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法停止吟唱的纳瓦依:论《帕尔哈德与西琳》的叙述艺术

2015-05-30吾散江·吾布力佧斯木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叙事艺术

吾散江·吾布力佧斯木

摘 要:《帕尔哈德与西琳》是纳瓦依创作的一部叙事长诗。以帕尔哈德和西琳的爱情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爱国爱民思想。同时也传达了人生的短暂、命运的险恶,无论人如何行动,冥冥之中都存在着将会摧毁他的力量,以及死亡的不可阻的思想主题。

关键词:叙事长诗;叙事艺术

爱情长诗《帕尔哈德与西琳》在东方古典文学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IO世纪,伊朗诗人菲尔多西把伊朗民间广泛流传的爱情故事第一次转化为书写文学。公元12世纪,尼扎米用波斯语创作了《霍斯鲁和西琳》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元14世纪霍斯鲁·德里维继尼扎米之后,又写了同名的叙事长诗。公元15世纪的诗人纳瓦依向尼扎米的《五卷诗》挑战,并用母语一维吾尔语第一次创作了包括《帕尔哈德与西琳》在内的大型著作《海米塞纳瓦依》。 《帕尔哈德与西琳》以其动人的故事,丰富的内容,高超的艺术手法具有代表性意义。其作品对以后的维吾尔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过去学者们主要从文学角度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语言形式、艺术特色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很少有人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些作品。

本文将从叙述学的角度分析纳瓦依《帕尔哈德与西琳》的叙事层次、叙事结构,以期能对维吾尔古典文学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尝试性创新。

一、关于叙述者身份

叙述者是作者所创造的角色,正是叙述者的身份及其在叙述文本中所表现的方式与参与的程度,决定了叙述者发出的叙述声音,也决定了叙述文本的基本特征。《法尔哈德与希琳》在被讲述的过程中产生了若干叙述者。

在《法尔哈德与希琳》的序诗部分有这样的话:“尽管诗人们至今只承认/ 仅有这样一种叙事模式,/ 但每一位诗人都给诗歌这根银线/ 精巧地镶嵌了那么多的珍世奇宝,/ 我阅读时无不异常激动,/ 对他们的每行诗都热泪盈眶。/ 我岂敢同他们较量争胜—/ 我只是让故事改弦易辙。这几段明确交代了《法尔哈德与希琳》写作缘起,在故事结尾写道:“而这个痛苦与离别的伤心故事,心灵的激情和崇高苦难的故事,/ 我是充满灵感夜以继日地/ 用我们的故乡的突厥语成。”从时间的先后来看,这是超叙述者。叙述者就是作者本人。

在一部叙事作品中,主体部分往往为主叙事层,这一叙事层中的叙事者称之为主叙述者,在《帕尔哈德与西琳》中,“我”向读者叙述了帕尔哈德与西琳的爱情悲剧。这里的叙述者“我”是作者本人,但不完全等同于作者本人。围绕法尔哈德的人生经历及爱情悲剧,作品中次叙事者较多,主要有帕尔哈德的父亲,黑孜尔,夏布尔,库思老,米欣·巴努。

二、《帕尔哈德与希琳》的叙事层次

一部作品可以有一个到几个叙事层次,如果我们在这一系列的叙事层次中确定一个主叙事层次,那么,向这个主叙事层次提供叙述者的,可以称为超叙事层次,由主叙述提供叙述者的就是次叙事层次。《法尔哈德与希琳》中“我”要重写法尔哈德与西琳的故事,作为第一叙述者在讲述法尔哈德的人生经历及帕尔哈德与西琳的爱情故事的时间明显存在差距,帕尔哈德人生经历与西琳的爱情故事属于民间流传,故事在流传中不断发生变化。 这样可以确定“我”重写“故事”的缘由居于最高叙事层次的地位。同时,在《法尔哈德与西琳》这部叙事长诗中,从作品第一章一直到结束,都在讲述法尔哈德人生经历及其与西琳的爱情故事。这一故事层次很显然就是这部叙述作品的主叙事层次。这一层次在作品中占主体地位。围绕帕尔哈德与西琳离奇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中间还叙述法尔哈德与大汗至深的亲情、帕尔哈德与夏布尔患难与共的友情、帕尔哈德与库思老坚决的斗争。这一层次在主层次之中,我们把它称为次叙事层。

