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数字化阅读的本质
2015-05-30吴瑶何志武
吴瑶 何志武
【摘要】 媒介进化论认为,媒介的发展史是媒介本质属性不断得到补充与创新,从而无限接近人性化需求的进化史。数字化阅读以其“全感官”式阅读、“认识流”式阅读、交互式阅读三大本质属性,对传统纸质阅读进行了补充与创新。而“数字化阅读是传统文本的电子化”“数字化阅读是浅阅读、碎片式阅读、娱乐化与功利化的阅读”之类的认识是对媒介表层属性的误解,我们应回归数字化阅读的本质属性对其进行辨析。
【关键词】媒介进化论;数字化阅读;表层属性;本质属性
【作者单位】吴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黄冈师范学院;何志武,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
2014年4月公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达到50.1%,较2012年上升了9.8个百分点。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数字阅读器阅读均有所上升[1]。在美国,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在18岁以上的受访者中,有28%的人表示在过去一年中曾阅读过电子书,与 2012年相比上升5%。其中有4% 的读者表示自己只阅读电子书[2]。种种数据表明,数字化阅读的时代已欣然到来。
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之路蒸蒸日上,而对其仍心存疑虑甚至忧心忡忡者不乏其人。审思种种质疑之声,不难发现,大多对数字化阅读的排斥与贬低,实则是对数字化阅读本质的混淆与误读。为厘清这些疑惑,我们应该从数字化阅读媒介进化的本源开始溯清。
一、媒介进化原则:媒介本质属性的弥补与创新
媒介环境学第三代代表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了媒介进化理论(anthropotropic theory)。保罗·莱文森将人比作自然环境,认为媒介的进化类似于生物进化。生物进化论中,生物的优胜劣汰取决于该生物物种是否符合自然环境的变化发展规律;而在媒介进化过程中,媒介的生死存亡取决于该媒介是否符合人类这一“选择”环境的需求,即只有适合人性和满足人需求的媒介才能得以生存。因而,媒介的发展走向是产生更加符合人性需求的形式,存活下来的媒介要能适应人类的某种内在生理特性需要,这种走向就是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然而,符合人性和满足人的需求是媒介进化发展的终极目标,任何一种媒介不可能从诞生之日起就契合人性化的大部分需求。因此,媒介进化的道路总是崎岖坎坷,新媒介的产生弥补了前种媒介的不足,但自身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些许遗憾,留给后辈去改进与创新。这种“弥补—创新—再弥补”的阶段性上升,使得媒介的发展最终可以无限接近“人性化”。
媒介的每一次进化演变,都是新媒介对旧媒介劣势的弥补与优势的创新。在新媒介弥补、取代旧媒介的进化过程中,每一种新媒介的发展前景在其萌芽之初是不易被察觉的,甚至新媒介常常被混淆为已有旧媒介的变体。判定媒介是否会发展到创新性变革的新阶段,首先需要区分的就是媒介的固有特征或基本特征。所有传播媒介的特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固有的、不能压缩的和短暂的、过眼云烟的。固有的特征是媒介的基本属性;一旦变化,无论用什么合理的名字来说,它都应该是一种新的装置(装置:媒介具体形态)。第二种特征是可以改变的,或者其变化是可以想象的,而且即使改变之后,该装置本身也不会伤筋动骨[3]。一种新媒介的本质与发展前景,要观其固有属性,以此为根本,而表层属性多为短暂、浅层的特性,并会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而千变万化。
二、人性化进化:数字化阅读的本质属性
从在龟甲竹片上的凿磨雕刻,到在石壁、泥板上的描摹临拓,再到在纸张上的浓墨重彩,阅读媒介的每一次历史性变革都伴随着对“阅读”定义的重新书写。随着电子媒体的迅猛发展,阅读已进入了“电子书”时代。
从以往技术发展的历史看来,人们对新技术的认同总是抱有一种“后视镜”的眼光,在当时往往不能正视其正在发生的革命性飞跃,反而会以怀旧之心对其排斥与贬低。诸多对数字阅读的质疑正是在此心态之下,将媒介的表层属性误认为媒介的固有属性。
1.“全感官”的阅读:多种视听媒介对直观、具象认知经验的还原
纸质文本诞生后,人类终于实现了将现实生活世界的经验长久、轻便、低价保存的夙愿,但由于纸质文本的传播手段单一,现实世界的经验信息被描绘于纸张之上时,不得不削减其感性、具象、生动、立体的一面,只能在纸上保留其理性、抽象、逻辑性、平面化的另一面。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转换成纸质文字的经验使原有的经验扁平化,使之变得苍白。最有利于智能发展的经验不是单纯的文字经验,而是多种视听媒介的经验”[3]。数字阅读媒介的产生弥补了传统纸质阅读将经验“扁平化”的劣势,数字阅读将图像、声音符号镶嵌到“书”中,使僵硬的“文字”动起来,并赋予声音,是对人类感知世界、认知世界实践经验的模拟与还原,再现了前技术时代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随着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引入电子书中,数字化阅读终将实现人对“现实”的无障碍“阅读”。2012年在法兰克福书展上首次发布的互动小说《超自然地带》(The Numinous Place),被誉为是彻底颠覆传统出版业的一次大胆尝试。编剧马克·斯托弗斯托弗认为,“《超自然地带》首先以一部书的形态呈现。我之所以将音频、视频、 第一人称叙述、图表、照片等所有表现手法都运用其中,是因为我想要打造一个完全真实可信的故事世界”[4]。
