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伯学者眼中的“中国梦”

2015-05-30吕可丁

对外传播 2015年12期
关键词:阿拉伯中国梦学者

吕可丁

“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国际上,“中国梦”这一理念也引起了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关注,阿拉伯政界、学界、传媒界许多人士都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做了解读。本文就部分阿拉伯学者对“中国梦”的看法作一梳理,希望能有助于“中国梦”的构建与研究。

一、关于“中国梦”的内涵、前景和建言

1.“中国梦”的内涵

阿拉伯学者从各自视角出发,对“中国梦”体现的国内和国际意义做了解读,反映出他们对“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有较深刻的认知。首先,在阿拉伯学者看来,“中国梦”不仅是指经济上的腾飞,它还包含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丰富内涵。伊拉克学者穆罕默德·阿尔卡里什强调,“‘中国梦是一场世纪之梦,是一个按照中国的模式,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的现代化变革”。埃及前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阿曼·贾莱勒表示:“‘中国梦既是重振经济的梦想,也是增强军事实力的梦想。它是人民收复土地、保卫主权的梦想,也是个人缩小阶层和个体差距,保证改革开放的果实不被腐败侵蚀,保证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梦想;还是保障所有国民的居住、受教育、医疗权利的梦想。”

其二,阿拉伯学者认为,“中国梦”是开放性的,属于所有发展中国家。叙利亚作家、评论家马赞·纳吉尔博士认为,“‘中国梦是欢迎全世界加入、邀请全世界共享发展成果与机会的大同之梦”。“中国吸引到的大量外资,是中国开放性的最好证明。而‘中国梦的实现也将建立在与国际社会保持密切联系的基础上,这一过程本身将使全世界受益”。埃及驻华大使马吉德·阿米尔表示:“‘中国梦不仅是中国自己的梦,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梦。”科威特大学教授、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穆罕默德·萨利姆则指出:“表面看来,‘中国梦似乎只限于中国社会内部,其实不然。‘中国梦之愿景拥有更加广阔的外延,那就是,建设文明和谐的世界及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由此推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这是中国在过去十年里一直倡导的,事实上也构成了对‘中国梦这一概念的补充。”

2.“中国梦”实现的前景

总体上看,阿拉伯学者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前景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们认为“中国梦”能够如期实现,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中国政府制定了明确而科学的发展规划与纲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执行的保障。埃及作家穆斯塔法·阿巴迪在自己的文章中用“明智”一词来形容中国的发展规划,称“中国人一直按照明智的规划努力着,他们在‘中国模式下以十年为单位不断取得成就。这样看来,中国很有可能实现它定下的目标”。埃及驻华大使马吉德·阿米尔也表示,“中国有能力实现‘中国梦,这与这个国家出色的规划和执行力是分不开的”。他还希望埃及等阿拉伯国家能够具有与中国同样的能力。

其次,“中国梦”的前景之所以光明,还应归结于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软实力。它具有丰富人文精神内涵,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马赞·纳吉尔认为,“中国梦”本身即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而相应的,“中国强调坚忍的传统文化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其本身也有助于‘中国梦的和平实现”。此外,中国长期以来在外交政策上坚持通过合作达到共赢,“与尽可能多的邻国、友邦建立合作互利的外交关系”,增强了国家的软实力,也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有效防止了敌对集团或地区的产生”。

3.对实现“中国梦”的建言

在普遍看好“中国梦”之前景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也认为“中国梦”的实现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他们为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言。首先,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机制与方案。马吉德·阿米尔指出,“中国梦”是一个宏大的梦想,它的实现需要相关的机制设置,以及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来配套跟进。比如,如何消除腐败、如何发展更好的教育等等,这些都需要确切而详尽的机制与实施方案。

