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机器人大会: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报道中国“智造”

2015-05-30王健曹婷

对外传播 2015年12期
关键词:智造服务型大会

王健 曹婷

长期以来,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产品持消极看法,无论是低价的衣服还是技术含量低的电子产品,都难逃低端山寨的刻板印象。今年5月19日国家正式公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其中,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是第一阶段目标,意味着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

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明珠”的机器人,有望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其研发、制造和应用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报道机器人产业相关新闻时,如何通过呈现机器人产品的趣味性抓住受众眼球,并且把该产业的技术突破,以及行业动态等距离生活较远的因素介绍给大众,是报道的关键。

以近日北京举行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为例,各家厂商纷纷展出了他们机器人制造的最新成果,这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最新动态和未来的发展趋向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但它们与日常生活关联度不高。

梳理此次世界机器人大会报道发现,中外媒体报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外媒体都关注了机器人的外形、功能、社会认可度和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但相比之下外媒在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突破方面的关注更多。通过查阅新浪微博的相关评论和海外社交媒体的受众反馈,我们发现大众除了希望了解大会现场情况,通过报道“看到”大会,也对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等相关深度解析充满好奇。

本届机器人大会,新华社的多篇新闻报道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融合现场描写,以贴近受众的事例说明当前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比如我们的一篇对外稿件《服务型机器人将成家庭未来新宠?》,选取服务型机器人这个与大众生活更为贴近的机器人种类,从举例描写其有趣功能切入,介绍当前该产业的发展进程、融资情况,以及市场前景,自然而然地将看似“高冷”的高端制造业与大众的兴趣点相连接,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外媒怎么看待中国“智造”?

近年来,海外媒体对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十分关注,从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到机器人、高铁、飞机等多元产业的高端制造,这些领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动态。

早在2010年12月3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路段试车时,多家外媒关注热议。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3日报道称,中国东部地区飞驰的高铁,将原先10多个小时路程缩短至5个小时以内,每年载客量达8000万人次。日本共同社12月3日报道,日本“新干线”的最高时速为440.3公里,“和谐号”已经实现了超越。美国世界网则刊载评论指出,未来数年内,中国将建成高铁网络,经济版图也将由此改变。

之后《华尔街日报》2014年1月16日发表文章称,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科技公司向全球市场领导者发起挑战,并注意到了电信、移动设备和在线服务等领域的发展趋势。文章以华为在电信设备市场的崛起为例,称按营业收入计算,总部位于深圳的华为是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过去十年中在电信设备市场超越了诺基亚和阿尔卡特朗讯等西方竞争对手。

也有一些外媒刊发评论文章,直接指出制造业的创新取得长足进步,未来几年将影响全球高科技产业格局,这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美国《外交杂志》网站2014年2月6日刊发其杂志编辑David Wertime一篇文章说,中国正在成为创新大国。文章指出,据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一份报告得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制造方面所占份额到2012年达24%,略低于美国所占的27%。文章总结说,中国这一世界工厂正在转变为一台庞大的研发机器,并且正在快速追赶美国水平。随后,《华尔街日报》中文网2月26日援引这些报道指出,外媒称中国正成为创新大国。

英国《金融时报》11月5日刊文,指出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现在拥有在世界上出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创新公司华为和中兴。

《印度快报》11月6日刊文称,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年内一直坚持改革和创新,这将成中国未来的主要驱动力。未来五年内,中国将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企业创业和创新的规模,并采取“互联网+”的战略来鼓励新技术、新行业和新商业模式的产生。创新已经成为了中国新创企业和产品最重要、最受重视的能力。

今年世界机器人博览会期间,多家外媒均围绕展出的机器人的类型、功能、技术突破等方面进行了报道,从中窥见该行业的未来。

合众社11月26日报道称,位于中国东北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展示了能够携带步枪和手榴弹的机器人,这种玩具大小的机器人是专为反恐设计的。此次大会的分析人士说,今后需求最大的是能在家里和办公室工作的服务机器人,展会上还有一种女性模样的烹饪机器人。现在中国的旅游景点和饭馆里已经出现了机器人服务员。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27日的报道列举了两个事例:有参展商展出外形与流行电视动画角色“喜羊羊”一样的机器人,该机器人的一个内置功能就是提醒老人家吃药。另一参展的机器人由黑龙江一家公司研发,善于烹饪美食,能烹调出100种中国菜,令不少围观者拍案叫绝。该机器人一次制作食物的分量,最多满足20多人享用。

MSN网站11月24日则使用视频报道,介绍了一些机器人的形状、大小和功能。由此可见,外媒报道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也倾向于发掘技术与生活的相关性,通过有趣味性和画面感的描述展现科技成果,报道产业发展态势。

报道中国“智造”的微观解读

世界机器人大会是一个行业顶尖盛典,也是海内外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如何在激烈的报道竞争中写出抓眼球、有影响力的稿件是记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会期间,新华社先后发出了多篇有特色、有亮点的稿件,中文报道《服务型机器人将成家庭未来新宠?》、《世界机器人大会:服务机器人“小胖”的一天》、《我们距离大白那样的机器人还有多远?》、《情感机器人面世能否治愈孤单的人类?》等,向读者呈现了生动的画面,紧紧抓住了普通受众的兴趣点,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解读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相关动态。英文稿件《中国服务型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反恐机器人亮相北京》等不仅注重趣味性和画面感,而且注重交代中国机器人市场和技术发展的相关背景,以及深入介绍机器人行业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向海外读者全面展现了中国智能制造的大好前景。

《服务型机器人将成家庭未来新宠?》一稿中,相关人士分析了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前景,以及该行业发展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会发挥的带动作用。《中国服务型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从市民、投资商、业内专家等多角度描述了中国人对新型机器人的青睐和对未来技术突破的期待。

仔细阅读这些报道可以发现,这些稿件角度不同,但表现主题的方式和选题角度比较接近,大致总结为以下三点:

1.注重对新闻现场的描述。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要写出好故事,对新闻现场的细致观察和描述是必不可少的。记者通过运用各种感官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机器人描写出来,将读者带到机器人大会现场。《中国服务型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开篇便描绘了展厅的景象,生动地描写了一个擅长打羽毛球的机器人引起参观者围观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注重“讲故事”。新华社多篇报道都采取了讲故事的方式,将枯燥的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推广与应用介绍给读者,向人们传达了中国机器人的发展成就和未来趋势。然而,讲故事容易,讲好故事不易。《世界机器人大会:服务机器人“小胖”的一天》注重挖掘故事的细节、语言生动、娓娓道来,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3.不做主观猜测,多方面汲取专家和业内人士意见,力图报道平衡可信。《服务机器人成家庭未来新宠?》一文中,记者在成稿前采访了多名出席大会的业内人士,了解到了他们对服务型机器人行业发展的不同看法,记者同时就一些相关热点问题补充采访了权威专家,使得稿件信源更丰富,力求新闻报道客观平衡。

猜你喜欢

智造服务型大会
蓝月谷“智造”幸福生活
“山东智造”闪耀冬奥会
WAIC与WIC大会简介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中国智造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第39届ISO大会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