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论集纳

2015-05-30

对外传播 2015年12期
关键词:情感化话语权外交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在2015 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刊发的《提升中国话语权的基本路径》一文中认为:以较强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话语权。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经验、中国故事等,都要通过传播、对话来影响世界、影响人。是否拥有快速广泛有效的国际传播能力,是否及时抓住事物、对象、信息的本质和实质,是否被人们所掌握,影响着中国话语体系能否被认同,进而影响着话语权的提升。较强的国际传播能力主要表现在:要把复杂的问题简要化;要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表达中国声音;要用先进的国际传播技术和手段进行快捷有效的传播;要寻找共同话题、遵循共同规则来进行对话,等等。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吴应辉在《语言文字应用》2015 年第4期刊发的《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新常态特征及发展思考》一文中认为:汉语国际传播是一项学术含量很高的事业,应寻求更多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及其他相关学术支撑。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和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将对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形成有力支撑。与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相关的语言规划与政策、汉语传播与走出去战略、汉语国际传播与国家外交战略、汉语国际传播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教师、教材、教学法、国别文化与跨文化交际、面向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汉语测试、国际汉语教学相关标准、与汉语教学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等领域都需要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形成支撑。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张开在《南京社会科学》2015 年第11期刊发的《新媒体时代国际舆论引导与国家安全》一文中认为: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国际舆论疆界日渐模糊,舆论作为社会集合意识和社会知觉的外化,其影响突破了国内外舆论的边界,跨越了时空、文化、制度等障碍。放眼望去,国际舆论疆界日渐模糊的现实让西方发达国家超常发挥其舆论统摄、引领的作用,而绝大部分欠发达国家的舆论则只能是被引领、被弱化和被忽略。当我们将关注的目光落在我国舆论安全的国际语境时,不难发现我们所面临的语境,无论是从国际政治格局的层面,还是从舆论自身发展形成的层面,都处于被动地受语境控制和操纵的状态。

@察哈尔学会:#公共外交季刊#斯韦特兰娜?克里沃希日、陈维:注重公共外交效果评估和反馈。学者阿列克谢?多林斯基曾提出公共外交的三个主要任务:一是使外国受众了解本国政府和社会的观点,二是得到反馈,三是根据反馈来修正战略。中国和俄罗斯的公共外交目前都比较重视政策工具的使用,却较少注重公共外交的效果评估和反馈。当然,重视反馈并不意味着当我们执行公共外交时仅将外国受众的意见置于特别重要的位置,寻找平衡很重要,不仅要首先考虑本国的需求,也要考虑在其他国家和文化面前将国家形象以合适的方式展示出来。(2015年11月18日 15:23)

@人大重阳:【王义桅:中国是G20未来发展的关键】王义桅在@新华网 刊文指出,G20对中国充满期待,中国也对G20充满期盼。G20是世界经济治理的最合法平台,是增强我制度性国际话语权的最合适载体,是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最好机会。我们有十足理由对明年杭州G20峰会充满期待。(2015年11月18日 16:11)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中国社科院的姜飞教授在《新阶段推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性思考》中指出,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于重视国家主导,忽略了民间的主体性。中国一直强调构建全球话语权和领导权,却忽视了拥有话语权的前提是中国有与其他国家平起平坐的世界地位,国家在对外传播中应注重对内与对外的一致性。(2015年11月21日15:48)

@清华史安斌:跨国化·社交化·情感化:危机传播研究的新视域。危机传播研究呈现出跨国化、社交化和情感化的发展势头:得益于跨国危机案例的不断丰富,从跨文化、跨阶段等角度审视危机传播的研究数量日益增多;借助于先进的媒介技术,学界对于公众如何获取危机信息、媒体如何报道危机事件的探究进一步深入;而危机传播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跨学科结合,更为描绘危机传播与公众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可以说,危机传播研究在跨国化、社交化和情感化三个新视域的发展,体现了人们对于危机传播的认识的不断加深。(2015年11月01日 17:33)

猜你喜欢

情感化话语权外交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负情感化设计和它的度
基于情感化的耳机产品设计
情感化在智能家居发展趋势中的影响
情感化在台式电脑设计中的应用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