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婺剧戏服中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研究

2015-05-30余美莲

艺术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艺术文化

摘 要:婺剧戏服是婺剧舞台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婺剧的发展成熟而逐渐形成,具有完整、稳定和经典的服饰艺术形态,有渲染剧情和表达人物身份地位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婺剧戏服为切入点,基于对婺剧表演地区浙中金华、衢州等地的调研,以婺剧舞台表演剧照为基础,对中国传统服饰进行文献考证,系统地分析戏服的艺术特征,探讨其隐含的深层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

关键词:婺剧戏服;传统服饰;艺术;文化

婺剧作为中国古老的地方戏剧,广泛流传于浙江中西部民间,有着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经过近年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婺剧在浙江中西部仍然扎根于乡间草台、庙宇、祠堂,在民间持续上演。作为婺剧舞台表演的一部分,婺剧戏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着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本文基于对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理论分析,以现存婺剧戏服及婺剧舞台表演剧照为基础,研究婺剧戏服的艺术特征及其深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1 婺剧戏服的艺术特征

戏曲舞台上角色所穿的服装统称“大衣”,款式来源于中国历代生活服饰(以明、清为主),采用中国传统服饰的平面裁剪手法,外造型呈宽大平直的“H”型的袍衫制。婺剧戏服同中国其他戏曲服饰一样,形成与发展不断吸收中国传统生活服装元素,经过艺术化处理,在款式造型、色彩运用和纹样装饰等方面体现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特征,其戏剧化的造型有助于演员塑造人物角色及加强演员与观众的沟通。

1.1 宽袍阔袖的款式

传统戏曲舞台服装是伴随戏曲艺术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其款式造型是在继承中国历代生活服饰形制的基础上,融合戏曲主题、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等多元文化发展而成的。婺剧戏服与中国其他戏曲服饰同源同流,款式大多采用中国传统服饰的平面裁剪手法,外造型呈宽大平直“H”型的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的深衣制。婺剧戏服种类繁多,包括蟒袍、靠、龙通、宫装、官衣、客衣等几十种,款式整体上多为宽袍阔袖的袍衫制,无论是衣身还是袖隆袖口,形制都非常宽阔,宽博的衣袖将人物身体和手臂遮盖起来,人体曲线不显露一点痕迹,呈现庄重、质朴的“H”型。如婺剧大戏《辕门斩子》中杨延昭穿的男蟒,衣长及足,继承了中国传统服饰的“深衣制”制式,齐肩圆领,大襟开身,宽袍阔袖,承袭了自唐、宋至明的“圆领袍衫”形制,胯下两侧开衩,缀有摆份,保持了中国古代官员常服的特点。婺剧粗犷、夸张、强烈,表演风格“重做轻唱”,宽松的服装有助于演员的“撩”、“踢”、“抓”等动作表演,婺剧男蟒宽袍阔袖艺术特点是中国传统服饰衣裳连属深衣制的提炼与美化。婺剧戏服中的女蟒,款式基本同男蟒,如婺剧《双阳公主》中邵小春扮演的皇后身穿女蟒,其服饰形制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上衣下裳制式,衣长过膝盖,衣身宽大,不显露腰身,衣袖宽阔,下身配及地长裙,肩膀上加罩云肩,用于中、青年的后妃、公主、郡主等穿戴,具有明代宫廷女性生活服装的特点。总之,从款式上来看,婺剧戏服借鉴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宽阔、“称身适体”、平面裁剪等特点,不仅追求结构的简单和线条的流畅,显示人物的持重和沉稳,还有助于演员表现动作和角色塑造。

