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15-05-30张桂育
张桂育
摘要:大学班级管理质量的好坏对高校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也间接反映出高校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现阶段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素质不一,班级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班级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本文从高校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对大学班级管理中凸显出的问题加以分析,探究影响大学班级管理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强化大学班级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班级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1.1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扩招幅度不断加大,高校学生数量猛增且素质层次各异,现阶段高校学生群体以“90后”为主,他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上呈现出独特的群体特征,高校班级管理难度加大[1]。在此背景下,如何规范引导高校学生的组织行为,充分发挥大学班级组织在教育学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就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大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组织载体是大学班级,高校教育融合了管理和育人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的目的是育人,高校各项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以育人为前提基础;另一方面育人的实施又需要管理这一有效保障,缺乏良好的管理,育人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大学班级管理就是着力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规范学习秩序,营造成长空间,连接师生关系,从而有效保障大学教育过程的高效顺利实施。简言之,大学班级管理有利于凝聚学生,形成和谐的班级秩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锻炼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各种能力,最终实现高校教学目标。
二、现阶段大学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凝聚力不足
高校学生来源广泛,由于地域差异及生活背景不同,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差异性,从而给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带来不便。多数高校开展实施学分制的管理制度,在班级概念上加以了弱化,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渠道不畅通。随着“90后”成为高校学生主体,独立意识强烈的他们乐于追求个性的张扬解放,在对待事情,处理问题时往往采取标新立异的姿态,再加上网络因素的影响,都导致高校学生集体意识淡漠,在班级活动上散漫自由,班级凝聚力不足。
(二)班级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在管理过程中,为有效规范人员的行为,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条文规定来配合管理理念的实施,从而有效控制人员的思想及行为意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制度。为配合高校管理实施,高校制定了诸如《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大学生守则》等管理制度,制度形式多样,但仔细探究,不难发现多数管理制度存在内容陈旧的状况,在管理内容的拟定上,往往由学校的管理者自主决定,反映管理人员的意志,没有顾及到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难以有效被独立意识强的学生群体接纳,学生在执行过程中停留于制度表面,敷衍成分居多,而当管理制度遇到逆反心理强烈的学生时,制度的约束力下降,致使班级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三)大学班级竞争气氛不浓厚
高校学生在经过残酷的高考后,将进入大学当做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内心的学习进取性及竞争意识变弱,作为班级来讲,理应有效聚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出竞争气氛浓厚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高校学生的活力[2]。但纵观现阶段大学班级管理现状,在学习及活动方面没有为学生创造竞争平台,在涉及到学生的实际利益,如奖学金,学生又无法做到从思想上及行为上端正竞争态度,寻求不当获利,大学班级在竞争氛围的营造上不理想。
(四)班级辅导员及班干部无法有效管理作用
随着高校扩招,班级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班级辅导员在整体数量上又没有及时跟进,导致一个辅导员往往负责多个班级,一方面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在管理内容上也难以细化。作为班级干部来说,其主要职责是配合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发挥学生与教师、学校的交流沟通纽带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现阶段大学班级干部服务意识不高,容易受不良风气影响,疏于班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难以真正起到应用作用。
三、改善大学班级管理的对策探究
(一)引导学生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高校各种管理,包括班级管理,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内心认同上,从而达成管理效果。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高校教育与以往的中学教育不同,学生的自主性及自由度都更高,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就直接影响制约到高校班级管理过程[3]。学校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群体特点,为学生搭设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提高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及管理的积极性。通过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畅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从而深化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二)科学合理制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制度的实用性
制度建设是确保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通过管理制度,能有效调控学生的行为规范,深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快地形成班级向心力。针对现阶段班级管理制度呈现出的问题,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1.制度的涵盖面要广泛。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个过程,都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学生的各项行为都能有章可循,实现班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2.制度的实用性要强。要改变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的弊端,在班级管理制度上追求精炼、可行、操作性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打破学校管理人员一言堂的局面,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在综合权衡后再行制定。同时,管理制度要不断加以补充完善,实现制度内容的动态化。
(三)依托信息时代背景,采用信息技术,构建班级管理新平台
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班级管理应充分借助这一社会发展趋势,采用网络技术,着力构建班级管理的各种公共平台。如智能手机、QQ、微信、微博等信息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沟通交流,既突破了时空限制,又极大缩短了交流时间,降低了沟通管理的时间及人力成本,成为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相融合的有效途径。班级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班级博客及班级QQ群,及时公布班级计划,展现班级风貌及学生个人风采,强化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管理的便捷化,人性化,在遇到应急状况时,也能保证学生的统一响应。
(四)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借助拓展训练,强化班级凝聚力
拓展训练这一新颖独特的培训方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借助拓展训练,可以激发学员的内心潜能,强化自信意识;启发学员的创造力及想象力,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消除心理惰性,培养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增进人们的集体责任意识,改善人际关系,促使个人形成合作观念。将拓展训练融入到班级活动中,无疑会极大强化学生的团体观念,从而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五)树立班级典型,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榜样具有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认清奋斗努力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榜样典型的树立,要符合学生群体的认知状况,不能以遥不可及的榜样作为学生的追求模仿对象,导致示范引导作用趋于弱化。具体到班级管理中,可通过树立班级典型的方式,发挥学生的同伴干预作用,通过身边熟悉的个体,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发挥班级典型在学习上及班级活动中的引导作用。
(六)加强辅导员及班干部素质建设,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班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质量,因此,要加强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建设,提高辅导员的德育水平,有效引导学生的各项行为,及时化解学生内部矛盾[4]。针对辅导员人员不足的状况,可以挑选素质较高的代课教师兼职班主任,与辅导员一起,共同担负班级管理责任。此外,在班干部的培养上,一方面要积极创造适于班干部发挥自身作用的管理平台,避免辅导员各项管理工作一肩挑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班干部的监督评价机制,使班干部从内心强化自身的班级服务意识。通过对班级干部进行培训指导,提高班级干部的管理水平和交往协调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其班级管理作用。
结语:
大学班级管理是在确保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采取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活动,管理的目的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现阶段大学班级管理中凸显的问题,教师、学校要加以针对分析,明白大学管理质量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充分研究高校学生群体特征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采取各种措施方法,全面强化班级建设,从而以班级为单位,推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倩,史恭龙.现代高校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35(3):224-226.
[2]孙志强.高校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学园,2014,(12):28-29.
[3]万东方.浅析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89-90.
[4]张铨翔.试论高校班级管理的策略[J].世纪桥,2013,(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