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从贤内助到慈济人
2015-05-30羊丽云
羊丽云
1966年,证严上人于东台湾的花莲一隅创立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妇每天省下五角菜钱,投入竹筒里,六位同修弟子,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以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精神创立慈济,开始济助贫困,拔苦予乐的工作。如今竹筒已成为慈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意味着每个人每天都可以发出善念,“日行一善”。慈济的志业,由慈善而医疗、教育、人文;从偏远的花莲开展至全球五大洲,已有五十一个国家设有分支会或联络处,迄今援助超过七十个国家地区,慈济人以感恩心,付出无所求,为每一位受难者真诚关怀与肤慰。
慈济的广博大爱得以延伸至海南,来自文昌的台湾媳妇陈文功不可没。因为先生是海南有名的台商石永,无偿提供了场地作为慈济海南的会所,陈文也从企业家的贤内助变成了活跃的慈济人,角色转变也是人生价值观的转变。
作为海南的第一批慈济志工,大小事都要亲力亲为。为了把慈济在海南推广出去,陈文既要在海口参与访视,还要往返广州参加培训课程,有时更得抽空到台湾探视还在读书的儿子,几乎成了空中飞人。刚起步的艰辛和无暇顾及家庭孩子的歉意曾让陈文犹豫过要不要继续走下去,但有了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以及真正投入到志工服务后体会到的快乐与满足让陈文一步一步走了下来。如今海南慈济的队伍在慢慢壮大,也让更多人感受到慈济的大爱胸怀。“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句朴实但真挚的话是陈文作为一个慈济志工最真实的信念。
现代青年:可以说您是将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引进海南的带头人,从2010年至今,都做了哪些内容的慈善活动呢?
陈文:我们慈济有在做助学,现在重点是在做环保。我们去教大家怎么资源分类,还有做过几千人规模的冬令物资发放活动。生活贫困的人们也都想过个好年嘛,我们慈济也想帮助他们,但不是单纯的给他们钱,你给钱的话说不定他们拿去干别的了,这样对他们的家庭根本没有帮助。我们慈济的志工就先去一线调查,比如去年底在美兰区我们做了两次冬令物资发放活动,区政府会给我们提供困难群众、低保户的名单,然后我们再去深入走访,为什么要走到困难户家里去呢?因为我们要确保我们给到他们的物资是他们真的需要的。比如去年“威马逊”台风过后,政府已经给灾民提供了很多帐篷毛毯,我们再去支援帐篷毛毯不就重复了吗?我们走访的目的就是为了知道他们缺什么,才能真正地帮助到他们。所以我们的志工工作非常细致,工作量也非常大。因此我们也需要大量的志工。
现代青年:感觉慈济的志工们非常注重细节,注重物尽其用。
陈文:没错。比如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都喜欢穿新衣服啊,特别是小孩子,我们都会记录清楚是男生女生、多少岁、穿多大的衣服等等。再比如说发放大米,一包大米是三十斤,按一个人一天一斤米来算,我们发放一包大米刚好够他们吃一个月。我们会先和居委会做一个大致的调查,看看政府有没有补助大米,如果政府是三个月补助一次,我们只能给他们发放两包大米,是两个月的量。为什么不给他们发放三个月的量呢?因为如果有了多余的量,他们就不会那么珍惜,人性就是这样,拥有得少总会特别珍惜。所以我们帮助人也是要有智慧的,不是一味的给予,而是要看别人需要什么给什么。
现代青年:这个是慈济基金会的一个原则吗?在这样的前提下,成为一名慈济志工需要很高的素质和一颗大爱之心吧。
陈文:对,这就是我们的原则,所以我们每个志工都是经过严格的培训的。慈济的海南团队第一年就在乡间发放过五千人的冬令物资,你想想五千人聚在一起等着领物资,怎么做到有条不紊呢?这就是我们志工素质的体现,虽然发放物资只有一天,但我们要准备好几个月的时间。首先要选一个能容下几千人的场地,我们会选择一所愿意配合的学校;然后和居委会沟通,分批进行,确定每一批人是上午或下午几点到几点领物资的,这样现场就不会乱,领物资的时候每个人还要对着名单按手印,确保没有领错。慈济每年在大陆各个地方都发放几十万人的物资,没有完善的志工制度根本做不了。比如在北方,冬天很冷,来排队等着领物资的人也很辛苦,很多老人或小孩会冷得受不了,我们的志工就会准备好热茶和热乎乎的素包子端给他们。我经常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让你去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懂得很细心地去对待。要学会换位思考,看到别人需要什么,就像受灾的时候,灾民可能最需要的是毛毯,你却一味地送大米。如果把这些做慈善时用到的思维带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上,我觉得都是很有益的。所以这也是我们慈济志工的宗旨,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现代青年:那慈济在海南现在发展得怎么样?
