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困境中传播友好与和平

2015-05-30周璐铭

对外传播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中心日本

周璐铭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上更是有割不断的渊源。两千多年来,日本一直仰慕和学习中国文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可以说,中国为日本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养分。而近代以来,日本果断脱亚入欧并走上侵略扩张之路,给“文化之母”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这种特殊的关系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文化上的相似带来的亲近之感与国家间的恩怨造成的心理阴影,像是一对无法分离的矛盾体,始终困扰着中国人看待日本的心态。随着两国政治上的起起伏伏在新世纪不断上演,东京中国文化中心的设立在这种张力之下显得格外令人注目:政治的不稳定给文化交流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而这种局面下更需要借助文化体现使命。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东京中国文化中心的考察能够凸显逆境之下文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立以来的背景

我国历来重视与日本发展友好合作的文化关系,以促进双方战略互惠关系的稳定和发展。2008年,胡锦涛主席访日期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2009年习近平副主席访日时,东京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虽然建立的过程比较顺利,但其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中日关系一向脆弱,成立后的几年里又赶上中日关系风波不断的多事之秋,因此困难重重。东京文化中心在成立初期便遭到右翼分子的谣言困扰,他们污蔑中国建立文化中心是对日本进行文化侵略;2010年9月,中日在钓鱼岛发生撞船事件,两国关系陷入冷淡;2010年底,中国的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给日本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许多日本人对中国产生了恐慌与敌视的心理;紧接着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使得刚刚转暖的局面顿时陷入困境,日本社会一片萧条,东京文化中心被迫闭馆一个月,许多活动取消或者中断。再次开放后,由于失去了项目,文化中心一度面临中断展览的危机;在地震的阴影渐渐走出日本之时,2012年围绕钓鱼岛归属问题的争端给中日关系布下了更深的阴影,并随着9月日本的购岛闹剧而达到高潮。中日关系在本应得到欢庆的建交40周年却陷入冰点,两国中止了绝大多数官方往来;2012年底安倍政府上台之后,不仅没有缓和中日关系,反而采取对华更加强硬的态度,在一系列问题上挑战中国人民和爱好和平的日本民众的底线。凡此种种,可谓天灾人祸、麻烦不断,东京文化中心也在这样的大氛围下举步维艰。然而,东京文化中心顶住压力,在艰难中探索着自己的发展战略,极力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为促进中日和平友好发展和两国社会文化的交流贡献着正能量。

二、发展战略及成果

1.“广而告之、友好合作、树立形象”的初期战略

东京中国文化中心成立初期就提出了“广而告之、友好合作、树立形象”的工作思路,通过举办高层次、深内涵的重量级展览,迅速打开了局面,与社会各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创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

2010年是中国农历虎年,而东京中国文化中心恰好位于东京的虎门地区,因此当年的开年秀主题便是“福临虎门”,并以年画为核心举办了一场中国春节风俗展,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同年6月,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与日中友好协会合作,重点推出了《平山郁夫——与中国交流的轨迹》特别纪念展,在展期内还特邀专家学者举办了六次主题为“永远的丝绸之路”的系列演讲,获得良好效果,这也成为日中友协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中的重头戏。11月,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与日本创价学会合作推出《理解、友谊、和平——池田大作与中国展》,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图文,展示了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为中日友好所做的贡献。在创价学会创立80周年之际,这个展览成为来自中国的一份特殊礼物。

在回顾友好交流的先贤和前辈方面,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也做到不遗余力。2010年另外两个有影响的大型展览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先驱者——梁思成》和《我亲历的中日友好交流——选自刘德有影集》。梁思成是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曾为保护京都和奈良两座古都免于战火贡献了力量;刘德有是中国文化部前副部长,从事中日友好事业超过半个世纪,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担任翻译,并担任日本天皇、皇后访华时的陪同,是战后中日关系史的重要见证人。

周恩来总理在中日关系上几次讲到“吃水不忘掘井人”,表明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为中日友好关系和中日恢复邦交做出过贡献的人。东京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之初,成功策划推出的几个重要展览涉及平山郁夫、池田大作、梁思成、刘德有等人,即出于“吃水不忘掘井人”这一理念。这些展览与日本各界沟通了思路、拉近了感情,在日本社会打开了局面,树立了形象。

2.“专注文化、回避政治”的活动策略

在中日关系陷入低谷的特殊时期,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作为中国政府设立的文化机构,也面临种种困难。为了淡化分歧,寻求发展,东京中国文化中心采取了回避政治、专注文化的策略。例如在2012年秋季中日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并没有停展或者闭馆,而是一如既往地开展活动。2012年8月在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故乡新泻县举办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纪念摄影展,9月举办中日画家展和“天府四川依然美丽——乐山书画展”,10月举办“中日节日文化的风情展”等,从9月到年底如期举办了7场文化活动。不可否认,国家关系的冷淡给文化中心的活动造成很大的局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文化是人类共同的需求。越是政治上无可作为的时刻,越是文化大显身手的良机。东京中国文化中心正是牢记了这一使命,用艺术的感染力和优美的文化作品淡化了人们心中的焦虑和不安,于无声处传播了中国文化,传播了“以和为贵”的思想,突出了中日间一衣带水的文化渊源,体现出中国在非常时期的大国气度。