1.2 上五色为主的色彩

中国传统戏曲服装艺术中,推崇“上五色”和“下五色”两类,包括黄、红、绿、白、黑的上五色及紫、蓝、粉红、湖色、香色的下五色。这些颜色使用时,根据人物身份、地位及年龄来选用,起烘托人物性格特征和标示人物身份地位的作用。婺剧戏服色彩运用同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相似,“上五色”为婺剧硬件主要用色。婺剧“十蟒十靠”中,黄蟒(靠)、红蟒(靠)、绿蟒(靠)、黑蟒(靠)、白蟒(靠)的主要用色,婺剧中“五色开台”中黄开台、红开台、黑(紫)开台、绿开台、白开台都为“上五色”,五色开台是婺剧特色服装之一。婺剧戏服的用色除了与人物身份地位有关系之外,与人物性格和年龄也有直接关系。婺剧戏服官衣,蓝官衣为七品清官穿,黑官衣为污官,绿官衣为暴官,深灰官衣为清贫官员,水红官衣为年轻官员,古铜官衣为老辈官员穿。婺剧戏服通过色彩来表达人物关系及思想内涵,不同身份、年龄地位的人物使用特定色彩,这些不同色彩是中国传统服饰色彩观念的演化,是从历朝历代生活服装中归纳和抽象出的特殊形态。

婺剧戏服“上五色”的运用是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由于婺剧产生于封建专制社会的明清时期,剧目以历史题材为主,因此用于舞台表演的服饰必然受到中国古代服饰的“上五色”和“品色级”影响。婺剧戏服“上五色”直接采用冕服的五正色黄、青、赤、白、黑中四色,惟蓝色用绿色取代,尊绿贬蓝是出于对关帝的尊崇。不同角色形象通过不同服色来表现,观众在观看和欣赏婺剧剧目时能更直接地体会剧目表现的思想和主题。总之,婺剧戏服“上五色”的运用经过不断筛选提炼,已经成为规范化程式化用色,是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抽象与再创造。

1.3 以龙、凤为主的纹饰

婺剧形成于封建专制社会的明清时期,传统服饰纹样被婺剧戏服广泛吸收,龙、凤纹饰在婺剧戏服中被作为主纹样,被用于帝后将相的主要衣装,对于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起着一定的标识作用。明、清时期皇帝的绣龙常服袍,龙为主纹样,呈严谨规整的圆形,称为团龙,前胸、后背、两肩各饰一团龙,胸背为正龙,两肩为行龙,袍身以其他暗花为辅纹来装饰,龙袍被引入到婺剧戏服中,以艺术美化的龙纹来作为身份高贵的象征,即权力象征,由皇帝专用泛化为帝王将相通用。因此,作为区分人物的身份等级的标记,龙纹在婺剧戏服中被蟒袍、靠等主要戏服广泛采用。凤纹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典型的服饰纹样,是作为与皇帝饰龙纹朝服相对应的尊贵女性标志,凤纹被引入到婺剧戏服与牡丹相搭配,被规范为身份高贵女性的象征,在婺剧中广及女蟒、宫装、女靠等主要戏服。婺剧《贵妃醉酒》中,贵妃所穿宫装,衣身满绣飞凤牡丹,衣袖和衣摆飘带盘绣叠绣草花或草凤,装扮人物时需加小立领、绣有牡丹、周围饰有网子繐的云肩,一般用于贵妃、公主穿戴,具有清代女装的“十八镶滚”华美特征。总而言之,以龙、凤为主的纹样在婺剧戏服中一方面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标明身份高贵和皇室权力的象征。

2 婺剧戏服的文化内涵

婺剧戏服以明代服饰为主体,不断吸收清代生活服装(如四开衩袍、袄裙、袄裤等),经过艺术化的美化与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穿戴规制。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中央集权极端强调礼制,表现在服饰上必须受身份等级的限定,不得僭越,所谓“见其服而知其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婺剧在表演人物时,戏服一定意义上要反映人物的身份、官职、品级,遵循中国传统服饰的冠服制度、品色差异、素布青衣等的着装规范。

