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的研究综述

2015-05-30欧阳磊

艺术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

欧阳磊

摘 要: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这里佛寺建筑随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还建有佛塔。佛寺、佛塔成了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地,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殿,佛教建筑艺术也成了傣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关键词:建筑艺术;佛寺建筑;西双版纳傣族

1 傣族佛寺建筑的动态和现状

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是西双版纳傣族人民普遍信仰的宗教,每个村寨差不多都有一处佛寺。傣族地区建造佛塔始于小乘佛教传入时期。据《西南夷风情记》载:15世纪西南边陲已是“塔寺遍村落”。地区信奉的巴利语系佛教带有全民性,因此佛寺遍及傣家村寨。佛寺、佛塔建筑典雅精致,充分体现傣族的宗教信仰。西双版纳村寨的佛寺,大多耸立在寨旁较高的山坡或林间空地,是当地风景秀丽,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傣族佛寺是傣族举行宗教祭祀和僧侣诵经习文的场所。因此,佛教建筑的建筑艺术、壁画艺术、装饰艺术等方面都融入了宗教艺术,形成独特的傣式风格。

傣族佛寺建筑结构精美,一般选择在高地或村寨中心建造,其布局没有固定格式,自由灵活,也不组成封闭庭院。寺院建筑由佛殿、经堂、山门、僧舍及佛塔组成。佛殿是主体建筑,形体高大,歇山顶。在西双版纳地区佛殿屋顶坡度高峻,使用挂瓦,一般做成分段的梯级叠落檐形式,与缅甸、泰国佛寺风格极为相近。傣族佛寺建筑在屋顶、墙面、梁、柱等地方都有大量装饰,装饰材料极其多样,有用瓦装饰,有用铁装饰,也有用玻璃装饰,还有用各种涂料装饰的。装饰方法有构件装饰和彩画装饰造型独特,既有东南亚建筑艺术特色,又具有傣族建筑风格,是傣族建筑艺术及民间美术的缩影,无论从建筑风格和艺术思想上,都是傣族群众丰富的生活知识的积累,是傣族人民智慧外化的结果,同傣族人民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当代哲学、美学观念的整体嬗变是内在一致的。反映了传统的佛教和美学思想,它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一种表现,为沟通东南亚文化和中原文化,发展傣族佛教文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 傣族佛教建筑文化的研究

对于傣族佛教建筑文化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展开了多学科的研究。德国民族学家J·鲁玛于20世纪初曾对干栏民居在全世界的分布作过示范研究,曾对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有所涉及。唐朝人樊绰著的《云南志》中,最早地、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傣族社会,在唐朝时,傣族地区除了原始宗教外,一开始信仰佛教了。国学大师季羡林《中国禅寺》中对佛寺建筑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特色有详尽的论述,近些年来更有诸多学者关注傣族佛寺建筑方面的研究,像周绍良《梵宫——中国佛教建筑艺术》一书中转章介绍了云南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寺建筑;赖永海主编、鲍家声著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建筑卷》中对中国佛教建筑之历史发展、各派佛教寺院之布局、各种佛教殿堂之结构及其特征乃至典型之佛教建筑如佛殿、寺塔等,都进行较全面甚至颇为专业性的介绍和评析,不仅对于人们了解历史上的佛教建筑,而且对于日后的寺院、殿堂的构建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像张增祺的《云南建筑史》,李昆声的《云南艺术史》,李靖寰、汤海涛《云南民族美术概论》,王四代、王子华的《云南民族文化概要》等等,这些著作从理论上对傣族佛寺建筑进行了比较宏观的介绍。

在论文方面有:高立士的“西双版纳傣族竹楼文化”运用民族学、文化学相关理论提出了自然、文化和建筑三者的内在关系,从新的视角阐述了傣族传统建筑形式的演变过程;杜清在“西双版纳——傣族档案史料的宝库”一文中,论述了傣族佛寺对傣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吴平的“融合、演变、出新——谈傣族佛寺艺术与外来佛教文化艺术的关系”追溯了傣族佛寺艺术的渊源,从而论证了傣族的佛寺艺术与佛教艺术之间的血肉相连的关系;杨福清“试论傣族佛寺文化与原始宗教信仰”论述了傣族佛寺建筑与傣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建武、林萍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园林特色”从佛寺的建筑形式、装饰小品以及佛寺内部植物应用等方面论述了傣族佛寺建筑的园林特色;郭净的“云南佛教寺庙艺术概论”将云南的三大佛教从历史源流、总体布局和单体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比较分析;芦忠友、杰甫子的“从傣族建筑艺术谈起”从仿生的角度对傣族佛寺建筑有一些阐述;刘扬武的论文“西双版纳傣族佛教建筑艺术”一文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对西双版纳佛寺建筑有了系统的介绍;杨玠“西双版纳的佛塔”对傣族佛教的佛塔有了一定的阐述;李宣林的“云南的塔文化”一文对南传佛教的傣式佛塔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杨昌鸣的“云南傣族佛塔与泰缅佛塔的比较”,从佛塔的角度对云南和泰缅各国进行了联系和区别;罗廷振的论文“西双版纳佛寺及其附属设施的民族特色”,从民族学、艺术学的角度对版纳佛寺及其附属设施做系统的分析等等。

从目前傣族佛寺建筑研究的成果来看,研究方向和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上,或从旅游的视角进行宏观的介绍,有的从建筑学角度对傣族建筑的专门分析,有的从民族学、民俗学的视角进行阐发,还有的从经济学、历史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而以一个特殊研究区域,尤其以傣族佛寺建筑为对象,运用艺术学、民族学、艺术人类学、建筑学、美学等多学科交叉,进行深入、全面地宏观与微观研究并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傣族佛寺的艺术审美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3 傣族佛寺建筑功能性研究

建筑是经济、艺术、技术、哲学、历史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它具有两重功能: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

(1)物质功能上讲,建筑负责提供防风避雨、休养生息之所,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建筑又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镜子,它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和精神文化,独特的建筑往往成为一段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标志。也就是说除了遮风避雨的基本功能之外,建筑还能满足人精神上的需求。例如,文化认同的需求、宗教崇拜的需求以及审美的需求等。

(2)建筑的精神功能在宗教建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人类精神寄托的宗教建筑物,是人类按照自己的精神信仰的需要利用固体材料为某类群体建造的,能供奉神灵,寄托精神,是人们接近神灵的空间。它使人“确立了人在自然界的一种空间秩序”下获得了“心理上的安慰。”因此,它必然是各民族人民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物质条件和艺术审美观察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文化特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寺建筑不仅是人们精神寄托的场所,而且也是特定地域文化的载体,是过去文化的遗存,寄予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宗教崇拜以及审美情趣。因此,本文作者选取了独具特色的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揭示傣族佛寺建筑的物质功能、精神功能以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艺术价值,并对它的变迁和保护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和深入分析。

因为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是与人文、地理要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任何地方的建筑都具有文化地域性,即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者个体建筑空间方面的反映。因而,对西双版纳佛寺建筑的深入分析也将以人文、地理条件的综合情况为出发点,在行文中充分利用地理学、民族学、艺术人类学以及美学等的相关知识。

傣族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富近年来与东南亚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之际,对傣族文化艺术的研究也就更需要深入了。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
美术生态“渐进式”探究本土建筑艺术的研究
拉卜楞寺建筑艺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论中原道教建筑艺术在景区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瑶山宝镜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开平碉楼的窗户设计研究
人文思想与韩国建筑艺术
徽州古建筑中木雕艺术的造型设计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