3.双向交流代替单向宣传,主张中日文化互相学习

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东京中国文化中心既要向日本介绍中国,也愿意向国内介绍日本,这代表了文化中心开放、兼容、进步、友好的文化心态。东京中国文化中心虽然完全由中国政府出资建造,但是文化馆不同于宣讲台,文化自身的特性需要交流与融合,否则它便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再者,日本不同于距离中国万里之遥的欧美或非洲,它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从很早的时期就开始学习和引进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吸收很全面,理解非常深刻。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中日文化学者的造诣可谓各有千秋、不分伯仲。在传统文化的保留方面,中国有许多地方需要向日本学习。因此,文化中心举办的各类展览中有许多是日本艺术家的作品,举办的许多讲座都是日本学者主讲。可见,在日本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不仅是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也是一个了解日本汉学研究、吸收日本文化的渠道。

4.入乡随俗,走向地方,促进文化活动本土化

“入乡随俗”是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在日本开展活动的一条原则,即尊重当地的文化习惯和交流方式,以真诚的态度与驻在国友好团体和机构进行合作,提高信任。东京中国文化中心的理念是:文化说到底就是做人心的工作。心灵打开了,彼此能够信任,就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文化,对彼此的行为就更能够包容和理解。中日之间的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中日人民的心中又有很深的隔阂,用文化来化解隔阂是文化中心努力的方向。

另外,积极走向地方,促进文化活动的本土化也是增进民间感情、扩大中心知名度的必要措施。2011年7月22日至8月3日,中心在石川县金泽市举办《池田大作与中国展》,13天的展期中吸引了10243名观众;2012年5月2日至20日,中心在新泻县举办了《中日代表书法家作品展》,有3000多名观众参观展览。与此同时,东京中国文化中心还积极与日本当地媒体和文化机构合作举办大型活动。在2012年举办的36个展览中,有17个是中日合作项目。2012至2013年,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协助东京国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日本朝日新闻社、每日新闻社、NHK等单位共同举办了“北京故宫博物院200选”“中国王朝的至宝”“书圣王羲之”等三场重量级展览活动,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

5.传统与现代并举,介绍当代文化,展现真实中国

以往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常常着重突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然而很多外国人正是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望而却步,失去了走近和理解中国文化的信心。中国古代文化虽然灿烂辉煌,但是与中国的现实已经不再相符,因此,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力图做到传统与现代并举,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展现当代中国的风采和文化,让日本民众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例如在广州亚运会结束后不久,中心于2011年1月举办了“广州亚运会摄影展”,同年11月举办“北京的胡同——中日画家眼中的北京展”,2012年7月“感知中国——中国现代绘画展”开幕,2014年7月举办海南文化系列推介活动等,做到了密切结合中国的时势,及时传递文化信息。

三、不足与建议

1.开发更多种类的活动形式

目前,东京中国文化中心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举办各种主题展览,辅之以放映中国电影和举办教学活动。可以说这是较易于操作的活动方式,对于空间不足、人手短缺而且实行免费入馆参观的文化中心而言,也是比较现实的做法。但是从长远来看,展览作为传统的宣传方式难以进一步扩大文化中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文化中心”这块牌子的重量,弱化了它的主题。今后文化中心应进一步更新传播理念,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利用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此外,文化中心虽然设立了阅览室,但是东京中心阅览室的书籍、报刊等全部为中文读物,对于绝大多数日本民众来说,这些资源是很难利用的,所以读者寥寥无几。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向国外翻译介绍中国书籍的不足和文化推介理念的缺乏。本文认为应加强中国古典名著和当代优秀作品的译介工作。为海外的中国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更多可直接利用的资料信息,从而提升中国文化中心的学术水平和文化层次。

2.吸引更多普通百姓的参与

通过考察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发现,中心虽然能够聚集诸多政要,汇集各种资源,但是在“接地气”方面仍不尽如人意。中国文化中心还没有在当地民众中间形成稳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日关系的脆弱对于文化中心的影响。为此,文化中心应主动出击,从发动周边居民做起,举办更多贴近百姓生活、对他们有帮助的社区活动。一种外来文化只有对百姓的生活产生实际的帮助,才能真正扎下根来,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3.与孔子学院相互补充形成合力

中国文化中心与孔子学院是当前我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双翼,二者身份不同,形式各异,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提高中国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那么今后是否可以形成驻在国的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的协调互助关系,以达到相得益彰、比翼双飞的效果,这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努力的。其实这种合作在国内部门间已经展开,早在2004年,中国文化中心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携手开始了部委间的合作。①国内部门的有效协作给驻外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的合作奠定了机制基础,也提供了诸多便利。今后可一方面发挥文化中心作为政府部门的召集和统领作用,整合资源,指导并帮助孔子学院举办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孔子学院也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协助文化中心进行语言培训和设置活动分区,以及帮助进行宣传工作等等。这些也许是我们今后可以尝试和突破的地方。

加快在海外设立文化中心,是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手段。中国文化中心目前处于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注。

「注释」

①《中国文化年鉴2004》,孙家正主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88页。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中心日本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日本元旦是新年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