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突发公共事件媒体报道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分析

2015-05-30王培志

对外传播 2015年1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社交公众

王培志

突发公共事件,或称重大危机事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而严峻的问题。英美俄日等国家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本国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承担了多样化的社会角色,媒体既是事实报道者,又是参与处置者,还是舆论的影响者,各国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原则、方法和策略上,也形成了一般性共识,媒体已经成为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政府认可、公众信赖的社会公共力量。国内发生的“8?12天津港爆炸案”就给政府处置和媒体报道带来了巨大挑战,国外媒体的报道原则、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所借鉴。

一、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媒体报道的作用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对于政府处置情况的报道,能够为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对于事实和真相的报道,可以提升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对于问题的批评和谣言的澄清报道,可以有效疏导公众的负面情绪。

1、媒体充当突发事件处置进程的协同者。

媒体具有在突发事件中的告知作用和协同作用,在信息公开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这一现象尤为明显。突发事件会激起公众对政府强大的信息需求,媒体充分尊重民众的信息知情权,依靠与政府的密切关系,获得被允许的新闻采访便利,及时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让公众了解真相,支持政府按部就班地采取下一步应对之策,对于需要发动社会动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刻,媒体更是毫不犹豫地进行社会呼吁。当然,如果政府处置不力,媒体也会充分发挥监督角色,通过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和批评来促使政府纠错。

2、媒体成为引导公众舆论的减压阀。

对于负面影响较大的危机事件,公众需要有一个宣泄口,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把舆论发展引向正确的方向,即事件的责任认定、应对措施和监督批评上。媒体除了披露客观事实的报道之外,比较中立的客观评述能够把公众最想表达的声音传递出来。无论这种声音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赞美感谢还是不满批评,媒体这种积极主动的发声,代表了公众的意愿。媒体又通过建立公众与政府对话的平台,邀请各方专家进行解说评论,与政府、专家、意见领袖形成一种看似偏激实则温和的互动,既是公众情绪的宣泄,也是政府执政风险的预警,有利于舆论压力的释放和社会稳定。

3、媒体需要在利益和责任之间坚守原则。

媒体是将突发事件传递到大众面前的最重要途径,政府应对体制与公众应对期待间的差异决定了每次应对的效果,而二者间的偏差往往是由媒体报道造成的。①如果媒体只是为了博眼球,不负责任地披露引起社会不稳定的信息;只是爆料,而不是解释、阐释、化解,就会扩大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在与政府的对抗中,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情绪。相反,媒体如果不报道事实和真相,对公众进行隐瞒和欺骗,政府和媒体就会失去公信力。因此媒体应该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以维护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两者利益兼顾,在政府和公众之前取得平衡。

二、国外突发公共事件媒体报道的一般性原则

国外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过程中,与政府保持一种看似密切的微妙关系,能够在政府的“相对自由”新闻管理框架下,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遵循信息公开、自律、准确、真实、人性等原则。

1、法治框架下的新闻自由

西方各国虽然宣传新闻自由,较少有专门的新闻法和出版法,但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需要在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和紧急状态应对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报道。媒体可以向政府提出合理合法的信息公开申请和相关报道权利要求,而且能够自由地进行观点表达,即使是尖锐的批评性观点也会被允许。有些媒体甚至通过自己的渠道拿到政府没有公开的内容,在认为不危害国家利益时发布出去。英美各国媒体在面对侵犯隐私、诽谤的指控时能够得到法律充分的保护,如保密法和诽谤法中对媒体是否构成侵权提供裁定的依据。

2、国家利益至上

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核心军事、政治、经济利益上,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各国主流媒体在面对骚乱、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其重大立场与政府有着高度的一致。英国媒体在“伦敦骚乱”的定性上与政府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并对政府的镇压行为表示坚决支持。美国政府在伊拉克战争之前,制造了大量“证据”,美国主流媒体毫不迟疑地进行了传播和报道,即使这些“证据”存在巨大瑕疵。俄罗斯媒体在车臣战争的报道中,与西方媒体进行一场资讯战,也引发俄国百姓积怨已深的反美情绪,达到了反车臣恐怖主义的目的。

