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陌生化艺术探析

2015-05-30陆敏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陌生化审美文学作品

陆敏

摘 要:语言陌生化艺术的运用能有效弥补传统语言的短板,彰显文学语言形式的审美特征。一方面,语言陌生化的表达意向凸现了文学语言形式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语言陌生化的特殊组合建构了语言形式的空间性。本文在分析语言陌生化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试图从文字符号、声音律动、情感叙事等三个层次探讨文学语言陌生化现象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文学作品;语言;陌生化;审美

一、语言陌生化艺术的理论阐释

“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标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现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这一论述无疑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文学作品说追求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真谛,然而在人们对外界的感知趋于惯常化、机械化的麻木认知下,这个文学根本任务的达成似乎不切实际。因此,使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使老套的语言表达陌生化不失为一种选择。

本源上考察,“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什克洛夫斯首先提出并成为其代表性理论,其实质就是借助语言变形或技巧的处理,有意把熟悉的东西描绘成陌生的事物,使人产生新鲜、奇异感,以此激起审美的强烈欲望。简单地说,其意指以新鲜的视角去感受事物,从而使人们司空见惯的文学语言呈现出一副陌生面孔,最终达到文章不落窠臼清新脱俗的境界。但需要澄清的是,语言陌生化追求的不是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夺人耳目,其根本目的是触动读者深层次挖掘文章的内涵,并充分注意深藏其间的表达意蕴,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读者阅读过程中追逐新意的心理诉求。“语言就其本质来讲,永远是结构与解构的矛盾统一。”可以说,正是语言的动态性、多元性特点使得陌生化成为可能。事实上,这与古人说推崇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有异曲同工之妙,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里,这种陌生化语言艺术屡见不鲜,连接起作者与读者的审美共鸣和悠远遐想。

二、语言陌生化的两重意义

众所周知,形式主义更多的是从语言学角度或运用语言学方法上探索文学问题的本真,而什克洛夫斯基倡导的“陌生化”理论明显保留着当时盛行的文学心理学方法的痕迹,侧重于直觉心理方面考量。

长期的经验积淀和知觉驯化早就使得人类感官成为具有敏锐选择性的“历史的”感官。但遗憾的是,这一特性并不能生硬地运用于文学分析。因为从感知这一角度看,陌生化是相对的。不同的读者,陌生化与否就存在不确定性。例如,对受法国悲剧和戈特舍德或者莱辛的戏剧实践教育的读者而言,歌德的《葛兹》无疑是晦涩的、奇特的,但对“狂热天才”小组中的莎士比亚的崇拜者来说则恰恰相反。只要读者受过某种训练,陌生与熟悉就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对那些业已熟悉这种形式和语言的读者来说,陌生化的相对性是否会严重侵蚀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或艺术感召力?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陌生化的双重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相对于日常生活及其话语而言的。文学作品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即被形式化了。这一形式化过程促成了文学话语与日常话语的区别差异,也就是对日常话语的陌生化。通过形式化也即陌生化,不仅缔造了明显不同于日常话语的文学话语,而且令文学作品勾勒塑造的生活、事件区别于日常的生活和事件,进而引导读者放弃日常态度而自然采用一种非现实的自由态度,即虚拟的审美态度去观察体会它们,把诗读作诗,把小说读作小说,而不是读作报纸新闻或官方公文或商品说明书。这种相对性暗示并引领读者从日常状态进入审美状态,从现实世界进入艺术世界的一种“标志”。“诗就是在其审美功能中的语言”。作为一种“标志”的语言组织形式又显现为一种“程式”。在同一文学类型之内,其语言的总体特征具有一种区别于日常话语又区别于其他文学类型话语的共同性,具有相同或相类的组织规则。乔纳森·卡勒指出:交流的意图是以听话者懂得这种语言为前提的。同样,一首诗是以阅读程式为前提的,诗人可以参照这些程式写诗,他可以设法改变这些程式。但这些程式却是他的话语之所以可能存在的条件。由于“程式”的制约,特定文学类型内部就只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陌生化或局部的陌生化。这些陌生化以不足于全面摧毁既有“程式”为限。否则,失去特定“程式”,文学阅读就失去了引导,无法进行了。正是“程式”保证了文学语言形式的历史连贯性,保证了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延续。

