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语境下浅谈中国图书“走出去”

2015-05-30隆涛

出版广角 2015年12期

【摘要】中国图书出版翻译对传播中国文化以及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图书出版翻译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简单分析了在跨文化语境下,我国图书出版所具备的意义以及当前图书出版的现状,并以市场和翻译为出发点,提出了几条我国图书出版原则以及出版翻译中的小策略,旨在提高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图书出版翻译的水平。

【关键词】中国图书;跨文化语境;出版翻译

【作者单位】隆涛,攀枝花学院。

出版业是中国文化主要的载体产业,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加入WTO后这十余年间,我国出版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实,中国图书“走出去”主要有两大途径,即实体出口和版权出口。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本“走出去”,我国出版商也在不断地努力寻找其他途径,如独资、并购、合作或在海外设立分部等。但不可否认,在这方面,发达国家仍然占据着主导权,其发展水平也远远超出我国,所以,中国图书“走出去”任重道远。

一、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图书出版的意义以及现状

1.中国图书出版的意义

中国图书蕴含着中国的风土民情、地质风貌、价值观念,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深厚情感。事实上,中国出版“走出去”也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走出去”,能让更多外国人深入地了解中国,包括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当然,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载体,出版产业一定要真正理解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重大战略意义。一个真正崛起的国家,除了硬实力要够硬,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也要够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让人欣慰。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愈发突出,那么相应的,世界需要了解中国,需要获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出版业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要有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2.中国图书出版的现状

现阶段,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版权输出和实体出口,其中又以图书实体出口为主。从总体上来看,在世界图书市场中,我国的贸易逆差仍然存在,但是在图书版权方面,引进与输出之间的差距却在一步步缩小。根据我国2010—2014年图书版权输出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图书版权的输出量呈现一种稳定增长的趋势,到2014年我国共输出版权10171项,比2013年增加了95项。除了关注图书版权的输出数量,我们还要关注一下图书输出的其他方面,比如输出题材。根据检索系统所显示的搜索结果可以发现,在图书版权输出的总数中,文化类图书占了大部分,自然科学类的图书和其他题材图书的需求量有所增加;从图书版权输出地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输出地还是比较集中的,仅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日本、英国、美国的输出数就占了总数的一半。此外,由于输出意识和输出能力的原因,我国图书版权输出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通过分析2010—2014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情况我们可以得知,总体上,我国图书“走出去”数量增长稳定,版权输出图书的题材还算丰富。不过我国图书“走出去”在有些地区也遇到阻碍,这也提醒我们在开展图书“走出去”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要做到图书质量与图书传播效果的统筹兼顾。

二、图书出版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第一,选题要统筹兼顾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近年来,中国出口图书的内容大多是以传统文化为主,比如传统民俗、功夫武术以及历史悠久的中医等。但是如果仔细探究的就会发现,这一题材图书的最终去向是中国港澳台地区或者东亚各国,大多是崇尚儒家文化的地区。那么这种题材的中国图书到了西方国家是否会水土不服呢?实际上,以传统文化为主的中国图书需要读者具备大量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够看懂,西方人对这些是没有太多耐心的,也没有很高的兴趣,他们只想了解中国的现状。所以在进行出口图书选题工作时一定要客观,不能主观地认为只要是传统文化类的图书一定会深受世界读者欢迎,在注重本土文化的同时还要关注世界文化。

第二,要注意区分市场的差异性以及层次性。从全世界范围来说,全世界可划分为八大文化圈。从文化圈内部的层次来看,同一文化圈中的不同国家也要区分。例如,与中国邻近的新加坡、韩国以及越南等国家虽同属于中国儒家文化圈,但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习惯,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分析。从内部的区域层次来看,即使都是说英语的西欧市场,不同国家也还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在推进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这些市场的区分,根据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国情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尽可能地把握当地图书市场的特点。

第三,把握两种文化的异同。中国文化讲究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追求含蓄朦胧之美,但是西方作品却很实际,也很直白,追求客观叙述事实、传递信息以达到论辩和说服的目的,不提倡作品空洞无物、辞藻过分华丽。出版翻译者要善于寻找两种文化不同表皮下所蕴含的共同性。事实上,不管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艺术和美都会让人产生心理共鸣,如审美理念、知识观念、人际关系以及人的性情等都会有很多的共同性,正是因为这种共同性,不同的文化之间才有了“可译性”,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才会因为艺术欣赏而有共享的空间。在跨文化语境下,出版翻译者需要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翻译,从而使翻译尽可能地符合外来文化的特点与习惯。

三、结合出版业,驾驭跨文化语境

1.选择出版的图书要有内容、有品位

在阻碍中国图书进一步“走出去”的因素中,题材跟风和思想内涵贫乏影响最大,所以在选择出版图书时一定要保证其中包含一些人之常情以及进步思想等正能量的东西,多宣扬一些人道主义精神与公平公正的理念,让读者能从作品中找到共鸣的东西,这样中国图书“走出去”才有意义、有价值。比如《狼图腾》,它之所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球,除题材新颖外,更重要的是书中所诠释的狼的精神——团结、勇气以及智慧,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去学习、去借鉴。

2.利用国际舞台,建立顶级翻译队伍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的数量越来越多,我国与多个国家之间也举办了很多的文化节,这些都是我国图书“走出去”的很好的平台。出版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国际舞台,在大型的国际活动中努力促进中国图书“走出去”。此外,出版企业之间还可以尝试建立顶级翻译队伍,同时注意适当地使用当地人才,这种做法不但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能有效降低成本。

3.输出图书版权,在国外建立分社

在很多人看来,具体的图书输出要比版权输出更具有文化传播的效果,其实它们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都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而且版权输出比图书实物输出更容易实现海外的本土化,更具有市场。新时期下,技术、市场以及行业规则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图书“走出去”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更新经营理念、运营方式以及发行模式,树立“大文化”观念。我们可以与国际上著名的出版社展开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充分吸收并利用国际出版、发行、文化以及营销等资源,让“走出去”的中国图书更好地发挥传播文化、交流文化的作用。如在目标市场建立分社,该种方法不但可以让运作模式更加本土化,还会让出版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如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伦敦分社、《北京周报》的北美分社等。此外,与国际出版业进行战略合作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利用它们在当地的影响力使中国图书产品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然后再进行并购,实现资本 “走出去”。

4.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多元渠道营销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为中国图书“走出去”、实现多元渠道营销提供了新的契机。现阶段,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电子书与数字出版得到蓬勃发展,为全球出版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深远影响,实现了出版全球化。我们要抓住这一时代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全方位地进行海外发行。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直接为海外客户提供服务;拓展营销网络,在海外华人聚集的地方开设网点,实现品牌扩张;与有海外营销网络的出版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它们的网络人脉开展批销业务,以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同时,注意打造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品牌,出版社除租用站台进行参展,树立出版社品牌外,还要设立作者品牌,在海外介绍一部作品时,可以先介绍作者的背景、经历以及他的作品等。这样一来,读者不但对作品有了解,还对作家有所了解,有利于建立读者与作品、作家之间的联系,树立作家品牌。

[1]卜祥维,高扬帆. 蒋彝的跨文化语境对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启示——文本翻译角度[J]. 传播与版权,2013(6).

[2]荣风静,柴秀娟.基于跨文化传播视角的出版翻译思考[J]. 新闻战线,2014(11).

[3]翟香荔.浅析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出版翻译[J].出版广角,2014(24).

[4]卞转转.跨文化传播下的中国图书“走出去”现状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