3、道德自律

西方媒介有“以自律换取自由”之说,通过自律来保护和实现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亦即以媒介组织和行业自我约束,换取政府的不干预,保持对政府的独立性。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国外媒体大多遵循道德法制,进行规范报道,具体包含准确报道、不侵犯他人隐私、正规获取新闻方式、对成年人与性侵犯受害者的保护、避免血腥等不适画面。如美国职业记者人协会的《伦理指导》中强调对采访对象个人权利的尊重,不要造成二次伤害,在寻求和使用那些遭到悲剧或哀痛打击的人的访问记和照片时谨慎行事。《纽约时报》的《报道准则》中规定,对待消息来源要公平和专业,不打听毫无意义的个人生活信息。

4、准确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底线。突发事件往往影响巨大,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媒体应该真实传递信息,而不应该夸大、过分渲染、危言耸听,以致引起公众恐慌,甚至误导、加剧事件的负面发展。英美主流媒体报道本国突发事件,较少存在哗众取宠、博眼球、赚流量的情况。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紧跟着官方声明,在事件定性和伤亡数字上,即使延后发布,也要力争准确。伦敦爆炸案中,布莱尔在爱丁堡召开记者发布会宣布此次爆炸是“恐怖袭击”时,新闻媒体才开始采用这一说法。

5、人文关怀

在灾难事故报道中,媒体被认为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状况,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和关注灾难的人们,而不应该过分渲染,制造恐慌和消极情绪。“9·11”事件后,美国媒体都谨慎地回放飞机撞击世贸中心的画面,对世贸中心被困人员跳楼的画面更是采取禁绝的措施,让美国民众不再重温痛苦而遭受伤害。在桑迪胡克小学枪杀案后,媒体试图采访遇害者家属的举动都被视作一种伤害而被拒绝。有关波士顿爆炸案的系列报道中,媒体尽量淡化伤亡惨状,采用远景镜头,不用中近景甚至特写镜头,不去刻意放大血肉模糊的场面。在采访中,也尽量避免让伤者回忆爆炸现场。

三、国外突发公共事件媒体报道的方法和策略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英美俄日等国媒体在遵循以上报道原则的前提下,在危机潜伏、突发、蔓延、消退等各个阶段,通过各种报道的方法和技巧,如采取与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多媒体现场报道、社交媒体的运用、批评与质疑等手段,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兼顾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紧密追踪报道新闻发布会。

以新闻发言人为中心的新闻发布会是世界各国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通过新闻发布会获得官方第一手信息公之于众,避免公众恐慌和谣言散播。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后,英国媒体连续多频次、多层次、多角度地报道各政府部门新闻发布活动,向社会及时提供爆炸现场勘查、伤亡、嫌疑人情况,形成大面积的信息覆盖,满足社会对爆炸案的信息需求。波士顿爆炸案发生的当天下午,以及之后的连续两天,媒体及时传达新闻发布会信息,对事件进行定性和公布最新进展情况。

2、注重时效的多媒体现场报道。

借助先进的科技设备和网络,传统媒体及新闻网站记者通过亲历现场或离现场“最近距离”的报道,提高了媒体新闻价值、新闻意义、冲击力和影响力。英美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尤其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新闻价值的突发事件,记者和卫星电视直播车往往能够在十几分钟之内就赶到现场,同步进行图文互动现场报道和卫星电视直播。美国纽约世贸大楼被撞仅过5分钟,CNN就开始向全球进行实况直播。日本“3·11”地震发生后,在海啸来临之前,NHK(日本广播协会)的直升机已经升空,在空中对海啸进行了现场直播。

