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2015-05-30元晋秋程文琴
元晋秋 程文琴
[摘 要]面向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资源、以对具体问题的探究和讨论为主要途径、以教师的引导为基本保障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现实问题 《原理》课教学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066-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是后人对这些经典著作中基本理论的概括、总结和提炼,由此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材自然具有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等特征。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具有上述特征的教材体系较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每位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经典著作外,《原理》课教学还必须面向现实问题,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剖析。
一、《原理》课教学必须面向现实问题的原因
《原理》课教学之所以必须面向现实问题,就现有情况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原理》课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教学内容,按照教材中的表述,这些“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1]前面已经指出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源于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在经典著作中,经典作家对基本理论的阐述通常是结合具体问题而展开的,但是经过后人概括、总结和提炼而成的“基本原理”则不然。其所指向的具体对象被抽象掉了,剩下的是一些具有普遍性、概括性的内容。《原理》课教学内容由此具有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等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认真研究经典文本以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在向学生讲授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固然可以借助于经典文本中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來阐述这些基本原理,但如若不能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问题对这些抽象的原理进行讲解,就会缺乏生动性、可感受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材中也这样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来加深领会”。[2]
二是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原理》课首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具体到《原理》课,学生不仅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即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面向现实,在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剖析中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深刻性,学生们才会认可马克思主义,进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其次,任何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和提高能力,《原理》课要培养和提高的能力就是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当下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剖析,正是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是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原理》课的教学对象是本科生,按照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对教学内容的安排,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文科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系统地学习过《原理》课的相关内容。虽然中学时代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尚不够深入和全面,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他们也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并且记忆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教条。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这种实际状况,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重复学习的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如果能够面向现实问题,将当下人民普遍关注的具体问题引入教学过程,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其进行分析的话,之前学生所机械记忆的内容就有可能被激活,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理论的热情。事实上,只有面向现实问题,《原理》课才能常讲常新,学生才不会因为“熟悉”而反感,甚至能将这种所谓的“熟悉”转化为深入探究理论的动力。与此同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二、面向现实问题的《原理》课教学过程
《原理》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必须改进。具体措施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开展面向现实问题的《原理》课教学。所谓面向现实问题的《原理》课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资源、以对具体问题的探究和讨论为主要途径、以教师的引导为基本保障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包括如下具体环节。
第一,确立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布置相应的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每个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这些渠道,学生们能够迅速地、便捷地了解到社会上发生的事以及网络上引起大家热议的话题。在确立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发扬民主的精神,而一旦话题确立下来,就要明确责任、合理分工。通常情况下,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提议本次话题的小组负责制作相应的PPT,内容包括本次话题的简单介绍、网上的相关观点、自己的看法等,并在规定的时间将PPT发到任课教师信箱。上述任务由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完成,本小组还需要选出一名同学负责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展示PPT内容及本组成员观点。任课教师在收到学生发来的PPT之后,要将相关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做好上课时的相应准备。同时,要求其他小组的每位成员也必须去关注相关信息、搜集相关资料、整理网上已有的相关观点、形成自己关于这一话题的看法和意见,以备课堂上和大家讨论、交流。
第二,精心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整个教学过程可以采取对话和讨论的形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由负责本次话题的小组成员代表通过PPT向大家展示话题的基本信息,并重点向大家介绍本组成员自己的观点。然后,同学们可以就他们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进行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负责本次话题的小组成员要对同学们的意见和看法作出回应。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制订好讨论的规则并督促学生执行,重点是引导学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看待问题,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最后,教师总结相关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资源阐述自己对于所探讨问题的看法,同时对相关观点进行点评,并解答学生们的疑问,让学生们在比较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三,认真总结,并引导学生形成相关成果。通过前期的准备、课堂上的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运用,学生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和全面。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并最终形成相关成果。比如,帮助和鼓励认真总结的学生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形成文章,在班级博客或自己的博客上、报刊上发表,等等。
通过上述环节,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将转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而讨论和交流(特别是教师的引导)的过程就是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由此能够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
三、《原理》課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品格,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方法。面向现实问题的《原理》课教学正是对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根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的教学模式是受学生欢迎的,效果也是显著的。但是,整个教学过程必须精心设计、认真准备,特别是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要做好对现实问题的甄别与选取。前面谈到,在选取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时,应当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这是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基于这一点,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当下的热点问题有所了解、有所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征求学生建议的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最终将那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话题确定下来,从而能够保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其次,避免对现实问题做牵强附会地分析,凸显理论的彻底性。把现实问题的探讨引入《原理》课教学,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实现上述目标,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师就必须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性、彻底性彰显出来,正所谓“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是深入分析问题的前提,运用这一原理对现实问题做出深刻的、令人信服的阐释是关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内心深处接纳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相反,如果仅仅停留于理论的表层或者某些教条,牵强地对现实问题进行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上述目标不仅不会实现,还会造成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
最后,要警惕对马克思主义的实用主义态度,彰显理论的整体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但是要警惕对马克思主义的实用主义态度,不能断章取义,不能肢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从理论体系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 李占才.引导学生剖析现实问题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1(11)(上):53-56.
[5] 靳辉明.关于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8):14-19.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