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现场最近的人:新闻线人现象及有关思考

2015-05-30骆一歌

今传媒 2015年12期

骆一歌?

摘  要:线人的出现无疑是媒介竞争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本文致力于对“新闻线人”即“报料人”这一另类职业进行解读,用文森特·默多克著作《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商品化这一维度解读新闻线人产生的客观原因与必要性;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电视台内部新闻线索库的线索,以时间、地点、固定操作员为定量,分析新闻线人的主要集中类型。本文将着重从新闻线人的产生,类型等方面进行解读,并对这个职业或现象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反思。

关键词:媒介竞争;媒介经济学;新闻线人;报料人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070-03

每一起事件的现场,每一个社会的角落,都会有人去拨打媒体新闻热线。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几乎所有媒体都在力拼独家,力求出彩。具有编制的职业媒体人分身乏术,尤其是在新闻线索的采集上时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他们就需要某种“外援”的帮助,这些“外援”大都是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在各种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他们常常被称作为“线人”。

一、报料人、新闻线人

(一)新闻线人的定义及其形成

提供线索的人被称为“报料人”或“线人”,新闻线人,即“通过提供新闻线索而从新闻媒体获得报酬的人”[1],“新闻线人”的出现是媒体为了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有偿征集新闻线索的结果。非专职新闻人员追寻或发现新闻线索并主动提供给媒体,媒体给予一定的报酬。早在2003年3月,新华社通过在伊拉克当地线人提供的线索,得以在全世界第一个发出伊战爆发的消息,成就了新闻史上中国媒体第一次“世界性质的领先”[2]。线人与传统的通讯员不同,他们来自于媒体编制之外,向媒介机构提供线索以获得相应的报酬,二者之间属于一种商业的交换关系。线人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所获知信息的第一现场和主要来源,是“离现场最近的人”。

几乎所有行业的演变都是经济发展史的一面镜子。媒介行业也不例外,随着媒介资源的不断扩大、完善,与之互为因果的受众需求也呈膨胀之势,于是乎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一家媒体能否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内容为王,渠道制胜”是当前的最好出路。信息来源于生活,承载着现实,最终描画着实践。线人比职业记者编辑更为自由,与现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们又是“离新闻最近的人”。

(二)线人与传播政治经济学

说到媒介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产生效益,那就不得不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一下线人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效益。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商品化作为其中一个维度,在线人产生及运用的过程中,“商品化”上体现出了对整体经济普遍商品化过程的促进和对受众商品的优化选择[3]。从传媒经济学的观点看,现如今新闻内容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一家媒体能否脱颖而出就成了各传播主体力求做到的事,于是独家新闻就成为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然而,真正拥有媒体编制的职业记者和编辑的精力与注意力是有限的,无法在新闻采集的第一个环节上分配过多的时间精力,在新闻采集的最初环节,运用“替身”——线人替自己做这些繁杂的工作是很划算的。媒介资源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商品,线人与媒体的交往过程也就是一种商业劳动行为。从媒介机构的立场上来说,花钱购买新闻资源并不是吃亏的事情,虽然从表面上看成本增加了,但是相对于职业记者编辑的薪酬而言,付给线人的报酬可谓实惠得多,整个新闻播发环节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了。随着媒体市场化的程度深入,各大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避免新闻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新闻源的多样性必不可少。对此,一家报社主管也认为,媒体只要注意对“新闻线人”的开发利用,并且加以引导,实质上也是一种低成本的用人谋略。线人替记者分担了很大的工作量,省去了媒体工作人员盲目寻找线索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整个媒介产品制作过程的劳动效率。新闻线人还未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制度和体系,其中的“可操作性”导致了线人报酬的相对低廉,与他们所带来的实际效益相比,在大多数情况下,启用新闻线人可谓“稳赚不赔”。

