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中国平面设计的研究
2015-05-30宋灵
宋灵
摘 要:中国平面设计从广义上说有几千年历史,从词汇本义上说也有近200年历史,而从“真正由中国人创造的而且与西方平面设计概念接轨的平面设计事业及其所形成的设计群体”这样的意义着眼,大约也有近百年历史。
关键词:平面设计;适应;建设期
平面设计这个术语出于英文“graphic”,在现代平面设计形成前,这个术语泛指各种通过印刷方式形成的平面艺术形式。因此,当时这个词是与“艺术”连用的,统称为“Graphic design”。“平面”这个术语当时的含义不仅指作品是二维空间的、平面的,它还具有批量生产的意思,并因此而与单张单件的艺术品区别开来。设计(design)这个词,是由日文里以汉字翻译“design”这个词而成。日文在翻译“design”这个词的时候,除了“设计”这个词以外,也曾用“意匠”、“图案”、“构成”、“造形”等等汉字所组成的词来表示“design”。90年代初,它以另一种译名“平面设计”得到强势传播,并深植人心。
与世界平面设计发展历程一样,中国平面设计史这一百年,产生了各具个性的平面设计代表人物,展现出各种风格的作品,既有个人风格之别,也有时代变迁之功。在这百年设计史中,20世纪50年代无疑是一个大的转折点,在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50年代,旧中国消亡,新中国成立这一政治大变局,实际是中国自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渐进转型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突发的孤立事件,因此在之前已有一个世纪的前奏,在此之后又有近半个世纪的新局面孕育。20世纪50年代,中国积淀一个世纪的商品经济形态很快为计划经济所取代,日渐严厉的“革命化生活”和“阶级斗争意识”使得社会不需要“商业广告”,先是“防资本主义复辟”,后是“反对苏修”,国际影响禁绝。现代设计新潮流被视为“腐朽阶级的没落哀鸣”。多样化的情趣,多角度的表现被视为腐化了“无产阶级纯洁性”。这是一个经历15年的过程,中国平面设计并没有“消亡”,而是以以下特点艰难生存:
1 活跃于30、40年代的“平面设计家”,努力适应新生态环境,创造新作品
以上海为例,一批“月份牌”画家如“稚英画室”的李慕白、金梅生、金雪尘、谢之光等,一批广告画家如丁浩、张雪父、蔡振华等,他们继续活跃在设计舞台上。
月份牌与广告画已无市场,他们就遵循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道路,转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颂社会新生活的、反映中国古代“人民性”故事的新年画和宣传画。当时新中国没有产生像欧洲一样张贴街头的“招贴广告”,上述画种一般都贴在单位或家庭的客堂或卧室。新年画和宣传画,由于服务于政治宣传,所以长盛不衰,即使到十年“文化大革命”中,虽然题材单调、一律“高大全”,但由于需求的充盈,还是涌现出许多足以流传后世的经典作品。书籍、邮票、钱币、票券之类的平面设计,也由于需求仍然存在,所以还能延续设计事业。(图1、图2、图3)
而从事“商业广告”的设计家们,除了同样可以创作“新年画”和“宣传画”外,在50年代前期,属于纯粹广告(产品广告)和其他门类设计(如包装,标志等)的需求还有一个最后的旺盛期,至50年代后期一直到70年代末期,渐行消退,直至偃旗息鼓。当然,虽然昙花一现,却也还是留下一些佳作。而这些硕果仅存的中国设计老前辈,到了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的时刻,设计复兴、机会来临,大都已垂垂老矣,令人惋惜。(图4)
传统的月份牌完稿技术,由于战争和商业的起伏,革命漫画、宣传画、新年画的艺术改造,已形成了新的经验和成果。画家、实用美术师、文学家纷纷加入革命的艺术设计队伍。油画、水彩画、国画、版画等美术技法和美术工具被广泛运用到平面设计的创作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宣传画,通常为1开、半开、8开三种,还有一些24开更小的宣传画。画面多以红色的暖色调子和明快的色彩为主,充分反映了“祖国山河一片红”和“红色的海洋”的政治气氛。宣传画多为木刻或用墨汁与广告色画的“假木刻”,其次是水粉画,而油画、水彩画、国画等其他美术门类也都被运用到宣传画的创作中。“文革”宣传画直接继承了苏联政治招贴的造型风格,趋于凝重写实,而很少用图形创意或是摄影蒙太奇的创作技法,着力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调动视角、色调、造型和大小、尺度等一切手段来突出英雄人物,总体上属于極端概念化的绘画性“偶像招贴”。
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同时,中国的艺术设计家注重吸收中国传统包装艺术设计的营养,将传统的形态、结构或装潢、文字与现代新艺术、新材料结合,把现代因素渗入传统样式。中国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品类更趋多样。包装造型适应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注重整体化与个性化,注意应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图5)
2 20、30年代求学欧美日的海归以及“解放区”、“国统区”美术工作者及学生们,迎来短暂的“中国设计教育”的真正建设期
前文已涉及的这一群体,至50年代他们正当壮年,他们曾在旧中国理想幻灭、四面碰壁。新中国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他们以巨大热情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艺术设计院校或系科(当时称为“工艺美术”或“商业美术”),把西方设计教育体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建了新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其中就包括“平面设计”,当时相对应的系科被称为“装潢美术”、“商业美术”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庞薰琹,因为陈子佛和傅抱石以画家为世人所知,而颜文樑以油画家为世人所知。虽然,1957年的政治风波使得他们轰轰烈烈干一场的初衷遭遇打击,但直至“文革”爆发的大约十年间,他们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成果。在此期间,这些留学海归(包括西方的和苏联的)和革命美术工作者以及由“国民政府统治区”院校解放时留在大陆的美术家所培养出的第一代学生,到70年代末将成为中国设计事业复兴的基本力量,如陈汉民、余秉楠、张道一、尹定邦等。他们所倡导的“实用、美观、经济”也在相当一段时期内(50年代至90年代)成为中国艺术设计的原则。他们所创立的专业划分和教学方案也取得相当成绩而且影响至今。(图6、图7)
参考文献:
[1] 司高特. 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M].纽约V.N.R出版社.
[2]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2002.
[3] 詹文瑶.现代平面设计简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 傅克辉.中国艺术设计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