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短论五则

2015-05-30向明康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刘勰抒情精神

向明康

文学即“人学”,著文即做人。

人要有一点“精神”,而“精神”是有灵性的,是自我的,而非共性的,他者的。

人之异于其他生物,因人是一种“精神”的生物,而其他生物则无所谓“精神”;人有真正的语言,而其他生物则无真正意义上的语言。

事实上,“言”存而“神”生,“神”生而“人”立;“言”失则“神”亡,“神”亡则“人”非。语言是人“精神”的载体,没有语言则“精神”无从寄托。有了“精神”,方能称其为真正的“人”,没有了“精神”,神采黯淡,孰可谓为“人”?

故,为文应当“我手写我口”,独抒性灵。即用手中生花的妙笔,叙写自己心中想说的话,抒发自己心中真切深挚的情。一言蔽之,须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观照自我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描绘大自然的春花秋月,草长莺飞,萧萧落木,滚滚江流。让“花溅泪”的感伤,“鸟惊心”的离愁别恨,“莫教枝上啼”的怀思之情,在自己的笔底,都成为巴尔扎克所谓的“这一个”!

对作文运思,古人研究精深,亦有精辟、独到之论。

西晋文学家陆机《文赋》有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精”者,神也;“骛”者,“驰”也。八极:喻极远之所在。万仞:喻极高之处。又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其“须臾”“一瞬”,均言时间极短。前者谓进行艺术构思、艺术创作,思想可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思维、感受不受束缚。后者言创作构思时驰骋想象,顷刻间浏览古今,一瞬时游遍四海。由此观之,作文构思时,作者须尽力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彩翼,从高处观照生活,全方位审视人生,方可挖掘到生活的真谛,探究到复杂的人生,进而客观地反映世界。再者,作文运思须学会概括。万物虽多,天地虽大,然均可概括进形象,亦能描绘于笔下。陆机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此之谓也。

作文皆思想碰撞之火花,亦是情感世界之产物。故作文运思始终伴随波澜起伏的情感之潮。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谓作文须激情充沛,真情满怀,在“情”的驱使或感染下,为文者方能进入作文运思的最佳境界——站立于山头,情感仿佛弥满了山;海边观海,思绪恰如海水般澎湃。

作文运思须注重联想和想象,学会概括,更需要情感潮水的浸染。

三、作文炼意摭谈

炼意之“意”,即文章的精神内核和灵魂,或曰中心、主题。

清代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说:“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犹如玉在璞中,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不可以璞为玉也。”作文炼意,俨若寻玉,须凿开顽璞,理出真玉,万勿为其表象所蒙蔽,认璞为玉。作文炼意须经深挖透掘,方能求得至理或核质。

清人李沂《秋星阁诗话》云:“作诗如食胡桃、宣栗,剥去三层皮方有佳味。”炼意亦如此,著文者须对事理剥去三层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方能掘到核质,探得深意或新意。

因此,作文炼意要点有五:

一曰意在笔先。此指构思作文时,先须确立中心再动笔墨,切不可信马由缰,想到哪写到哪。二曰意多乱文。一文只能有一个“意”,一个中心,否则,意多必湮没中心。三曰意需深掘。即材料须深掘,竭力从材料中掘出深刻的思想,闪光的核质。四曰意贵创新。“意”须有新意。如欲从常见之事物中提出新认识,拎出新涵义,须注意观察、体验生活。五曰意尽则止。著文者据“意”安排内容和结构,故“意”一旦得以充分表达,文章应戛然收束,不啰唆半句,否则将有害于“意”。

四、讲究起始和收束

起始,即文章的启笔开篇;收束,即文章的结束收尾,属文章结构范畴。古今著文者无不讲究其文的起始和收束。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有言:“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其大意是:文章的开头话中,应该预先略微显露文章中心部分的意思;文章结尾语言,亦应承接照应中心部分的主旨,著文者须注意文章首尾照应,一气呵成。元代文人乔梦符的“凤头”“豹尾”之喻,堪称精妙。意即文首须像凤头般美丽、精彩;结尾务求具豹尾般铿锵有力,有平衡感。

明代学者谢榛《四溟诗话》的一说越发形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开头语要像燃放爆竹,使人耳目为之一震;而结尾语言须如敲钟,余音绕梁,回旋不绝,起深化、拓展或升华文章意蕴之效。

古人对于开头和结尾的言论,尽管说法不一,但其实质都是强调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呢?

开头之法很多,但可大致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

结尾之技亦不少,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之后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五、也说“为情而造文”

南朝·粱·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针对六朝浮华文风有言:“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这指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态度和创作主张。

六朝文人抛弃《诗经》的创作传统,常无感为文,矫揉造作,以致形式主义文风泛滥。刘勰对此持批判态度,力主创作应“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体现了刘勰为文重真实感情,重思想内容,反对形式主义的创作主张。

“为情造文”,即为了抒发思想感情才去写诗作文。它强调的是,人们须先有某种感触、认识,再去写诗作文,这样“为情造文”的作品才能打动人。若是“为文而造情”,或为文而造文,其文必是无病呻吟、苍白无力之作。

《毛诗序》中更有妙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即著文时,对所写事物总要持一定的态度,伴随着某种情感体验,总是有感而发。这种感情必然渗透到文章中,并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抒情。抒情贵真挚,情感的真伪与否是抒情能否动人的关键所在。当代作家高晓声谈到他重新执笔时说“连许多常用字都忘记了”,但农民心中的每一丝悲欢都已深深地印入他的心头。一旦面对稿纸就“半生生活活生生,未有动笔先有情”。因此,他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作品,深得读者喜爱。

传世名作中,如李白的《静夜思》、朱自清的《背影》等,看似思想平平,却能因真情实感而动人,足见真挚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

然而,欲求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须有平日的细心观察和切身体验,不断地去感受生活,储蓄情感之源。此外,还须掌握表达感情之法。

其一,学会直抒胸臆。即在文章中直截了当地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不依借托,无须遮掩,显得直率质朴,诚挚笃实。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开头直呼抒情对象,并运用拟人手法,抒情亲切、明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结尾:“断肠人在天涯。”卒章显志,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其二,学会间接抒情。此种抒情方法表现为,要么寄情于叙,毫不修饰;要么寄情于物,蕴含厚远;要么寄情于景,意味深长;要么寄情于理,情理兼俱。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母亲在家里极能任劳任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若夫淫雨霏霏”与“至若春和景明”。前者叙述文字质朴平实,真切自然地流露出朱德对母亲的至诚怀念、崇敬和赞美之情,后者均为前面写景,后面生情,情随景生,景情交融,创造出一种动人心魄的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愿同学们品酸甜苦辣人世情,写喜怒哀乐人间事,写出真真切切、感人肺腑的好作文。

猜你喜欢

刘勰抒情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春 日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会抒情的灰绿
拿出精神
简论抒情体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