从政治层面上来看,改革开放催化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与政治有着微妙关系的新闻也有了比较宽松的发展余地。从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步伐的逐步进行和深入,新闻改革也随着大时代而逐渐加快步伐,各种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凸现,并且竞相争艳。近年来,“市场”、“竞争”、“产业”等名词和概念深入到各行各业,新闻内容和消费者概念的思想渗透到了媒介行业之中,媒介的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已成为各媒体发展的方向与行为方式,媒体获得了与以前相比,不可思议的自由。过去一些未涉及的,甚至是敏感的题材在如今的媒體上也比比皆是。竞争导致了新闻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源在于线索的丰富性与及时性,可以说新闻“线人”的出现、发展、成熟是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新闻线人的几种来源

笔者暑期在电视台实习时有幸接触到了电视台内部的新闻线索库,从而有机会对海量的新闻线索及其提供者,即报料人或者新闻线人进行内容分析。选取湖南省内的永州、郴州、长沙和株洲四个消息来源地进行分析;时间从2014年4月至7月,此间线索库线索的数量达到一个峰值的时候;此外,所有的新闻线索均来自经接线人员确定过的,确保信息的基本完整。

笔者从操作员与记者编辑处得知了报料人的身份和基本信息,在抽样选取的100条线索中,得出了一定比例的报料人身份类型,总结出线人的三种主要来源,按照数量由多到少来排列主要有三种。

(一)当事人

这种“新闻线人”本身就是事件的当事人,事件能否被采用,以及被报道之后的发展和走向与他们息息相关。这种新闻线人也是最热情,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报料人,爆料的原因在于求助媒体解决自身难题。他们所期待的并不是栏目组给予的金钱奖励,而是在于事件被采用之前,能否引起注意;事件被采用之后,如何报道;事件被报道之后将会有怎么样的展开。在新闻制作的每一个过程当中,都会得到此类线人的关心。由于栏目题材的原因,笔者所在的栏目组此类线人数量是最多的,100条中就有多达70余个这种为自己或自己所在的团体讨说法的线人。

(二)关注者

另外一种人群,则基本是节目的热心观众或者是形成了观看习惯的持续性关注者,成为节目组的“兼职线人”,他们有自己的职业或是稳定的经济来源。此类线人只会将线索提供给自己喜欢的媒体,希望能成为节目制作的其中一环,并且运用媒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真正把电视媒介看成了“自助餐厅”,以期能在电视中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通常,此类线人对报酬的需求热情要略低于接下来要介绍到的职业“新闻线人”[4]。

(三)职业“编外人员”

最后一种类型的线人的行动力和专业程度可媲美职业媒体从业人员。他们拥有较为专业的拍摄装备(通常是自制的),无其他固定职业,几乎全职服务媒体。他们具有相对专业的新闻思维与意识,并有自己的人脉与资源。他们更加知道媒体的需要,会有针对性地向媒体提供线索。有的线人还会紧跟当下的政策,提前踩点做功课;甚至有些线人还拥有了自己的“下线”,初步形成了一个不逊于媒体的“联络网”。线索库中有部分的报料人就是职业“新闻线人”,他们的名字出现在了各种不同的事件与地市中,熟知栏目的特性,很快就能知道记者编辑想要什么,与栏目组的财务部门联系紧密。但是,较为可惜的是,这样“高素质”的新闻线人数量并不多,而且媒体获得的线索不一定是独家的。

.

三、有关问题反思

“新闻线人”这一新型职业的诞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媒体的部分运作方式和思维,这个群体的被接纳、发展和壮大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必然的结果。然而,在这个群体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它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离新闻源头和现场最近的人,线人对于传播的各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理性的思辨于他们自身、于媒介从业人员、于传播效果都是极有裨益的。

(一)于自身:亟待增强的人身安全状况

新闻线人并不是一份平和安详的职业。2003年,两名线人在暗访广东普宁的烟草制假窝点时身份暴露,被制假者殴打致死;2014年,湖北公安县女子卷走超过7亿钱财,记者采访后线人被殴打……然而,作为施暴者眼中的“叛徒”——线人的生命安全是没有相关保障的。