其次,中国应在现代化进程中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在珍视传统和与时俱进方面实现平衡。贾米尔·马塔尔认为,“中国梦”的实现应更多地依靠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及方式。穆罕默德·努阿曼·贾莱勒则进一步指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中国应继续保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及政治思想价值观。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国还要适应世界的革新与发展”。他指出:“在中国的历史上,热爱和平、讲究中庸的儒家文化,使得它从未像其他大国一样成为侵略国或殖民国,但这一文化也使得中国缺乏与世界其他文化和文明的互动。因此,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中国应促进与他国的合作与互动。在参与国际事务的谈判时,不能为了保持中庸而刻意回避,这是它应该注意的方面。”他还认为,从文化视角来看,要实现“中国梦”应该注意以下三点: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继承;要注重从世界文化尤其是中东宗教、欧洲文明中寻求灵感;要把对未来的期望作为实现当今世界新文明的基础。

此外,阿拉伯学者还认为中国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为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穆罕默德·努阿曼·贾莱勒指出:“国际局势正处于一极化向多极化转变的过程中,地区局势也在发生改变。特别是中东,不再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等西方国家政策的垄断。因此,中国应该将投资延伸至第三世界,在中东地区采取更加活跃的外交政策。并且,这不应该仅仅针对那些富产石油资源的国家。”贾米尔·马塔尔则举出了埃及的例子,他说:“中国一直是埃及历任总统出访的重要国家,然而,中国却没有给予埃及同样的重视程度,领导人更倾向于选择其他非洲国家和欧洲城市出访。中国要采取更加活跃的态度,应该意识到埃及的重要性。”

阿拉伯学者还认为,“中国梦”的实现,也包括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话语权的提高、外交发展空间的加大。“中国应促进与他国的合作与互动,在参与国际事务谈判时,应该成为众多国际纷争的重要调停者,国际合作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倚重对象。”这种从国际维度讨论“中国梦”的研究在国外学术界尚不多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拉伯学者对“中国梦”研究的独特视野。

二、“中国梦”与“阿拉伯梦”的关系

“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具有多维度的可通约性,能够在国外引起很大程度的共鸣,实现与其他国家相关梦想概念的对接。对于阿拉伯学者来说,“中国梦”与“阿拉伯梦”的对接关系,是他们尤其关注的内容。这种对接,既包括精神上的参考价值,也包括现实中的具体途径。

1.“中国梦”对“阿拉伯梦”具有参考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阿拉伯世界经历巨变以来,阿拉伯世界也有不少人在谈论“阿拉伯梦”。然而,在阿拉伯学者看来,无论从内涵还是实现途径,“阿拉伯梦”都只是一种模糊的愿景,离最终实现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穆罕默德·萨利姆在文章中写道:“2012年,来自阿拉伯不同国家的青年歌手共同演出了歌剧‘阿拉伯之梦(The Arab Dream)。剧中提到的问题与中国领导人提出的问题有些类似。对于众多阿拉伯人而言,‘阿拉伯之春也代表了‘阿拉伯之梦的一种新愿景。可惜的是,在外国势力的干涉下,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渐渐驶离了最初预期的方向。”他强调,“阿拉伯世界可以从‘中国梦中学到经验”。伊拉克学者穆罕默德·阿尔卡里什则对“中国经验”进行了进一步的阐明。他认为“‘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中国一直在进行着具体而详尽的改革,如限定领导人执政年限、精简机构、反腐败、发展教育、增加私有经济在经济中的比重并保护和发展私有经济等等,这些改革进程是认真、努力、实实在在的,进程虽然漫长却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还说“和立足现实、立足改革的‘中国梦相比,很多阿拉伯国家无视现实、没有梦想、没有理论,只是艳羡别国的梦想与希望,这是阿拉伯国家需要学习的地方”。马吉德·阿米尔也指出:“中国有能力实现‘中国梦,这与其出色的规划和执行力是分不开的。埃及应该向中国学习,以具有同样的能力。”

