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模式的新思考

2015-05-30王陆一钟林鹏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互聯网校园文化互联网+

王陆一 钟林鹏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既是对大学文化形成的有力支撑,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逐渐出现了一些弊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提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这种思维上的创新同样可以适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

关键词:互聯网+ 高校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在高校内的重要体现形式。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新时代下高校全员育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的高校教育工作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带来的巨大的挑战。相对于传统较为封闭的大学环境而言,互联网时代下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更需要符合当今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特点,从注重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接轨,紧跟国家形势和社会潮流,以学生关注热点为结合点针对性的展开。李克强总理“互联网+”的提出,既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但“互联网+”更是一种思维,通过互联网开放、平等、互动等特性与传统模式的融合,搭建新的平台,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有更精准的把握,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目前面临的问题

1.校园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的巨大冲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引导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校育人和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更加的多元化,自媒体时代的开启更是为信息的传播和文化形式的形成带来了更多不确定因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击,网络上针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多视角剖析,都对校园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不良社会文化通过网络传播给大学生,而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自己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同时网络内容的多样性极大的吸引着大学生,严重者导致部分大学生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去寻求自己的精神诉求,这些都对高校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2.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建设相对缺乏

校园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各个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上都投入了较大的投入,如校园美化、文化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完善等,但是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仍有待提高。制度文化方面缺乏完善的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在提倡大学生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同时,并没有相应的明确的制度管理措施。精神文化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学校传统的内容上,注重活动本身,而忽略随时在变化的大学生参与群体,在形式上也缺乏创新,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活动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更谈不上对大学生精神层次的提升作用。

3.网络文化建设不够深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高校部门、学生组织等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而各项学生活动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因此,想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平台的建设和载体的呈现都显得特别重要。校园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即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因此,关注学生之所关注,及时调整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形式和与建立与学生间最有效的连接,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工作。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下,每天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获得巨大的海量信息,更多的注意力也集中在网络中,对于传统的活动形式和较为单一的校园内活动相比过去关注度较低。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很好的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充分的与网络和新媒体相结合,导致投入了很多但学生的关注度却并不高,高校工作与网络化的结合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性不够明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的一个环节,更多的内容还是跟专业、学科等相结合。目前各高校之间的学科建设和学科结构差异越来越小,而高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也比较接近,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到校间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特色也不够明显。而每个高校的历史背景、培养目标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如何将这些差异特色充分的体现出来,并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广大师生的点滴中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当前网络发生迅速,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对其他同类高校的关注度也十分高,很容易进行比较。因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的培养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几点思考

1.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思路转变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仍存在比较片面的理解,主体仍放在环境建设和学生组织、学生活动等,但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包含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互联网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宽广的平台,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各类信息的交互和碰撞,并在完善制度管理,制定有效的符合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从全员育人、深度育人的角度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将一个个的活动根据特色穿成一条线,再根据校园文化的不同侧重核心将一条条线拉成教育面,最后将知识教育、素质教育、价值教育等多面联合形成最终的多维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

2.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模式的转型

“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同理,如果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互联网相结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模式进行转型,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向互联网转移,从工作结构、工作形式、工作内容等方面逐一调整,重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格局,打造新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将互联网时代性、开放性、凝聚性、创新性的特点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融合,并从制度上完善和保障网络时代下的校园文化安全,通过学校对海量的社会文化信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筛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3.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大数据分析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更注重的是文化建设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中的大多数又是传统保留下来的活动,工作的视角主要集中在组织者而不是参与者,这样造就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最终学生参与度低或在学生中反响甚微的情况,近些年来这种情况愈发普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思想开启了一扇窗,随时随地海量信息的冲击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近年来,中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基础建设、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平台单一、业务本位、系统分散、数据割裂等问题使得智慧校园的目标还远未达成。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该从上到下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特色,紧跟大数据时代的脚步,全面系统的对校园文化建设涉及的各类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组织者和参与者以及任何相关面进行数据量化,相对客观的掌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4.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精神引导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精神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也是较高层次的环节,这也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互联网像是一面双刃剑,在带给人民更快捷更便利信息的同时,也有大量的负面和偏激信息冲击着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在新媒体和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惊人,信息内容更加丰富,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等等,这些都对广大师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使之成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实现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现的是一所大学整体的精神风貌,在育人层面也承担着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职责。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促进国家更好更强发展的重任。互联网时代下,只有充分与社会发展潮流相结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和挑战,打破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国伟.“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種新经济形态.2015.

[2]任友群.智慧校园:高效管理信息化的转折与挑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0):20-21.

[3]贺志宏.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3,(3).

猜你喜欢

互聯网校园文化互联网+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互联网财险投保者
最后的美丽世界
图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互联网+”指数(2016)城市排行榜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