在多数新闻中,线人与记者联络的工具大多是手机和摩托车,媒体并没有给其提供专业的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很容易被人发现,之后所能采取的措施也及其有限。所以“线人”被报复的概率极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也很大。有些媒体为了提高新闻来源的可信度,会将爆料者的有关资料,甚至是长相公之于众,丝毫没有考虑到线人的危险处境。线人被恼羞成怒的“被揭发人”报复致伤致残甚至致命的惡性伤害事件层出不穷。

在实体权益方面,“线人”没有正式与媒体签署劳动合同,缺乏官方的认定,处于灰色地带,身份尴尬,而且我国目前并没有关于“线人”权益保护的有关法规条文。这也让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成了束之于高空中的楼阁。

对于线人的安全问题,媒体并未实行一套完善的管理方案,只有事后补偿制,缺乏伤害来临之前的预防措施,一些媒介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会提高对线人经济方面的补偿,而且是作为“奖励金额”这一名义,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有建设性的保护措施。

(二)于传播质量:“报料”质量参差不齐

线人不受保护与普遍认可的尴尬的地位造就他们的不专业。这个新兴的职业正式进入中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机制还不够成熟,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新闻教育或培训,不了解传播的规范和新闻价值,不了解“新闻五要素”对新闻的重要,更加不懂真实客观原则。有时记者为了抢独家,抢头版,不惜用尽一切手段争取线人,扰乱了媒介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为了避免错失先机,有时在没有筛选线人身份、甄别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就贸然发稿,导致不实报道的出现。由于线人与记者的种种不规范行为使得新闻发稿过程中做了种种无用功,线索的利用率不高,媒体筛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反而增加了工作量,利用“线人”,不但没有节约劳动力,反而事倍功半。

线人的个人素质也是线索采集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控因素。为了媒体的经济报酬,线人绞尽脑汁挖掘别人的隐私和行业机密,触犯法律,给媒体带来许多莫须有的麻烦;有的线人为了追求速度,在没有做出任何举证的情况下就贸然爆料,其中不免添油加醋,造成新闻的客观失实;更有甚者,没有料也要强行“爆料”,不惜炮制新闻;此外,很多作为事件当事人的线人还会为了自身的立场误导媒体,提供倾向性很强甚至是虚假的信息。

(三)于媒体从业人员:工作的双刃剑

线人是媒体与群众之间的一个桥梁,是传者与受众良性互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在新闻媒介发达的国家,有的记者会有属于自己的“线人网络”,他们比普通受众专业性强,却又比职业记者更具灵活性。根据这一特点,他们能与写稿的记者编辑里应外合,奔波在大街小巷寻找“第一手资源”,给专业媒体从业人员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动力,能够振作新闻业的士气。然而过于依赖线人的所谓“爆料”久而久之会助长职业记者的惰性,传者的本位意识被过度削弱这对新闻的专业性危害甚大。在记者的依赖性和新闻时效性的双重压力下,媒体职业从业人员容易受制于线人,被线人牵着鼻子走,失去了传媒应有的影响和改造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的社会职能[5]。做出的新闻赚了吆喝却赔了口碑,不利于打造精品,更会加剧媒体间的恶性竞争,败坏行业风气。

线人相较记者和观众而言,与新闻现场之间有天然的亲密感,是实至名归的“离现场最近的人”。线人之于群众、记者和整个新闻行业,都是悬在其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它在我国方兴未艾,还有诸多的不成熟,没有保障制度、没有正式“名分”、更没有科学的运作流程。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使之进一步走向规范化、职业化、成熟化是接下来新闻业界的一项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萧燕雄,周少四.新闻线人制度保护刍议[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2] 文汇读书周报,2003-04-13.

[3] 罗昶.商品化、空间化、结构化: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央视二套定位演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4] 新华网.京城“新闻线人”:另类职业“看上去很美”[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4-07/20/content_1598705.htm.

[5] 李琦.对“新闻线人”热的冷思考[J].当代传播,2006(3).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