二是相对于文学语言自身而言的。我们在看到,文学语言受到文学程式的限制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文学自始至终不断更新、生生不息的发展。文学内部,由于词汇和语言表达形式的重复使用,渐渐地它就失去了光彩而沦为套话。作为套话的语言是枯萎了的语言,更是丧失了诗意的语言。“一种言语精疲力尽之后就转向它的反面。”一个反复使用的比喻,一个用滥了的词语或句式,总是被诗人和作家所厌弃,他们不得不苦心孤诣地去搜寻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去创造个人的独特的表达风格。如果说,文学语言区别于日常话语的总体风貌所构成的“程式”,引领人以审美态度去看待作品,破除人的习常反应,解放人的感官。那么,话语、语词层面的陌生化则时时给人以意外惊喜,吸引人登堂入室,不懈地探索审美的奥蕴,从而进一步强化人的审美态度,将人更深地卷入到审美世界之中。在文学语言创造中,这两个层面的陌生化都极为重要,而且作品语言总体风貌也是由具体的话语、语词特征所构成的。

三、语言陌生化艺术的外化形式

(一)文字符号层面

阅读过程中,最先起作用的是视觉功能,即主要是“看”,因此文学作为文字符号组合的艺术,文字符号层面的“陌生化”是最根本的。正是字与字排列、词语与词语组合的视觉隔阂才带来最终阅读情感体验的新奇和兴味。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视觉对文字符号的组合和排列判断是约定俗成的,如果文字的组合和排列符合这种约定俗成,阅读会顺畅地进展下去,不会产生任何不适和时延性。而如果文字的组合和排列打破了这种约定俗成,视觉的不顺畅感必然带来情感反应的难度和时延性。比如在表达“很迷茫很孤单很悲伤”的情感时,用“寻觅、冷清、凄惨”等日常化用语表达,词语组合和意义表达的约定俗成性,使我们不会体验到阅读的新鲜感和新奇感。而用重叠、复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打破文字排列和词语组合规范的不寻常形式,就会因为视觉阅读的时延性带来情感阅读回味的时延性,产生别样深度的情绪触动和审美意味。

(二)声音律动层次

情节是小说叙述的核心,叙述是小说语言的主要功能。很多小说却淡化了语言的叙述功能,将营造一种内在的声音律动作为语言文字的重要功能。作品的语言不追求叙述的完整和悬念性,而追求文字组合的内在乐律,采取长短句为主,顶真句式贯穿其间的用语形式。不仅整体形成参差错落、首尾连接的视觉美感,而且文章内理一咏而叹、节奏分明,具有音乐之美。不可否认,阅读中眼睛在“看”的同时,我们的声音也在默念着,寻求一种文字的韵律感。这就是诗歌一定要用来朗诵才能最终满足读者的审美、情感需求的原因所在。鉴于不同文体的界限和定义,文字的韵律之美往往被小说创作者忽略,而片面凸显其叙述功能,文字的韵律之美也就成为阅读小说的陌生化体验。沈从文的散文化、诗化语言的营构则为我们在小说的阅读中体验文字的韵律之美提供了契机。适当地综合运用长句和短句,可以达到既严密准确又简洁明了的目的。恰当地交替使用整句和散句,可以达到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而又节奏鲜明、气势贯通的效果。一位优秀的作家,会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需整句则整句、需散句则散句。因地制宜地使用各种句式,有变化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单一,让人感受到音乐般的节奏感和律动之美。

(三)情感叙事层次

文字语言中,叙事是线性的。文字按照规则指定的顺序一个接一个排列着。这种情况下,语言文字的交流是推论式的,阅读者必须依照相关的信念、价值观与伦理观推导文字连接的意义。由于文字的抽象性和模糊性,文本中的符号链比视觉形象中的符号链受到的控制更紧密。巴特在联想链理论中提出一个术语——编码,意指一个社会在历史和风俗的影响下会形成自己独特精密的编码系统。于是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个别符号被综合起来,以编码的形式传播复杂的观念。当小说的文字编码传播出来的观念,符合读者自身的文化系统所标示的各种观念,阅读便顺利进展;如果编码传播出来的观念,与读者存身的文化系统发生冲撞和矛盾,伦理情感意义上的陌生化便会产生。

参考文献:

[1]苏科,闫宁.《边城》小说中语言“陌生化”审美辨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2]马大康. 语言陌生化与生存新维度[J].文艺理论研究,2005(2).

猜你喜欢

陌生化审美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