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问题研究
2015-05-30敖梦娅
作者简介:敖梦娅(1990—),女,满族,重庆市南岸区人,硕士研究生,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组织。
摘要: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分支进行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问题的现状出发,基于产业经济学中SCP分析框架,分别论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的影响,然后对这种互动协调发展方式进行实证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指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SCP分析
一、基于SCP分析框架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制度的理论分析
1.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作为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竞争程度和价格形成的因素,影响着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组织关系。一般认为在带有垄断因素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厂商供给曲线的,属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要在有限的市场容量里包罗各种企业经济规模,只有不断促进各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企业内部功能趋于完善、合理,提高生产的集中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往往发生在两个产业的边界和交叉处,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产业内部竞争的激烈,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
2.市场行为分析
在产业融合的连续变革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边缘性竞争的战略博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协调发展,扩大了原先的市场边界。对此,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需要迅速地做出反应,实施一些战略性的措施。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交点会发生一定的转变比如技术、竞争基础等,这些核心因素的改变不仅会导致企业产品所面临的生产和消费的环境发生变化,而且也会导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经营模式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必然会调整其市场行为。在产业融合中,为达到双赢的目的,企业双方会在各自关键的优势环节上展开合作,由此,可以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产业融合的原动力。
3.市场绩效分析
产业融合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品的吞吐量和各企业成本的降低,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导致的产品创新,扩大了产品的供给,并通过供给引导和创造需求,从而提高市场绩效。产业融合带来的产品标准化和模块化,使得产品生产变得更加集中,从而有效地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市场绩效的提高。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制度的实证分析
1.实证分析需要论证的方面
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不仅要依靠制造业自身的进步,同时还有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论证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影响,以及在生产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的影响程度如何。
2.脉冲响应分析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我们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
ZZYt=α0+α1ZZYt-1+α2ZZYt-2+…+αkZZYt-k+β1SCt-1+β2SCt-2+…+βkSCt-k+εt
SCt=0+1ZZYt-1+2ZZYt-2+…+kZZYt-k+γ1SCt-1+γ2SCt-2+…+γkSCt-k+μt
式中,ZZY表示制造业增加值,SC表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我们选取1990年-201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ZZY),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SC),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JCY)以及金融业增加值(JR)作为变量,它们各自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VAR模型选择的最优滞后期为1。选择滞后期完成后而得到的VAR模型所示结果为:
SCt=0.944SCt-1-0.095ZZYt-1
(10.0083)(-0.96814)
R2=0.998F=10633.08AIC=18.25SC=18.35
ZZYt=0.192SCt-1+0.664ZZYt-1
(1.16896)(3.86472)
R2=0.994F=2973.813AIC=19.36SC=19.46
图1脉冲响应的显示结果
Figure1 Display the results of impulse response
变量SC对ZZY的冲击影响开始值为零,作用力随后持续缓慢上升,说明ZZY对SC的响应具有持久性并且作用力持续增加。脉冲响应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不仅要依靠制造业自身的进步,同时还有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图2和图3的脉冲响应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JCY)以及金融业(JR)都对制造业产生一个正向的影响作用,
三、研究结论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发展方向
从整体上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波及效应和需求引力作用均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波及效应和需求引力作用。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在不断增强,特别是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更大,进一步说明这些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引进新型技术和管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先进技术来推动企业生产再造,将从生产性服务分离出来的服务项目转化为专业独立的服务机构,从“自己提供”生产性服务实现“外部购买”。[8]现阶段,应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科技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以更好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9]
2.对产业融合的思考
产业融合是突破传统理念上的市场运营体系,是一种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目前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管制体制变革,这种产业融合创新是以联系企业之间的相交点为起始点,从而改变企业之间的管理模式,达到降低产品成本、获得功能齐全的新兴融合产品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扩张性产业创新。所以我们要运用创新来推动产业融合,使产业融合能更加合理化地促进经济发展。[10](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注解:
①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整理。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M].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58.
[2]徐殿龙.产业融合: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N].经济参考报,2007-5-18(008).
[3]周振华.产业融合中的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方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1-18.
[4]肖纳.L.布朗.凯瑟琳.M.艾森哈特.边缘竞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张少飞.产业融合对产业组织的影响研究——从SCP角度[J].产业经济,2012,(8):223-224.
[6]邓丽姝.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120-123.
[7]席艳乐,李芊蕾.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GMM方法[J].宏观经济研究,2013,(1):91-99.
[8]黄永春,郑江淮等.中国“去工业化”和美國“再工业化”冲突之谜解析——来自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外部性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3,(3):7-19.
[9]汪德华,江静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基于北京市与长三角地区的比较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2):15-22.
[10]吴海瑾.产业融合、产业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科技与经济,2009,2(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