2.1 冠服制度

冠服制度是历代王朝以帝王冠服为主线,以各级官吏为从属,制定的各自的冠服制度。各朝统治者借服饰来强化其统治思想,维护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中人与人之间贵与贱、上与下的尊卑地位关系。婺剧传统戏大多是以官场人物出现的历史题材为主,因而必须按人物的身份等级来穿不同款式、色彩、纹样的服装,因此婺剧戏服穿戴规程也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按人物身份穿一定颜色的破戏服,戏中人物的身份等级没有变,不会影响剧情的表现,而一旦穿错了服装,戏中人物身份发生改变,剧情也就失去了原来要表现的主题和灵魂。例如,婺剧经典剧目《打金枝》中,唐皇身穿黄色团龙蟒,周身绣有十个团龙,呈前后左右对称布局,规整严谨,黄色团龙代表皇帝尊贵的地位;汾阳王郭子仪身穿绿色行龙袍,表现其性格坚毅、气质神勇的王侯武将的身份。婺剧戏服以不同颜色及纹样布局来区分人物之间的等级,以“辨贵贱,明等威”。总之,婺剧戏服在表现人物身份地位,尊崇中国传统服饰的冠服制度。

2.2 品色差异

“品色衣”是中国传统服饰中以不同颜色区分官阶大小的服装。制度始于北周,形成于唐代,宋元明清只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调整,《周书·宣帝纪》:“诏天台侍衞之官,皆著五色及红紫绿衣,以杂色为缘,名曰品色衣。有大事,与公服间服之。”中国传统服饰中百官的服色采取强制性的规定:一品至四品绯色,五品至七品青色,八品九品绿色。着绯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着绿者则官卑职微。

婺剧戏服以明代官服为基础,吸收清代服饰的部分样式,以颜色来定官员品级,一般三品至七品穿红色官服,七品穿蓝色官服,年轻官员穿水红官衣等。在婺剧舞台上,区分官员等级有“红为府,蓝为县”的说法,即穿红色官衣代表知府,穿蓝色官衣代表知县。婺剧戏服中红官衣又名红泽官,三至七品官服为状元、使官等人物穿用,是尊严、权力的象征;蓝官衣又名蓝泽官,为七品清官穿,如婺剧《胭脂河》中,知县高之谦身穿蓝色官服,代表高之谦刚直不阿、正气凛然的清官形象。

2.3 素布青衣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对庶民百姓的服饰在质料、颜色、款式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古代庶民俗称“布衣”,服装的质料只能用棉麻,不可以用丝,这一方面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历朝历代对庶人服制有硬性的规定。例如,唐制:度支、户部、盐铁门官等服细葛布……未有官者,服粗葛布。《明史:舆服志》载:庶人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绣、锦、丝线罗,只许绢、素纱。庶人服装颜色也有严格的限定。元代曾明令:庶人不得服赭黄。明代大红色、青色多为官服所用,规定:庶人妻女“悉禁勿用”。素布青衣是中国历朝历代庶人百姓的衣着打扮,婺剧借助素布青衣的装扮来表现地位低下、清苦贫困的人物形象,并对人物的性格、品格、气质有所寓意。在婺剧戏服中,扮演平民角色的演员通常穿素布青衣,如婺剧《秦香莲》中,秦香莲及其儿女以对比度弱、明度低且不施纹绣的杂色布衣装扮,以表示其平民百姓的身份。此外,穿深灰官衣用于清贫官员,穿素色客衣多用于落第的书生或者不得志的文人。這些戏服的色彩灰暗、对比减弱,使人物的艰难、清高、清贫等生存状态及性格品格表露无遗。

3 结语

婺剧戏服艺术是婺剧舞台表演装扮人物的一种物质载体,除了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精神气质、性格品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烘托作用,其本身还隐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文化内涵,在款式设计、色彩运用、纹样装饰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造型及装饰特点,是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浓缩。婺剧形成于中国专制集权的封建社会,戏服是依存于其之上的物质艺术表现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中国传统服饰的冠服制度、品色差异、素布青衣的着装规范,有利于表现故事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 金华市艺术研究所.中国婺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 徐裕国.中国婺剧服饰图谱[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3] 谭元杰.戏曲服装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 王熹.明代服饰研究[M].上海:中国书局,2013.

[5] 阎寿根.魅力婺剧[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8.

[6] 李立新.中国戏剧服装的艺术审美特性[J].大舞台,2012.

作者简介:余美莲(1978—),女,嘉兴学院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艺术与文化。

猜你喜欢

艺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