在《帕尔哈德与西琳》中我们可以通过“王子法尔哈德在魔镜中看见美女西琳,执着寻找美女西琳,寻找到美女并与之相恋,但因伊朗国王库思老垂涎西琳美色逼婚,王子与美女双双殉情离世”这条主线,概括出主叙事层中“追求—破灭”的情节结构。《法尔哈德与希琳》主体故事和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序列。

(一) 开始序列:法尔哈德在宫殿里发现宝镜

在第一序列中帕尔哈德(主体)在宫殿里发现宝镜,并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于是就产生了客体——魔镜,这是这一序列的核心功能,对故事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然而王子虽然发现了宝镜却没有看见传说中的美女,顿感失落。这时,附属功能发挥作用,要想见到美女,需像宝镜所说那样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于是便有了帕尔哈德远征希腊—杀死恶龙—杀死阿赫利曼—得到世界之镜—见到苏格拉底—在魔镜中见到美女。这也就出现了这一序列的最终结果。

(二)第二序列:帕尔哈德见到美女

第一序列的结果——法尔哈德在魔镜中见到美女,也是这一序列的开始,王子因见到魔镜中的美女而生病,于是便有了医生让帕尔哈德去岛上—船队遇险—帕尔哈德得救并遇见夏布尔—帕尔哈德与夏布尔一起来到亚美尼亚—帕尔哈德遇见西琳。在帕尔哈德经历一系列磨难后终于见到了西琳。王子见到西琳其实已经酝酿着另一个序列的起因,故事也就就此转入下一个序列。

(三)第三序列结果——帕尔哈德与美女西琳相爱

正像在魔镜中所看到的那样,帕尔哈德对西琳一见钟情,不能自拔深陷爱河之中,为心爱的人建造城堡,女王米欣·巴努为帕尔哈德设酒宴,帕尔哈德与西琳相爱,这一结果似乎很美满,然而好景不长,王子与美女相爱其实已经酝酿着另一个序列的起因,故事也由此转入下一个序列。

(四)结束序列:库思老逼婚,帕尔哈德和西琳殉情

国王库思老垂涎西琳美色逼婚,米欣·巴努拒绝库思老,库思老带兵入侵亚美尼亚,俘虏帕尔哈德,将帕尔哈德关进监狱,女巫欺骗帕尔哈德,帕尔哈德自杀,西琳殉情。

从以上对主叙事层、故事的序列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法尔哈德曲折离奇的人生苦难及其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三、作品的主题内容

在叙事作品中,并非所有的话语都是叙述性的,叙述者常常在叙述的同时,表达自己对所叙内容的看法与意见,甚至有时候还会出面对自己的叙述行为加以解释。表达故事主题的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叙述者自己将主题意思直接说出来,但在一般的叙述行为中叙述者为了保持故事的客观性、连贯性或情节的独立性,不会有意识地用富于倾向性的语言表现其主观思想。但文学终究是人的主观精神活动,叙述者总会在某个地方发出自己的声音,表现自己主体意识。当叙述者要描写自己的时候,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把自己作为一个人物出现在叙述中,这就是现身式叙述者兼人物;二是借对叙述中的人和事的评论间接地显示自己的思想。”他把叙述者对叙述的议论称为干预,对叙述形式的干预可以称为指点干预。对叙述内容进行的干预可以称为评论干预,对于叙述者而言,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评论干预表达他在叙事时所希望传达的主题意识。

(一)公开的评论干预

1. 对于作为叙述者的纳瓦依在叙述中的评论干预的主题分析

作者纳瓦依的评论干预表现得最为直接,在作品的各个章节中,以及每章的结尾部分都有表现。我们可以感到纳瓦依对人生、命运不可改变的感慨。在他眼里,真主掌控着人的命运,它以种种手段制造苦难,让人们蒙受折磨和痛苦。面对真主,人类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