2.“中国梦”为“阿拉伯梦”提供实现途径

“中国梦”不仅具有参考的精神价值,它也为阿拉伯复兴之梦的实现提供了现实途径。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倡议在有利于中国的同时,也将惠及包括阿拉伯世界在内的广大沿线国家,这使阿拉伯学者看到了实现“阿拉伯梦”的新曙光。他们将“一带一路”与“中国梦”、“阿拉伯梦”相结合,并把它视为阿拉伯复兴之梦实现的途径之一。突尼斯战略研究所经济专家穆里哈迪·塔萨曾表示,“一带一路”构想可被视为“中国梦”与“阿拉伯梦”的美好结合点,从而使阿中之间战略合作关系得到全面加强,保证双方经贸领域的合作与互利共赢,并促进文化交往的不断深化。因此阿中关系将迎来更加密切、友好和信任的新时期。他认为,“这将对阿拉伯国家产生积极作用”。同样,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阿拉伯信息交流中心主任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博士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应运而生,也为全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给世界提供了两次发展机遇,即改革开放政策和‘一带一路战略。现在第二次机遇来了,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我们阿拉伯人都必须跻身这趟发展列车的前排车厢。”

关于“中国梦”与“阿拉伯梦”的关系,如果说阿拉伯学者的观点具有理论高度,那么,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的故事则更能以小见大。约旦官方报纸《言论报》曾经发表题为“约旦商人的‘中国梦”的文章,文章以一个在中国经商的约旦人为主人公,讲述了其凭借个人努力,得力于中国良好的政策和众多的机会,终于实现了个人梦想的奋斗历程。其中的主人公在文章结尾说道:“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利用中国的机会,并在这个精彩纷呈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讲好“中国梦”的一些启示

阿拉伯学者对“中国梦”的整体认知是客观、正面的。但是,少数阿拉伯学者对于“中国梦”的认知也有偏激之处。如埃及左翼作家穆罕默德·马哈茂德认为,“中国梦”只是中国领导层发起的一个全国性工程,并没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其目的是在“支持国家”的旗号下“提升领导层的统治地位,巩固大资本家的经济利益”。又如穆斯塔法·阿巴迪的看法则是:“中国人最乐于说到的词是国家、国家、国家。人民群众(不论是两人还是百万人)都不能替整个社会发声,并且,社会也不需要任何声音。”以上观点,更多反映的是有关学者自己的政治立场,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只是这种立场的一种注脚。不过,辩证看待这些来自阿拉伯世界的不同声音,它们的存在也为我们向阿拉伯社会讲好“中国梦”提供了参考。

1.尽量排除不客观的认知

讲好“中国梦”,需要我们在对阿宣传时尽量避免使用对方可能出现的不客观、错误的见解,营造一种以我为主且客观公正的“中国梦”认知环境。比如强调“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的同时,也是属于13亿人个人的梦想。在宣传过程中注重采取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个人追梦,以国际受众能够普遍接受的报道角度和报道语言尽心传播。此外,还要进一步明确“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具体的落实举措。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全球层面,把“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价值追求、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讲清楚。从大到“一带一路”战略、“四个全面”,小到具体某个工程的建设实施、某个人的奋斗历程等方面,把“中国梦”的落实举措说明白。努力增进阿拉伯社会对“中国梦”的了解和认同,避免其成为某些学者笔下所谓的“空洞的宣传口号”。

2.寻找与阿拉伯国家的共鸣点

讲好“中国梦”,还需要我们寻找到与阿拉伯国家的共鸣点。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与阿拉伯人民追求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阿拉伯梦”是交相辉映的,这是我们与阿拉伯国家共鸣点的所在,也是对外传播“中国梦”中需要强调的部分。要强调“中国梦”是关于人类和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稳定的梦想,这是包括阿拉伯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对未来美好梦想的基本元素;要依托中国悠久历史与文化,从同样孕育灿烂文明的阿拉伯世界汲取文化精髓,以文化交流的“软”方式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和理解。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到阿拉伯读者对中国经验的渴望,介绍中国发展的理论思想与成功经验。将“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一带一路”的内容加入到“中国梦”的整体外宣话语体系中,为阿拉伯受众提供实现“阿拉伯梦”的精神与价值体系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阿拉伯中国梦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学者介绍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