2.“认识流”式阅读:网络超链接技术对人脑发散性思维的模拟
传统纸质阅读由于平面印刷的局限,因此在读者触及书本之前就由作者或编辑预定好阅读线路,从章节目录的设置,到文本前后顺序的线性排版,即使有天头地脚和页边批注、当页的脚注、详细的参考索引,也不过是为了提供更多的层次,是为了使线性的印刷文字具有同步的性质,使之与人脑的多层次、平行加工求得一致。然而“a—b—c—d”式线性的文本分类终究不能模拟人类“认识流”式的思维方式,瞬息与同步的联系对已钉死在书页上的文字来说是无能为力的,文字在印于纸张的一瞬间便已无法改变。
然而,电子书的网络超链接技术可以打破这一枷锁。数字化阅读容许文本中的思想完成快速而富于幻想的联系,读者阅读某处文字或图像时,可能会点燃认识其他新事物的火种。在美国Chafie Creative Group公司推出一款叫作Immersedition的电子书中,共有300个触点,涉及史实、地图、图片、视频和人物资料,通过页面水印嵌入超链接。书中甚至链接有小说中5个主要人物的Twitter档案,他们在Twitter上不断地发送推文,让读者了解更多背景资料。Immersedition在没有破坏人类传统阅览习惯的同时,可以通过直接点击文本内的链接扩散到相关的网络文本资源中,将层层信息连锁式套接,最终实现将单层平面的阅读扩充为几何发散式的思维数字化阅读,在仍然保存读者想象空间的前提下,第一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跳跃穿插于扩散式的信息之间,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让其更能沉浸到故事中[5]。
3.交互性阅读:社交媒体对“阅读沙龙”的再现
文字一旦付之于纸张之上,除非再版,否则永远不可更改,无论读者与书本的对话如何深入,书本始终沉默不语。传统纸质文本的阅读是单向无交互式互动的,书本内容内化于读者脑中,便只是读者个体内部的自言自语,没有与作者的互动,更无关乎他者的存在。
数字化阅读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技术,在传统文本中引入了对话机制。电子书从此被誉为“聪明的文字”“被电子解放的文本”。数字化阅读将个体内省式阅读转变为群体社交式阅读,阅读不再只是一个人与书本之间的单向信息传播,而是一群人建立的知识社群内的信息碰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馆长刘子忠认为,电子书能得到及时更新,篇幅容量也更大;尤其是社群互动功能,将读者直接拉到作者“面前”。读者可以对正在写作的手稿进行评论,甚至参与写作[6]。自此,读者不再是默默接受作者或编辑安排的被动体,而是能积极地加入到文本的讨论与创作之中,与作者、编辑实现实时交流互动,为文本的再创作留下了空间。
位于阿姆斯特丹的Open Margin公司开发了以电子书讨论为基础的社交平台Open Margin。在此平台上,读者可以对电子书的内容进行注释、评论、分享,甚至可以对话讨论。Open Margin采用兴趣圈的方法,创建了一种内在网络,将对书籍有相同兴趣、拥有类似想法的读者通过网络推送聚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够更方便地交流。除此之外,Open Margin平台允许出版商通过在书籍空白处发布新的内容来增强书籍的可读性。这些新内容的作者可能是原作者或者其他名人提供的注释,这相当于延长了书籍的生命[7]。
三、溯本正源:对数字化阅读争议的辨析
数字化阅读媒介的三大固有属性——“全感官认知”“认识流式超链接设置”“交互性阅读”决定了其对传统阅读行为的弥补与创新。从这三大固有属性来分析,数字化阅读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与娱乐化、功利化阅读并无直接关系。所有将阅读浅化、碎片化、娱乐化、功利化直接归因于数字媒介引入,是有失偏颇的。
1.数字化阅读不只是传统文本的电子化
有人认为数字化阅读仅仅是将读者的目光从纸质文本转移到电子屏幕的细微之变,况且阅读设备价格昂贵、电池续航能力有限、阅读中记录与查找不便利、电子文本格式不兼容等诸多弊端均造成了数字化阅读体验反而逊于纸质阅读。
其实,数字化阅读的诸多不利仅仅表明,电子书这种媒介还处于婴儿期,处于蝴蝶孵化之前的幼虫期,种种劣势仅仅是当前阶段数字化阅读媒介的表象特征,其本质属性并未完全显现。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阅读媒介外形与流通系统等表层属性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以契合其本质属性,数字化阅读终将破茧成蝶。
此外,数字化阅读中呈现的记录与查找不便利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内容数字化管理流程不够完善的阶段性弊端。目前传统出版社的内容开发基本还停留在内容电子化阶段,仅仅借助某类软件工具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电子化转档。真正的数字化阅读内容需要将转档后的电子化内容进行碎片化与分类标引,经过重新创建、采集、加工、分类,使各种数据间建立关联,再进一步将内容聚合与分类,通过知识体系、结构、主题、关键词和相关性对已分类标引的内容进行组合,经过这一系列加工后形成的数字化内容,才能成为新的数字化阅读产品。我们甚至可以说,内容电子化仅仅是数字化阅读基础的第一步,其后对电子化内容进行碎片化、标签式分类、聚合以及关联性内容的链接才是数字化阅读本质属性的体现。
2.数字化阅读不等于浅阅读
有人认为,视觉文化时代光与电的融合交织,将弱化纸张文字阅读所练就的理性思维能力,阅读内容深度会退化,浅尝辄止的浅阅读将大行其道。
其实,“浅阅读”与“深阅读”是相对应的概念,“浅”与“深”指的是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浸润程度。阅读的浸润程度与阅读目的、阅读者自身素养、阅读内容有直接联系,与阅读载体形式并无直接联系。当阅读目的明确,阅读者注意力专注,阅读内容足够吸引读者,阅读个体的浸润程度自然会提高;反之,阅读目的不明确,只是闲来无事的泛泛浏览,阅读内容无法吸引读者,则必然造成阅读个体的投入感不强,浸润程度降低。
