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不可“作茧自缚”

2015-05-30常瑞芳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来园瑞芳心情

常瑞芳

为什么案例中的教师会遭遇困顿呢?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第一,心情变化本是生活中极其自然的事,教师却硬要将它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幼儿来园第一件事就是去翻心情牌,这不是把简单的生活弄得复杂,给了幼儿一种新的“束缚”吗?

第二,教师发现时间一长幼儿对心情墙就不再感兴趣了,为什么呢?首先,这种形式缺乏内在价值的支撑,因而不可能真正地、持续地吸引幼儿。其次,正常人的情绪在大多数时间里是处于平静状态的,没有什么特别开心的,也没有什么非常不如意的,幼儿也是如此,因此也就没什么必要每天去翻心情牌。

第三,教师为自己做不到时刻关注心情墙上每个幼儿情绪的变化而纠结、苦恼,我认为教师真正需要做的是观察鲜活的幼儿,尤其是要观察个别幼儿表现出的“特别”的情绪,不能刻板地只以心情墙为依据。另外,教师也应认识到情绪问题是带有一定隐私性质的,即便幼儿天真无邪,也不见得都愿意公开,且每个幼儿的表达方式也是个性化的。所以,让幼儿一有情绪变化就去翻牌和让教师时刻注意幼儿是否翻了牌,这对于幼儿和教师都是勉为其难的。

第四,教师设立心情墙的初衷是了解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学习情绪管理,但这不是说幼儿每次出现负面情绪时教师都需要介入,有时幼儿自己就能平复情绪,有时可能会受同伴的影响而使情绪变得积极。教师除了在活动中随时观察外,还可以提醒幼儿有什么不高兴可以找老师、好朋友聊聊,画一幅画,到“情绪小屋”去呆一会儿……这才是真正在引导幼儿学习情绪的自我管理。

总之,教师在纠结于心情墙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时,不妨回归原点,反思一下:心情墙到底有什么“应有”的作用?难道一定要孩子表现出特别的情绪吗?有了情绪变化一定要通过心情牌来表达吗?

我主张,幼儿的生活原本就该是自然流畅的,不必有那么多无端的程序和规矩。教育有时不如粗放一些,过于刻意和精细化的教育,无异于“作茧自缚”。

猜你喜欢

来园瑞芳心情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老赵和瑞芳
如何挖掘“来园、离园接待工作”中的教育价值
迎来送往,妙趣横生
小签到 大作用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生活组织探析
TheElementaryExplorationofSapir—WhorfHypothesis
崔瑞芳
天天有个好心情
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