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雪霏霏”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较赏析

2015-05-30吕玉倩

艺术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边塞

摘 要:《小雅·采薇》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分别是《诗经》征役诗和盛唐边塞诗的名篇,通过比较,发现二者有一些相似之处,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对二者的异同进行比较赏析。

关键词:雪;边塞;归乡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小雅·采薇》是一位守边兵士在归途中赋的诗。《汉书·匈奴传》记载周懿王时戎狄交侵,诗人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可见诗作于周懿王时(约在公元前934年以后)。[1]这首诗描述了这样一个场面:大雪纷飞,一位士兵步履维艰,虽然离家越来越近,可一想到本该和家人厮守的美好时光就这样因无情的战争而蹉跎,怎不伤悲呢?全诗六章,可分三层,以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交代了思归不得的原因,抒发思家之情。首句以采薇起兴,戍卒正采薇充饥。“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层层递进,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暗示出光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年复一年,“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怎么不“忧心孔疚”?后四句说明了戍卒们不能归家的原因:玁狁之故。第四章和第五章追述了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观。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作四层来解读。第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由“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紧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概括地描写了战斗的频繁;“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描写士卒们冲锋陷阵的场景。最后,写到战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行列整齐,弓箭精良无比。“岂不日戒,玁狁孔棘”,将士们整装待发,只因为玁狁非常猖狂。第六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鲜明对比中,戍卒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虚耗。“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再加上道路艰苦,他的忧伤又加重了一层。而“行道迟迟”,似乎还暗含着戍卒对家人的担忧,故国三千里,戍边几经年,不知家中有阿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孤独无依的悲叹中结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当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一年,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而写下了此诗。[2]这是一首咏雪送别诗。开篇便气势磅礴,未见白雪,先闻北风。紧接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让人眼前一亮,仿佛顿时从冰雪塞北来到了三月江南。然后,诗人的笔端指向帐篷里面,片片雪花散入珠帘,浸湿了罗幕。力能扛鼎的将军,居然拉不开角弓。接着场景再次移到帐外,“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的笔墨,勾勒出壮丽瑰奇的沙漠雪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在主帅的营帐中摆开筵席,载歌载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黄昏。“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纷飞的雪花中送客走出帐篷,却看到奇异的景象:尽管风刮得猛烈,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风雪冻结了。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却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此诗抒写雪中塞外送别之情,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动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同样是关于边塞的诗作,又同样是戍边任务结束雪中还乡,这两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却截然不同,一个忧伤低落,一个气势磅礴;一个“雨雪霏霏”,一个“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通过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原因:

第一,创作背景不同。《小雅·采薇》作于周懿王时。《汉书·匈奴传》记载周懿王时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由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岑参刚接替武判官任封大夫的判官。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强大。我们看岑参作于这首诗稍后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就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

第二,作者身份不同。《小雅·采薇》的作者是战争结束将要还家的戍卒,无疑他是厌战的,他参加战争只是要尽到保家卫国的匹夫之责。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却是即将上任的判官。当时大唐王朝边防强大,有着泱泱大国的精神以及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再加上“入幕制度”的刺激和建功立业的壮志,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岑参即是其中的一员。一将功成万骨枯,两位作者对战争的感悟和体会肯定是不一样的。

第三,所归之人不同。一个是“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戍卒,一个是杯盘狼藉,策马奔腾的判官;一个“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个轮台东门,有人送君。因此,虽然他们同样是在大雪纷飞中归还故乡,他们的感受却是很不同的,一个“雨雪霏霏”,一个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参考文献:

[1] 程俊英.诗经译注(新1版)[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58.

[2]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03-605.

作者简介:吕玉倩,上海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边塞
孤愁与广阔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解
国学经典中古诗词赏析方略摭谈(一)
边塞饮酒记
梦回边塞
纳兰容若边塞词的艺术个性研究
解读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南宋使节诗人渡淮心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