场论”。对于许多物理学家同事来说,“统一场论”太高深了,与他们的研究并不相干。爱因斯坦对范图娃说:“物理学家们说我是一个数学家,而数学家们又说我是一个物理学家。在科学界,我是一个找不到同伴的人,尽管每一个人都认识我,我却仍是这么孤独。几乎没有人真正了解我。”

七十四岁的爱因斯坦曾感慨,他的朋友们死的死,散的散,陪他的除了范图娃就只有三个人,那就是每天早上一起散步到研究所的哥德尔、中了风的妹妹马雅、从德国带来的秘书杜卡斯。此时,外面的环境是风声鹤唳的麦卡锡主义,这给一生追求自由自主的爱因斯坦留下了更多的伤痕。当时,爱因斯坦的好友、“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由于反对美国制造氢弹和主张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因此受到迫害,被逼离开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爱因斯坦对此愤愤不平,他对范图娃说,在美国没有人比奥本海默更了解原子能。因此他给后来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起了一个新名字——原子灭绝阴谋委员会。

在爱因斯坦晚年的岁月里,范图娃主动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甚至还担当起他的理发匠,为他修理那乱蓬蓬的长发。有时爱因斯坦就像一个“老顽童”,即使他真的生病了也不忘自娱自乐。范图娃在日记中写道:“晚年,爱因斯坦的健康开始恶化,可是对于自己最大的爱好——驾驶那条近乎原始的小船出航——却依然乐此不疲。他的心情从来不会像那时这般开朗。”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爱因斯坦对这位“末代女友”情意绵绵,经常给她写信寄照片,甚至还写过多首情诗。一次,爱因斯坦多日没有见到她,他写道:漫长的寂静使我精疲力竭/但愿你能看到/在我的大脑里有个小小的阁楼/那里永远藏着对你的思念。爱因斯坦的信、照片和诗,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范图娃日记的“素材”。

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之后,范图娃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售给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前馆长格里芬。后来,格里芬又将它们无偿捐献给了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这本日记真实地记录了爱因斯坦晚年与疾病和衰老的顽强抗争,以及他的情感,它是迄今为止关于爱因斯坦晚年生活绝无仅有的原始记录。范图娃本人于1981年逝世。

〔本刊责任编辑尹 静〕

〔原载《名人传记》2015年第8期上〕

猜你喜欢

艾尔莎爱因斯坦玛丽
为什么爱因斯坦总是“爆炸头”
难忘的八个字
爱因斯坦的梦
和我一起玩
真正的超模穿衣没有秘密
艾尔莎·霍斯卡 2018维秘大秀一姐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玛丽的怪兽美容店
《冰雪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