传统阅读中也有浅阅读,新媒体阅读也可以做到深阅读。新媒体阅读只是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内容呈现方式,任何人面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特定信息获取需求的内容时,都会沉浸在津津有味的深度阅读中,而不会在意自己面对的是书本还是电子屏幕。有研究者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对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进行了实证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数字阅读不会必然导致浅阅读[8]。
3.数字化阅读媒介不等于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是众多学者苛责数字化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碎片化阅读造成阅读的连续性被打断,线性逻辑的严肃思考被破坏。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阅读时间的碎片化,而这一切是由社会节奏加快、个体生活时间的碎片化造成的,与阅读媒介本身并无直接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结构分工复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所需的信息量急剧增长,完整的时间被各种事务分解得支离破碎,从根本上消解了阅读需要完整时间这一先决条件。阅读变成了少数有闲有钱人的奢侈行为。越来越多忙于生活的人感到,不是不想阅读,而是没有大量整块时间去完成阅读,随之逐渐放弃阅读文字与书本。
在数字化阅读时代,新媒体将逐渐远去的“阅读”又带回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数字化阅读媒介的可携带性,虽不能彻底解决完整时间的匮乏这一难题,但将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与其说是数字化阅读的碎片化,不如说是数字化阅读将零碎的阅读时间化零为整的一次革新。虽然零碎时间的阅读效果不能与完整时间阅读相媲美,但不能不说这是新媒体赋予渐行渐远的阅读逐渐回归普通民众生活的一个退而求其次之举。
4.数字化阅读不等于阅读的娱乐化与功利化
阅读的娱乐化与功利化针对的是阅读目的。不论是拿起一本书还是面对电脑屏幕,任何阅读都是有目的的,人们通过阅读,或是希望了解资讯,或为查阅资料,或者为提升自我,或是想放松心情。不论其过程是轻松愉悦,还是抽象艰涩,获取信息方式的差异不应该是阅读目的改变的原因。
阅读功利性的另一面是阅读目标的明确,目的性突出。基于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速度,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对的信息量与所要获取的信息量不可与往日相提并论,以往一份报纸从头读到尾的信息匮乏时代已不复存在。人们有限的精力、有限的时间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某种程度上,功利化阅读是人们目的性明确地在海量信息中获取特定信息,获得生存所需知识的必要手段。同时,在竞争激烈、紧张的生活环境中,人们更需要心灵的抚慰与放松,选择娱乐休闲的内容阅读也无可厚非。阅读的视图化,快速浏览快速抛弃,都由一定的受众心理造成,而新媒体的特征又恰恰契合了这种心理需求。因此,功利化、娱乐化阅读有时代环境影响等诸种原因,而非数字化阅读的形式导致。
[1]徐硙. 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字化阅读首次超半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04/21/c_11
10340010.htm.
[2]Gary Price. Pew Internet Releases New Report: “E-Rea
ding Rises as Device Ownership Jumps”[EB/OL].http://www.infodocket.com/2014/01/16/pew-internet-releases-new-report-e-reading-rises-as-device-ownership-jumps/.
[3][美]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 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马克·派辛 Ebook3.0增强型电子书 究竟难点何在?[EB/OL].
http://www.cdpi.cn/xzx/xingyexianzhuang/dianzishu/20130725/7544.html.
[5]Eloise. Immersedition推出首款小说题材交互式电子书[EB/OL]. http://tech.qq.com/a/20111208/000394.htm.
[6]廖军. 新型电子书欲让作者读者实现即时切磋[EB/OL]. http://jjckb.xinhuanet.com/dspd/2011-11/21/content_344378.htm.
[7]Bohui. 社交电子书服务OpenMargin正式开放[EB/OL]. http://www.bookdao.com/article/30211/.
[8]张冰,张敏. 数字阅读必然会导致浅阅读吗?——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对比实证分析[J]. 新闻传播,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