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景模拟:纪录片的影像陷阱

2015-05-30阎春来

今传媒 2015年12期
关键词:情景模拟陷阱纪录片

阎春来?

摘  要:近两年,纪录片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但认真分析,大量影像作品贴着“纪录片”标签登堂入室,却恰恰给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隐忧,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用“情景再现”或“情景模拟”的方式,来弥缝影像叙述过程中的断层部分。本文从纪录片的历史自信、影像美学、电视商业化三个角度,着重探讨“情景模拟”给纪录片所带来的伤害,并以此期待纪录精神的真正回归。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模拟;陷阱;虚构影像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008-02

一、情景模拟的欺骗性

“纪录片的春天”,这是一个令人充满温暖、希望却又显沉重的话题。

随便看一看或回忆一下,这几年获得不错口碑、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纪录片,诸如《舌尖上的中国》《春晚》《超级工程》《故宫100》《环球同此凉热》等,每一部作品似乎都能成为一场浇透墒情的春雨。再看一组数据,2012年中国纪录片首播总量为17500小时左右,总收入超过15亿元。相较于2009年的4亿元、2010年的7亿元、2011年的10亿元,纪录片的市场前景,显然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因此不少研究者认为,中国纪录片作品走向工业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态势已初步显露。

不过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只是经历了一个貌似盛大的有关“纪录”的假面舞会,纪录片沉湎于这个欢乐的场面中,正逐渐忘却自己的本来面目,或换句话说,纪录片正不知不觉走近一个美丽的陷阱!

如今,贴上纪录片标签的影像作品,实在不少,诸如科普纪录片、历史文献纪录片、动画纪录片、剧情类纪录片、自然类纪录片、人文类纪录片等,光看这名字,不知道是为了庇荫于纪录片的光荣,还是故意作为加盟店,来砸纪录片老店的牌子。可以试问一声,在每一类别“纪录片”带头大哥的点名册里,有谁敢说自己是真正的纪录片?不管他们曾是如何风光,也无论其作品赢得多少拥趸,即便市场回报像打鸡血似的让人躁动,我们还是要问,那是纪录片吗?它们到底能让人咂出多少纪录片的味道?

我以为马就是马,驴就是驴,是骡子也不要紧,关键各为其名,各自努力。当然,假如纪录片发展到今天连自己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又怎么去怀疑骡子的身份呢!

参加过几次国际性纪录片论坛,国外同行屡屡提出希望能看到反映中国现实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纪录片。笔者以为这是一个严重警讯。我们执著于历史模拟、情景再现,拜数字技术之赐,我们坐在办公室设计形象创造情节,甚至迷醉于所谓的动画纪录片里,用想像、幻觉当生活。如此这般“栽赃”给纪录片,合适吗?

这里仅就“情景再现”的危害做进一步阐述,以期在纪录片前行之路上树一个警示牌:此处有陷阱,请绕行。

目前在众多所谓纪录片里使用的“情景再现”,大概可以描述为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的人物,通过扮演、搬演、动画、数码设计等手段,回溯历史还原现场所呈现的一种创作方式。需要稍作厘清的是,用“情景模拟”这个词取代“情景再现”可能更准确。追究“情景再现”的真义,应该是后发事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再次出现,且与原发事件惊人的相似。而“情景模拟”是影像制作人根据自己所掌握和理解的史实进行导演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导演”,是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笔者在这里且以“情景模拟”来分析纪录片中这一影像现象。

二、情景模拟的存在感

情景模拟何以能在纪录片领域里登堂入室且日益受到青睐?笔者以为有这样一些原因,即纪录片自身发展带来的一种历史自信,影像美学所产生的一种自我麻醉,电视商业化情势催生的一种自虐快感。

1922年,《北方的纳奴克》在纽约上演的巨大成功,不仅为弗拉哈迪赢得了空前声誉,他在该片拍摄中所创造的搬演方式,成了后来许多人也成了他自己膜拜的对象。之后他拍摄的反映太平洋小岛一个只有百户人家的波利尼西亚村庄的《摩阿拿》,更是将搬演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北方的纳奴克》是世界纪录片史的光辉起点,那么将纪录片发展成为影响全世界的一种影片形式的,毫无疑问就是格里尔逊。他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這个词称呼纪录片,并将纪录片创作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格里尔逊这一宣言,让纪录片使用戏剧化表现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搬演和重构,找到了理论归宿。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研究者林达·威廉姆斯在其《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一文中更是高扬“新纪录电影”大旗,坚决同“电影眼睛”、“直接电影”、“真实电影”所倡导的“非虚构性”审美要求分道扬镳,主张通过虚构来揭示:生活是如何成为这样子的。甚至更进一步主张:“在利用计算机炮制画面的电子时代,摄影机是‘可以撒谎的”[1]。纪录片内在的发展脉络,似乎让情景模拟获得了一种历史逻辑上的正当性。

再从影像美学来看,影像作为一种具像的语言,它的写真能力是至今任何媒介无与伦比的,而同时它又是写意的,通过特殊的造型处理,尤其是通过蒙太奇手段,再造时间、重构空间,型塑编导胸臆中的意象,推进情节按既定路线发展,彰显故事的主旨意涵。影像的写意功能,为从事影像工作的人开辟了广阔的艺术创造空间,电影人于此可以说如鱼得水。毫无疑问,纪录片也是一种影像作品,许多人徘徊在影像的写真与写意的十字路口,结果最终选择了最能表达自己主观思考的写意路径。因此,有的论者认为,“影片是制作者结构、创作出来的有机体而不是所谓权威、真实客观的纪录。[2]”今天有那么多人把纪录片当成艺术作品,笔者认为要么是人云亦云,要么是虚荣心在作祟,认为纪录片不能逡巡于艺术殿堂之外。事实上,故事片和纪录片在影像的两重功能上早已是南辕北辙,用情景模拟这种方式制作的纪录片,无论它有多么的逼真和以假乱真,终归是由制作人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而创设出来的情景,说得严重点,这是对往生者的羞辱,是对今世人的欺诬。

