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集中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2015-05-30薛英杰任秀峰
薛英杰 任秀峰
摘要: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就涉农资金如何发挥最佳效益进行研究。本文就黑龙江省望奎、克东、桦川、海林等20多个县(市、区)进行专题调查研究。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黑龙江省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资金如何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益,是涉农部门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对此,黑龙江省农发办组成调研组先后对望奎、克东、桦川、海林等20多个县(市、区)进行专题调研。通过现场考察和座谈,深感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资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的做法是“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举措,是涉农资金整合的有效方法,对于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效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的主要做法
(一)整合资金,做大农发项目投入规模。“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之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受投入范围、规模、比例等政策束缚和均衡照顾、平均分配等主观思维影响,存在资金使用不够集中、投入相对分散的“撒芝麻”问题。2013年以来省农发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发资金内部整合,将原来土地、产业化、部门、科技等几类项目资金集中安排使用,每县集中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大项目。据统计,调研的23个县(市、区)共安排现代农业示范、规模化养殖园区项目40个,共安排中央、省农发资金11.74亿元,平均每个项目5104万元,比上年减少项目139个,单个项目资金额比2013年的587.4万元大大增加。
(二)突出重点,集中扶持优势主导产业。23个现代农业示范大项目,紧紧围绕当地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解决产业链条中急需完善的环节给予立项支持,每个项目区都有市场或龙头企业拉动,确保种植、养殖与龙头和市场紧密衔接。甘南、庆安、北林、绥棱、林甸、绥滨、桦南、桦川等县(市、区)重点围绕水稻产业集中建设高标准水田;望奎、呼兰分别围绕玉米、马铃薯产业集中建设旱作农业高产示范基地;宾县、克东、富裕、安达、龙江和肇东围绕宾西、飞鹤、光明、贝因美、元盛和大庄园等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奶牛、肉牛养殖基地和饲草饲料基地;双城、大庆大同、绥化宝山围绕蔬菜产业集中建设棚室蔬菜生产基地;海林、富锦、汤原、东宁重点围绕食用菌产业,建设菌包生产车间和木耳、香菇、猴头等棚室食用菌生产基地。
(三)配套建设,综合组装各项先进技术。现代农业示范大项目建设以国内先进、省内一流为标准,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实行田、水、林、路、山综合治理,种植、养殖与加工紧密结合。采取高标准农田与农机合作社配套,粮食烘干及仓储库建设配套,育秧大棚与催芽浸种车间配套,温室大棚与蔬菜保鲜储藏配套,规模养殖与饲料基地、粪污处理配套等措施,完善产业各个环节,延长产业链条。同时,综合组装节水灌溉、农机农艺、信息管理、物联网等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努力提升科技水平,体现示范作用。林甸县农业综合开发采用的水田管道输水新技术与渠道衬砌技术比较,节水30%—40%、节地10%,项目区1万亩水田可节水200万立方米、节省耕地1000亩,同时输水快、用工少、使用寿命长,方便机械化作业,此项技术示范作用强,在全省极具推广价值。龙江县元盛集团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进纯种和牛2000头进行繁育,并组建生物工程中心,生产胚胎、性控冻精,对当地肉牛进行改良,到2017年可出栏纯种和牛1万头、高端肉牛2.5万头,建成国内最大的高端肉牛改良基地。
(四)优化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综合开发改革过去习惯于政府组织实施农发项目的机制,着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作为立项首要条件,积极支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申报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3个项目区共扶持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8个,流转土地45万亩,项目区全部实现农民土地入股或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租赁规模经营,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项目区农民和企业自筹资金10.91亿元,比2013年增加5倍以上。肇东大庄园和安达农民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自筹资金分别达1.2亿元和3.55亿元。绥化市宝山镇2013年政府组织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本没有农民自筹,今年实施蔬菜种植大项目,农民合作社自筹资金达1570万元。
二、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的功能与作用
(一)解决四个关键问题。
1.解决大型农机不足问题。23个现代农业示范大项目,组建农机合作社14个,购置大型农机具580台套。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项目区可实现三年一次深松整地,改变过去小四轮作业土壤板结、跑水跑肥问题,实现蓄水增温保墒。过去由于玉米青贮、苜蓿草等饲料作物收获期集中,常常因大型收割机不足错过收割期,导致秸秆和苜蓿草老化营养流失,项目建成后,新购置大型饲草饲料收割机36台,确保将种植的青贮玉米和苜蓿草全部收获在高营养期。
2.解决水利设施滞后问题。过去由于水利设施不配套,项目区常常遭遇春旱,导致农作物受灾减产。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大项目,23个项目区新打机电井304眼、建设干支斗农渠系288公里、埋设地下管道12.13公里。水利设施强化后,确保项目区水稻、玉米、饲草等农作物灌溉需求,实现增产增收。甘南县现代农业示范项目涉及的东阳、巨宝等5个乡镇6万亩旱田,过去经常遭遇春旱和秋涝两重灾害,玉米亩产不足900斤,今年将6万亩旱田全部改造成水田,水稻亩产达1200斤,亩增产300斤以上。
3.解决产业链条断裂问题。肇东、安达、克东、富裕、龙江等县(市)乳产品、牛肉加工优势突出,但存在奶源、肉源不足、养殖基地规模不够问题,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资金,解决产业链条中急需破解的瓶颈问题。肇东以大庄园为龙头,带动7个种植、养殖和农机合作社,形成从肉牛加工到肉牛养殖基地、青贮饲料基地全产业链优势。海林、富锦、汤原集中建设食用菌产业大项目,已建年产8000万菌棒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3个,为生产木耳、香菇、猴头、灵芝等特色产品提供优质菌种。
4.解决科技水平不高问题。23个项目区全部应用优良品种,推广节水农业、水稻浸种催芽、超早钵育摆栽、温室大棚遥感自动给水、标准化TMR日粮喂养、机械化榨奶、粪污无害化处理、农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项目区科技含量比立项前提高20%以上。
(二)形成六大综合能力。