2. 故事叙事中的评论干预和直接引语中的主题分析

作者的叙述构成了《法尔哈德与希琳》的叙述内容的主干部分。作者的叙述在行文上有一个特点,在每个叙述正文单元前都有一段叙述性文字,它们的功能类似于格雷马斯在讨论叙述语法时使用的叙述语句,这些叙述句基本上呈一种客观叙述状态。我们讨论的中心还是叙事诗的正文。作者基本上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在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中,叙述者的评论干预行为很少或显得非常隐蔽,他往往通过叙述中人物的语言,以直接引语的方式表达他的主观态度。

A. 当法尔哈德见到希琳后,“法尔哈德愣着,仿佛失去了理智,/ 这出乎意料的无比幸福的会面,/ 这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话语,/ 令他万分惊讶,令他心醉神迷。/ 法尔哈德对希琳一见钟情,直接引语:‘由于你的芬芳的气息,我要死了,/ 由于你迷人的魅力,我快要死了!”

B. 希琳爱上了法尔哈德。“法尔哈德跌倒后,/ 希琳和夏布尔守在他身边,/ 夜以继日守护着,寸步不离。/ 爱情之突如其来射中了她的芳心。/ 哦,离别的痛苦,你是多么激烈!”

C.“离别后,法尔哈德和希琳都受着思念的煎熬,/ 在墙上他画了许多壁画,/ 每一幅上他都画上了希琳……/ 他用刻刀刻她,镌刻在岩石之上,/他还刻自身,边刻边哭无限悲伤。“/ 我盼望着她,思念着她,但我怕/ 她来了,我会高兴得晕过去。/考验双方爱情的是法尔哈德被俘后,其中最能体现两人爱情的是希琳致法尔哈德的信和法尔哈德致希琳的信,作者采用直接引语,表达了双方坚贞不屈、致死不渝的美好爱情。

另外在长诗中有大量的直接引语,在这些直接引语中也传达出叙述者的态度,因为在叙述中叙述者可以借助对话人的语言表明自己的主观思想。

(二)隐蔽的评论干预

在《法尔哈德与希琳》中叙述者不仅通过公开的评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用以表现主题,同时,还采用了象征修辞性的干预。这种叙述者干预属于隐蔽的评论干预的一种。

相对于公开性评论而言,在隐蔽的评论中,叙述者是不出现的,自身不在作品中直接表明观点,他隐身于故事之中,通过故事结构和叙事技巧来体现其对世界的看法,在《法尔哈德与希琳》中隐蔽的修辞性的干预评论主要体现在“梦境”上。

叙事长诗的内容,可以发现梦总是出现在一些关键时刻:祸福将至时,或进入青春期的考验仪式时等人力所不及的时候。

维吾尔族民间叙事诗是一种民间说唱活动,在传承的过程中,它必须面对现实生活和实在的听众。在回应不断发展的现实中,叙事长诗中“梦叙述”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在关键时刻发挥原始潜力的功能以外,它的回应作用在这里还可以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梦与维吾尔族宗教信仰心态交织在一起成为弥补现实不足的最佳表达方式;二是梦与受宗教观念影响的审美机制结合在一起成为消解悲痛的治疗手段。

作品三个叙事层都有关于梦的叙述,主人公法尔哈德对爱和美的追求就源于梦,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梦,初始是梦,结局还是梦。如四十一章《希琳之死》,第四十一章《巴赫拉姆恢复亚美尼亚国的和平》部分都有梦的叙述和叙述者。这些是从叙述者干预的角度对叙述者的评论进行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叙述者干预的痕迹遍布于《法尔哈德与希琳》的三个叙事层次。无论是公开的评论干预,还是隐蔽的评论干预,叙述者都透露着自己的思想内容。

参考文献:

[1] 艾赛提·苏来曼.“海米塞现象”与维吾尔文学[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

[2]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海热提江·乌斯曼. 伟大的维吾尔族诗人纳瓦依[C]. 西域文学论集.中国会议,1997-12-1.

[4]伊克巴尔·吐尔逊.关于艾里希尔·纳瓦依研究的若干问题[J].西域研究,2005(04).

[5] 谭君强.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者[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猜你喜欢

叙事艺术
《太阳的后裔》:以受众为核心的叙事艺术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及叙事艺术
《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论金朵儿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叙事艺术
《海边的卡夫卡》赏析
以水墨而文学
浅谈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的影像化书写
试论《白鹿原》叙事艺术
解读《林海雪原》的叙事内涵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策略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