同时,还不得不说,在纪录片仍然主要依托电视生存的背景下,电视商业化完全绑架了纪录片。人们要看到完整的故事,制作人就必须填平事件脉络中的沟壑,观众难以忍受影像叙述中的断层,创作者就用“情景模拟”加以弥缝补苴。然而商业讲利益,纪录讲良心,硬把两者扯一起无异于巫婆开方子到鬼店抓药。“情景模拟”能够成为新世纪以来纪录片领域使用频率颇高的一种手段,是电视商业化拥有对纪录片初夜权后的一个伤害后果,也是一个纪录人被协迫喝下蒙汗药后所产生的甜蜜梦想。究其实,情景模拟在纪录片中就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有学者论述说情景模拟既要保证历史信息的“客观真实”,又要考虑到观众欣赏层面上的“主观真实”。这里显然可以看出论者本身对于“客观真实”的信心不足。而所谓的“主观真实”,也只能说明我们狃于积习,拘泥于固有的思维程式,缺乏面对真相的勇气罢了。

三、绕开陷阱回归纪录

纪录片中的情景模拟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当情景模拟可以大行其道地出现在纪录片中,谁还愿意远赴非洲出没于原始森林、虎狼之地?谁还想花精力寻着千年古苔深入边陲族裔?谁还能鼓起勇气在枪林弹雨中去关照一个呻吟的生命?谁还有耐性去见证一起冤狱还公道于天下人心?其结果,情景模拟可使所谓的纪录人足不出户,坐而致之。

说到底,情景模拟是一种闪现着浓厚主观色彩的虚构影像,它与纪录片所敬畏的真相背道而驰,而我们必须得承认,纪录片永远是一种不完美的作品。影像的完美是一种主观追求的结果,太完美,在一定意义上放大的是作者主观意念,而不是卓越的真相。而但凡有主观色彩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即便它充满了正义性和道德感。情景模拟恰恰是摄制者追求影像完美造成的结果,其本质乃为一种个人话语的自我阐示,往往导致:它一本正经地成为阡陌中错插的一个路标,或者幻化为沙漠中出现的海市蜃楼。其危险也就在这里。

要绕开纪录片中情景模拟这个陷阱,其实很简单,即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否对得住“纪录”这两个字,是否果决地丢掉所有关于艺术创造的幻想,真正认识到由纪录所得来的真相,它代表着良心,代表着道德,代表着天底下大公至正。今天,有那么多的纪录片研讨、分类、技巧,笔者以为都没有直指其核心问题,纪录片到如今还存在一个当年巴金“讲真话”的时代性呼唤,还需要努力向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童真稚儿学习。讲真话需要勇气,不是登高疾呼的勇气,而是直面事实并以无可辩驳的方式呈现真相的勇气。有对真相的敬畏,一切所谓的纪录片分类、技巧都将如浮云。古代史官具有极高尊荣,要在对文字的敬畏,对历史的敬畏,对真相的敬畏,然后才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在影像时代,惟纪录片可以扛起史家如椽巨笔。

由此笔者认为联想到近几年来国内外诸多重大社会事件发生后,各种媒体追索细节的情景,那是一场媒体人竞逐真相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今天全民尝试拨开虚伪、摒弃虚假、向事实本源靠近的情势下,沉浸于情景模拟式的纪录片“创作”,显得多么苍白和不合时宜。由此笔者也想到了中国纪录片一位重要人物吴文光,他在2005年,组织“村民影像计划”,号召村民用摄像机镜头记录自己所生活的乡村;2010年又组织“民间记忆计划”,呼吁更多的人,返回到与自己有关系的村子里,找寻过去的记忆。他的这些举动,不啻宣布,纪录片的真义并不掌握在专家手中,纪录片的希望恰恰就在于民间,因为那里就是他们的生活,并不需要模拟。

要真相就必须纪录,要纪录就必须行动。也许这样给一个纪录人画像是非常合适的:他是一个带着寻找眼光、弯腰倾听的大地的流浪者。回想那些能够触动我们的纪录片,有哪些是在花前月下穿行,哪些是在灯红酒绿中徘徊?相反人们总能从那些真正的纪录片里体验到血与火的灼热,听到在暴力压迫下的呻吟,惊诧于漫漫长夜里的一丝亮光。纪录片发现和守护因人们的鲁莽和无知而被践踏的人性。

吴文光说过一句话:“纪录片有了对现场的人或事的这种‘过程的记录,也即是纪录片的生命力所在。[3]”笔者相信,情景模拟永远只可能像一束塑料花,无论它如何美丽灿烂,它都决不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而真实纪录,无论它怎样的粗砺,都会是唤醒人性复苏的那一米阳光。而笔者也相信,人性有未盡之事,纪录片也就有未穷之期。纪录片人的使命和光荣,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王迟,(英)布莱恩.温斯顿.纪录与方法[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
  2. (美)迈克尔.拉毕格著.何苏六等译.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 (日)小川绅介著.收割电影[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情景模拟陷阱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Materials Studio软件在材料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情景模拟在“公共关系学”礼仪与技巧教学中的应用
情景模拟教学法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效果的探讨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陷阱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