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术教学中提高儿童参与性问题
2015-05-30胡丽丽
胡丽丽
摘 要:儿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仅有合理的美术专业技能、技法的传授,更重要的应该是把美术教育最终目标提升到精神情感层面,是更高级的教育形式。本文将把视角转向儿童教学领域里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通过提出启发式问题来提高儿童参与性,引导儿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跳跃,从而将儿童生活感知经验在可视的美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教学实践分析。
关键词:美术教育;儿童参与性;问题设计
众所周知,美术以视觉形象为载体来表达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情感态度,丰富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在带有人文精神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儿童潜在的能力,综合各种教学方法以不同的视觉形式表现出来。在美术课堂教学领域中,应该注重在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以及提出的方式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经验。
1 儿童参与性问题提出的必然性
美术教育并非如科学、数学等学科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或者结果,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感性认识活动占重要部分,依靠视觉形象获取生活经验以及表现自我。在美术教学中儿童绘画形式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创作过程中有更多的联想、想象的空间。基于儿童这种思维发展特点,教师需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给予儿童更多的耐心,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设计合理的问题来提高儿童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提高儿童参与性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美术教学围绕的主题要以儿童全面发展为中心。其次,美术教学中材料选择也应该与儿童接受感知能力相适应。最后,儿童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参与性的提高关键在于不同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顺应儿童思维特点在特定情境下设计以及提出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
1.1 课程主题提高儿童参与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儿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就会有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并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每个环节中,在这样的内在驱动力影响下,儿童创作的动机和欲望变得具有意义和倾向。在“爬行的蜘蛛”一课中,首先蜘蛛这种爬行动物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话题,受相关的电影如《蜘蛛侠》《八脚怪》等视觉形象的影响,关于蜘蛛的相关内容都会充满神秘和新奇感。
1.2 课程材料提高儿童参与性
美术学科的多元化导致了材料的多样化,现如今美术课堂上不但需要提供像水粉颜料、国画颜料等材料,且加入了美术创作媒介如:石头、瓦当、木板等;美術形式有泥塑、米塑、拓印等。儿童在接触新事物时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美术课堂中材料的转换会让儿童对美术课程抱有持久的热忱。例如,“爬行的蜘蛛”前期学习阶段利用彩色卡纸分别绘出蜘蛛网以及蜘蛛,以造型和色彩表现为主要目标,后期在此基础上换成泥塑经过揉、捏、摁、压、拍、画的环节,孩子们在思维自由并且开放的创作过程中不仅专业技能有所提高,且在情感体验、感知发展、综合探索领域都有所提高。
1.3 课堂问题提高儿童参与性
当有趣的问题抛出给儿童思考时,首先要给出时间让儿童有思维发展的空间。例如,在“爬行的蜘蛛”一课中,重点放在爬行的蜘蛛,随即会有很多问题出现:蜘蛛用几只脚在爬行?为什么蜘蛛要爬行呢?蜘蛛在哪里爬行呢?蜘蛛爬去哪里?一连串的问题让儿童对课程内容迫不及待想一睹为快。打开照片首先让儿童把握蜘蛛和蜘蛛网的关系,提问时以儿童生活经验出发,在儿童认知范围内设计问题以及在儿童反馈问题时又及时调整更加适合下一个知识的问题,每个问题之间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情感体验转向绘画技能的过程,提高儿童感性认识活动以及理性认识活动的参与性。
2 感性认识活动的参与性
何谓感性认识,就是儿童在课堂中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生理感知活动,是理性认识活动的基础。如何在儿童美术课堂中利用感性认识活动调动儿童参与性?例如,“爬行的蜘蛛”,为调动儿童对视觉活动的参与性,必须挑选符合儿童心理认知规律的图片或者视频,儿童对世界未知的事物只是充满超强的求知欲望,导入时展示蜘蛛在捕猎昆虫的视频很容易让儿童在视觉刺激下掌握蜘蛛爬行的规律和蜘蛛与网的关系特点。课堂让儿童视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参与其中,要想表现出达到教学目标的创作成果,当然离不开感性认识活动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活动。
3 理性认识活动的参与性
在儿童美术课堂中除了引导儿童看图片、动手画画,听教师讲课只是最基本的认知活动,更加重要的是让儿童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会将看到的复杂物体经过抽象、简化的思维活动创造出经由大脑神经系统转化成图像以可视形象表现在三维空间里。这样的“由简到繁”的思维过程是儿童必须要经过并且属于儿童思维规律的活动,只有经常性的让儿童进行这样的思维锻炼,创造力和创新型人才才能得以发展。例如,在“爬行的蜘蛛”一课中,需要用到儿童观察蜘蛛四只脚长出来的位置,以及提出“蜘蛛的八只脚都是从一侧长出来的吗?这样能够爬行吗?蜘蛛的脚是一节一节的还是只有一条直直的?”等等这样的问题引导儿童观察思考以后表现出来的作品展现了儿童各自的思维发展特征和偏向,这才是真正属于儿童自己内心发展的绘画。
4 总结
在美术教学领域中,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各种教学环节都离不开语言,语言具有描述性和解释性的特点,在不同的时机问题取向不一样。应用语言交流来感知儿童心理内部状态、感受儿童内在的潜能和智慧,进而以美术教育的独特形式发掘出来。
参考文献:
[1] 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2] 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