陈文:在海南也有很多志愿者想加入我们。很多人了解之后就会发现我们的志工管理制度做得很完善,做慈善也非常细致,不盲目。其实我们慈济基金会也不是很有钱,但我们的宗旨是尊重每一位捐款者。我们的志工都是自费去做慈善活动的,而且我们付出行动把捐款者的钱或者物资送到需要的人的手上,做到物尽其用。
我们现在重点做环保,比如说回收饮料瓶,随意丢弃饮料瓶对环境污染极大,我们就教大家把它们收集起来送到回收站去。在台湾已经有六千多个回收点,我们慈济志工就把收集来的饮料瓶利用现代科技抽纱织造做成毛毯、衣服等等,4个水瓶可以做一件T恤,9个塑料瓶就可做成一条毛巾,慈济赈灾用的毛毯也由这些回收材料制成。很多来参访的环保人士都很敬佩台湾人的这种精神。饮料瓶你丢掉了就是垃圾,你回收起来再利用就变成了资源,台湾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二十多年了。在海南也有一群七八十岁的老妈妈们,我带她们去台湾参观学习了之后也加入到回收饮料瓶的行列来,她们不是没有钱才去收饮料瓶哦,都是有房有楼有铺面的人。刚开始她们的家人都不理解,觉得她们去捡饮料瓶很丢脸,但在老人家眼里,她们懂得了这不是垃圾,这是资源。虽然可能一大车饮料瓶也就卖个两三百块钱,但是积少成多啊,比如攒到了一万块,我们就把钱汇到慈济基金会在大陆的总部苏州去,用作海南的助学资金。到时候比如说海南需要五万块助学资金,总部就会再加四万来支援我们。其实我们基金会不是很有钱,但我们尊重每一位捐款者,我们回收饮料瓶也不是为了卖钱,是希望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要懂得节约。
现代青年:下一步还有哪些慈善计划吗?
陈文:慈善根本做不完的,因为今年我很多时间都不在海南,所以活动有所减少,但我们会有一个“岁末祝福晚会”,有志工们自己排练的各种节目,晚会上还会放映纪录片,记录慈济在全球做的一些慈善活动。
现代青年:能和我们说说您和您先生的故事吗?
陈文:一开始我先生是来海南经商的,我当时也是在公司里上班,刚好就有一个亲戚做介绍,然后姻缘就这么开始了。交往了大概半年,1992年我们就结婚了。我嫁人比较早,那时候才20岁。结婚之后的前两年都在海南比较多,因为我先生的事业重心在这边,一般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去台湾。
现代青年:两地毕竟有地域差异,刚开始到台湾的时候生活上有遇到哪些不便吗?
陈文:可能每个人的适应能力不一样吧,我是觉得还好,感觉台湾人很亲切。我一个外地人去了台湾,台湾人会很热情地对待你,也不会排外。他们都很淳朴很善良。觉得不便的地方就是台湾是写繁体字吧,我们都习惯了写简体字,虽然能看懂繁体,可是要写出来就有点难了。有时候会很麻烦,比如说我要写一个地址,或者填资料,写繁体字就很繁琐。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台湾人说话的地方口音和一些常用词一开始会不明白,交流有时候会有代沟。但台湾人说话大多很优雅,体现了很高的人文素质。
现代青年:除了人文上的差异,您觉得两地还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陈文:如果是说环境的话,不管是硬体软体当然是台湾做得比较好、比较完善一些,大陆才起步不久,没办法比较。海南这些年虽然发展得不错,但在环境上做得也不扎实。
现代青年:对您生活过的琼台两地分别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陈文:我觉得都是一样的,不会特意去区分一个是娘家一个是夫家,这两个地方都很好。海南有海南的环境,台湾有台湾的特色,没有特别的区分。
现代青年:在您看来,海南这些年有何改变?
陈文:改变最大的是在建筑物上,但在环保方面真的要多多努力。在台湾是“垃圾不落地”,当然这点海南不能跟台湾比。我们慈济就在多多宣导环保这块,希望能够从学生抓起,台湾的环保能做到那么完善和那么普遍的规模,我希望海南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多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