3、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信息源。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发布的速度以秒计算,传统的报刊、电视报道记者到达现场会有延迟。但是在现场的民众可以通过手机、相机等设备记录现场的情况,再发到社交媒体上,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在核实信息无误的情况下,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内容来发布。伦敦爆炸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英国的主流媒体大量使用了来自社交媒体的图片内容。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转贴了目击者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卫报》也登出了目击者提交到博客上的现场回忆。美国波士顿爆炸案在事件刚发生时,包括CNN在内的全国性电视媒体反复播放的几乎全是现场手机用户传到网上的各类视频。

4、凝聚动员社会力量。

媒体报道和社交网络具有信息扩散和动员社会力量的作用。在西方各国突发事件报道中,当地媒体的报道多元而理性,面对骚乱和恐慌,媒体号召民众理性,向公众收集线索,帮助缉拿犯罪份子。英国伦敦骚乱中,警方从社交媒体中获取犯罪者的图像,媒体动员人们加入反骚乱和平示威,制止打砸抢行为,社交网络上人们组织上街清理街道。美国波士顿爆炸案中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借助媒体的力量向公众收集更多证据,并且在锁定嫌犯之后也利用媒体平台进行扩散,加快调查的进程。

5、适度质疑与深刻批评反思。

媒介作为舆论监督机构,具有批评、监督政府和影响政府决策的功能。西方媒体敢于直面政府,评判其不作为和说谎话;敢于揭露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批评政府的某些政策。英国骚乱发生后,BBC批评政府的社会政策,列举出造成骚乱的十大原因。美国《纽约时报》曾公开批评小布什和国会不给部队拨发救灾专款,以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如卡特里娜飓风规模的灾难。日本“3·11”地震引起福岛核泄漏事故扩大后,日本《每日新闻》对电力公司披露核泄漏信息的速度提出了批评,质疑政府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关于福岛核电站泄漏的信息也过于模糊。

四、对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媒体报道与管理的启示

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阶段、新闻管理体制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但是国外媒体的报道原则和策略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例如信息公开机制、新闻自律与规范,运用社交媒体的技巧等等。

1、建立新闻报道规范。一是对新闻现场报道的准入进行规范。对于社会敏感的突发事件报道,要求记者一定要有清醒的意识,把握现场报道的方向和尺度,要充分考虑到事件的敏感性、复杂性和报道后的社会影响;二是加强新闻伦理规范。媒体不仅要报道事件发生时的基本情况、进展、善后、原因调查、责任追究等,还要强调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尽可能避免在文字、图片和视频镜头中直接表现暴力、凶杀、残忍、恐慌、遗体等要素,关注人的情绪和感受。

2、合理引导社交媒体的使用。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中,时效性是信息传递最为关键的因素。社交媒体能最迅速、无障碍地第一时间传递信息,因此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不能忽视对社交媒体的运用。一是鼓励新闻媒体或政务机构在社交媒体上建立发布平台,第一时间通过官方的发声平台发布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手信息,或者及时地进行网络辟谣;二是加强传统媒体对自媒体信息的整合与运用,依靠社交媒体用户的力量组织新闻报道。

3、允许媒体的适度质疑和批评声音。西方国家媒体对政府等的批评都非常有分寸,对事不对人,对人也是对个人。对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失业、犯罪等社会痼疾的批评甚至可以提请政府引起关注,起到“社会排气阀”的作用。因此,允许媒体进行适度的批评与指正,不袒护某些事、某些人,把公众焦点集中在对事情的处理上,可以争取到更多民意的支持。例如《纽约时报》对美国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中,关于灾情和批评的内容占58%②,虽然美国政府错过了危机处理的最容易的时期——危机潜伏期,在危机突发期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但在危机蔓延时期的表现却得分很高,也为美国政府重塑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有责任的政府形象提供了绝好机会。

(本文是人民网承担的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与效果评估信息平台建设研究》的子课题《国外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与媒体报道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1&ZD025)

「注释」

①Schneider, Saundra K. "Governmental Response to Disasters: The Confict Between Bureaucratic Procedures and Emergen Norm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2,Vol.52(2). P135-145

②邓利萍,赵淑雯:《从灾害新闻的传播看中美新闻理念的不同——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台风报道为例》,《西南科学大学学报》2009年2月。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社交公众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