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5-05-30董红娟
摘要:《测量学》是我国高校大部分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随着测绘仪器和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之内掌握测量基本理论和测量技能是测量学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更新,改善实验考核机制三方面入手提出了对测量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测量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实验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测量学》是我国高校采矿工程 、地质工程 、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建筑工程等众多非测绘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显著特点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十分密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测量学理论和常规仪器使用方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该课程一般由32~40个学时构成,其中包括4~8个实验学时,课程结束后会有为期2周的实习。
测量工作贯穿工程建设的始终,在国家规划、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测量学》不仅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就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中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技能。
随着测绘仪器的发展,测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原有的测量教学内容方法和标准与现代的测绘工程施工严重脱节,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到企业不能承担相应工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测量学理论知识,掌握实际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完成测量任务的综合能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迫切需要测量学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作出相应调整。
1、教学方法改进
近年来,由于市场就业的压力,在校学生往往不已学习为主要任务,更看重个性及将来的发展,同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性等从整体上较以往差,这给测量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教好这批学生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1]。
在保持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采取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即将测量学基础知识与实际工程建设内容相结合进行讲解,使学生学会并领会测量的方法及测量的重要性,使测量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3]。比如在讲解高程测量时,可将机场建设的一般要求结合场地整平进行发问和讲解,讲解测量误差时可引入一些测量失败案例,以警示测量精度的重要性和测量工作的严谨性[2]。
2、教学内容更新
随着测绘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在测量学上的应用使测量学发生了 飞跃性的发展。然而受于学时限制和教材更新周期较慢的影响,许多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新的测量方法往往不能进行详细讲解,譬如现在教学大纲只对常规的水准仪和经纬仪做了要求,而对工程中常用到的全站仪在课堂上仅作为一个简单介绍,GPS要求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到工作岗位不会使用新型仪器,降低工作效率。
考虑到现在的测绘新技术也是在原有测绘技术上进行的改进和创新,传统内容还要讲解,但要处理好主次关系,只要让学生知道测量原理和仪器操作就可以了,将节省出来的时间用在新内容讲解上。因此,建议压缩已被淘汰的教材内容 , 增设“全站测量技术”、“G P S定位技术”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数字化 ”, 三章的较新内容[4,5],精简测量误差和距离测量学时。
3、改善实验考核机制
大部分高校《测量学》的实验内容包括水准仪认识,水准路线测量和经纬仪认识,经纬仪测角。学生听课态度不认真,仪器数量有限,每次实验课都有80~120人参加,指导教师忙不过来,造成很大一部分同学实验效果很差,实验结束后仍然不会使用仪器,对后期实习造成不利影响。
建立小组组长负责制实验体系,实验前由班长将每班进行合理分组,一般7-10人为一组,由接受能力强,有责任心,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实验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小组组长领会以后,小组组长负责监督并指导本组同学实验。实验成绩由各小组之间实验结果评比和小组内部组长考核构两部分构成,如此既可以大大减轻实验教师的劳动强度,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团队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提高实验成绩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4、结语
《测量学》的教学是对任课教师综合教学水平有着较高要求,它不仅要求教会学生基础测量理论、还要培养学生使用仪器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玉峰,隋铭明等.测量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森林工程.2010,26(5):94-96
[2]王坚,高井祥等.发现学习及其在测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科学,2010,35(2):207-209
[3]刘 艳,武广臣等.以项目为基础的高职《测量学》一体化教学改革[J].测绘科学,2012,37(2):199-200
[4]张俊,张鹏飞等.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地矿测绘,2011,27 ( 1 ) :44- 46
[5]闰玉厚.非测绘专业《测量学》 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商洛学院学报,2010,24(4):65-66
作者简介:董红娟(1983-),女,内蒙古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工程测量,矿业安全与数字矿山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