1.粮食生产能力。23个大项目共建设高标准农田96.2万亩,项目建成后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88亿斤,建成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2.饲草饲料生产能力。富裕、克东、肇东等6个奶牛、肉牛产业大县共建设青贮饲料基地15万亩、优质饲草基地18万亩,形成优质青贮饲料48万吨、优质饲草64万吨的生产能力,为当地发展畜牧产业提供充足优质的饲草饲料。
3.优质蔬菜和食用菌生产能力。双城、甘南、绥化宝山、大庆大同蔬菜生产项目,建设温室80栋、大棚670栋,形成新增优质蔬菜生产能力788万斤;海林、富锦、汤原食用菌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生产能力98万斤,为国内市场提供优质蔬菜和食用菌产品,并将开拓境外俄罗斯市场。
4.现代规模化养殖能力。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提高了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解决了奶牛产奶量不高、肉牛基础母牛群生产能力弱等制约奶牛、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23个项目可形成新增奶牛年存栏1.04万头、新增奶2.06万吨、肉牛年出栏6万头生产能力,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充足的奶源、肉源。
5.服务“三农”能力。通过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建立紧密连接的利益机制,搭建了服务“三农”的平台。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庆安县东合金谷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中央、省农发资金2046万元,建立农机合作社、水稻浸种催芽车间和55个大型水稻智能晾晒仓,龙头企业为农民合作社搭建了农资、融资、生产和收购四个服务平台,为农民免费收割、保底收购、保值存放,在银行抵押500万元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并及时有效地提供科技指导和信息服务,深受项目区农民欢迎。
6.农民增收与财政增收能力。据测算,23个大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农民人均收入1350元、拉动财政增收9.2亿元。克东县10万亩优质青贮饲料基地可带动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3600元,通过增加奶源确保飞鹤增效,为财政增收3亿元。富裕县光明乳业可形成万头奶牛养殖规模,带动10万亩青贮饲料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农民人均收入可达到12656元。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建设将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做出重要贡献。
三、启示
(一)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整合资金、集中投入。面对黑龙江省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资金怎样使用才能体现“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23个现代农业示范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就要善于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实际需要出发,在资金投入规模、投入范围、投入比例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把资金用到最急需的关键环节上,围绕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整合内部资金干大事,集中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做大农发项目投入规模。
(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必须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农业综合开发支持飞鹤、光明、大庄园等奶牛、肉牛龙头企业建设的青贮饲料基地和规模养殖基地,支持富锦锦城、汤原生科、海林北味集团等食用菌龙头企业建设的食用菌批发市场、菌棒生产车间和菌业种植基地,带动17000多名农民加入畜牧和食用菌产业大军,变农户为股东、变农民为工人、变农业为工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企业增效、财政增收。克东飞鹤乳业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大项目扶持,可成为克东县最大支柱产业,拉动农民与财政持续增收。
(三)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必须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先进的体制机制是项目建设的灵魂,没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与,就没有项目建设的最佳效益。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必须放弃政府主导行为,激发市场主导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作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望奎县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后,合作社扩大了高效益的“黄麻子”马铃薯种植面积,减少了玉米面积,2014年马铃薯由上年种植1万亩扩大到3万多亩,农民种植马铃薯可实现亩均纯收入1000元,比种植玉米增收40%以上。
(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必须点面结合、统筹兼顾。各地资源各异、基础不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应当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切忌千篇一律。尤其在投入方面,应根据实际需要区别投入,重点项目区做大做强,投入规模可适当加大;一般项目区统筹考虑、体现特点。但在资金具体使用上都要根据实际需要安排,防止“一刀切”的投入标准造成损失浪费。尤其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的项目资金应考虑公共财政的普惠性,不能一味求大,力求多支持一些农民合作组织,让更多的农户受益,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投向龙头企业的农发资金应以股权投资为主体。农业综合开发支持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性的无偿投入,既不符合WTO绿箱政策,也是财政资金分配的不公,不利于企业以产品和管理优势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因此,建议改革投入方式,除了高标准农田实行无偿投入外,对于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大额投入,建议采取补助与股权投入相结合的方式。补助资金主要用于道路、环保等公益性投入,对于生产性资金实行“股权投资,适时退出”机制,农发只参股不控股,不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用退出的资金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基金,形成滚动开发机制。如果每年拿出10%即3亿元实行股权投资,以三年为一个使用周期,第四、第五年每年退出50%,到第六年就比全部无偿投入增加7.5亿元的资金,坚持10年就可增加到19.5亿元资金用于滚动开发。过去农业综合开发用这种投入方式有过成功实践,应当继续大胆尝试。
(作者系黑龙江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省农发办常务副主任,省农发办综合处处长、省农村财政研究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