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墙上的斑点》意识流代表人物内心深处的生命流通性
2015-05-30王春辉
王春辉
摘 要: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主题,通过对作品《墙上的斑点》的解析与理解,来阐释作者的生命流通性,即对内在的生存观念、生活认知、生命理念加以浅析。首先,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从“超越现实、回归自然”、“超越死亡、向死而生”两个大方向,对生存、艺术、价值、人生取向加以说明。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讨论,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交流,同时,希望可以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和写作实践等,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墙上的斑点》;意识流;生命流通性
“意识流”是在现代小说写作中,第一个冲破传统“牧歌式方式”的束缚,并带有“开端与起源性质”的创造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通过这种小说写作方法,克服了人们对于“永恒”追求的偏执,弥补了对“瞬间”肯定的缺失;通过“精神的突破”,意识流派造就了自身的辉煌,虽然未能创造持续性的“发酵因子”,对后来的文学发展,造成“巅覆”性的引领与影响,但实际上,确实推动了小说在二十世纪的“流派纷纭”。
一、超越现实、回归自然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25——1941.3.28)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理论家,是意识流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非常现代化的女性;作品《墙上的斑点》(The Mark on the wall)是公认的意识流精品之一。
这篇短小的散文,从墙上的一个斑点出发,向外辐射,通过“自我——草地——公园——地球——人类…”,一直以“意识”的延伸向外扩展,似乎“意识的权力意志”在此得到了最为恰切的自由,但不是任意的胡乱衍生,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人类情绪、观点、认知、观察、知识等等,与内在世界的“流”加以联系、比较,结果发现,现实世界与意识世界之间横亘着一道无法填满的鸿沟;
另一方面,文中象征、隐喻层出不穷,对战争、工业、金钱、恐怖造成的结局,以意象进行充分表达,“所有的东西都在冲突、消失、惊人的杂乱无章,心灵已成为碎片、无法弥合”等等,可以看出,现实世界的“美”的消失,催生了“内在世界的建构”,从而一步步造成了“越内化、越孤寂”,简直与苏轼所言的“寂寞沙洲冷”所表述的情绪相投合,是一种浸透了宿命感、凄凉感的内在不安、惶恐,彷徨难挡的独特表达,而这构建起来的内心世界如同《盗梦空间》中的“梦幻”,梦中一切皆然,醒时却痛苦难当,那一次次的重复、复返、回归,一次次对想象力,构成了壁垒森严的局限与束缚,紧接着而来的,即是作者在最后的虚空体验、迷离复返边缘的崩溃与意识错位,最终造成精神疯狂;如果法国人认为“天才就是疯子”这句谚语是真实的,那么,现实即是如此。
另外,通过这种意识流向与内在构造、重建,形成了与印象派艺术作品呈现的画面相似的效果,既模糊又完整,既是固定的细节,又是飘乎不定的意识,如同印度美女面庞上那薄薄的轻纱,用“面具”将一切挡在了外在世界,又用双眼注视一切。通过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将现实世界作为一个跳板,轻轻一跃,将其超越,同时,又摒弃了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罹患,通过营建内心的堡垒,而与自然相联——超越后的回归,境界更高,体验更深。
二、超越死亡、向死而生
伍尔夫患有精神类疾病,经常服用药物,在1941年3月28日,给自己的衣兜里装满石子,走入河中,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通过对“瞬间”、“流逝”的追逐,它肯定了人生中的“偶然”与“暂时性”,并为其赋予了真正的价值;似乎伍尔夫通过这种文学表达方式,在书写自身对于生命的重新领悟,这种人生体验,似乎表明,生死一瞬间,朝如蜉蝣,暮如骨灰;而且,通过这种对于“瞬间”、“暂时”、“偶然”的种种体验与感知,伍尔夫,认知到了生命这一元素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并对其做了新的阐释,即生命是无意义的,同时,它又需要通过创造来赋予生命以新的价值,通过这种开创性的开端会影响到结局。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与起源的开创性之力,个体生命需要得到某种补偿;即可以通过平时所说的“天才早夭”来加以形容或理解;如果作者之死,仅仅代表一种死亡,那么,对其理解根本不够,一个对生命、人生、文本、生存价值有着独特性理解的人,会将死亡作为生命中的一个环节,通过“死亡”来达到最后的超越与生命意义的完成;或者说,作者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死亡在瞬间与偶然中的诞生与永恒之间的关联,这种哲学境界的“死即是生,生即是死”的理念,完全是由于作家本身的宿命的完成、任务的终结而一同产生的,“天才之梦魇”就是这一整体体验的最终表述。
生命的流通性,在于打通生与死之间的关联,在于从体验与人生的领悟中,感觉知觉到瞬间与永恒的“轮回复返”,理解天才在世间的生成与毁灭规律。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切创造发明,均在开端处,创造者即是生产者,也是探索者,在其漫漫人生路途中,充满了不被人理解的沧桑、孤独,独自经受着爱与恨、同情与蔑视、超越与复返的内心振荡;其间可能会有内心世界的轰毁,但通过一次次的发问,变换角度的沉思,用行动告知世人,生命之花的美艳在于“开端”、“起源”、“创造”之处,同时,也在“沉默”、“孤独”、“崩溃”的边缘徘徊着,呼吸着死亡的气息,因而,只有真正的直面一切,经受内心最深沉、真切的声音之回响,才能更好的去为人类的生存,赢得更崇高、更有价值的尊严。
参考文献:
[1]蒋虹.“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试比较乔伊斯的《死者》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5(5).
[2]余淑芳.穿过意识的迷雾寻找一个真实的世界——伍尔芙《墙上的斑点》解读[J].神州,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