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两种价值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
2015-05-30方明敏
作者简介:方明敏(1989.05-),男,汉族,安徽省安庆市,研究生,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微观经济学。
摘要: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人,其经典著作《国富論》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是一部将经济学、政治理论、哲学及历史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分为5章,分别论述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原因,资财的性质、积累和用途,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政治经济学体系和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选取《国富论》第一篇的第5、6、7章及第二篇的第1、2、3章内容对亚当·斯密的两种价值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进行论述分析。
关键词: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价格;资本积累理论
一、劳动价值理论
1.价值
在亚当·斯密之前,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及威廉·配第分别认为只有对外贸易、生产农业的劳动以及生产金银的劳动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个国家的收入,才是财富的来源。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篇,第5章的第一段话中斯密明确指出所谓财富便是“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即财富便是商品,而商品来源于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在下文中又说到“每件物品的真实价格,即它对于想要得到它的人的实际价值,就是为获得他所付出的辛苦和麻烦。……”由此我们可知,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乃是由生产商品时所付出的辛苦和麻烦——劳动决定的。接着斯密写到“商品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重商主义认为商业劳动创造价值,重农主义认为农业劳动创造价值,威廉·配第认为只有生产金银的劳动才创造价值。斯密比前辈们前进了一步,货币也好,货物也好,那都是由劳动创造的产品,都有价值。并且,斯密首次明确地区分了使用价值跟交换价值。他把交换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生产商品时所需要耗费的劳动量,这一点为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
虽然斯密已经认识到劳动产生价值,并且发现价值的两重性,但由于时代的限制,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存在很多错误。首先,斯密弄混了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与交换到的劳动,因为二者在量上是不相等的,购买到的不能成为价值的尺度。其次,斯密虽然发现了商品几只的两重性,但他仅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看作价值的双重意义,而非商品的构成因素。并且他只看到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区别,并没有发现二者的内在联系,使用价值其实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便留下了他的理念无法解释的“水对人们很有用,必不可少,但水却很便宜;钻石对人们的用途很有限,但却很昂贵。”这句著名悖论。
2.价格的组成
《国富论》第一篇,第6章5~8段,斯密阐述了商品的价格是由工资、利润及地租三者组成。“无论在什么社会,商品的价格归根到底都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或其中之一。在进步社会,这三者都或多或少成为绝大部分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在原料方面增加的价值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工人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来报酬他垫付原材料和工资的那全部资本。”“任何国家的土地一旦变成私有财产,……他必须把所采集或生产之物的一部分交给地主。这一部分东西或其价格构成了地租。”这里斯密清楚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仍然决定商品的价值。这个价值不仅包括工资,还要包括利润与地租。斯密还说到“必须注意,价格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实际价值是由各自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来衡量的。劳动不仅衡量商品价格中工人劳动哪部分的价值即工资,而且衡量商品价格中的地租和利润那两个部分的价值。”这句话中,斯密仍然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劳动仍然是衡量交换价值和价值的那个唯一尺度。
斯密当时并不知道,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价格已然变成了生产价格,但他把生产价格当成了价格。马克思将斯密把一切商品价格均分解为工资、利润与价格的理论称为“斯密教条”。因为斯密在论述的过程中,遗漏掉生产商品时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斯密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但是“年产品价值”等于“年价值产品”吗?显然不同。“年价值产品”确实为一国国民一年内的劳动生产的商品的总额,但是“年产品价值”为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商品的价值总额,它一部分是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即“年价值产品”,但另一部分是在生产这些商品时所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生产资料在进入生产之前就已经存在,这部分消费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理因作为商品价值的构成要素,却被斯密遗漏在商品价值之外。
整体来看,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有其科学的成分,对于后世的李嘉图以及马克思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但限于时代,其劳动价值理论混乱并充满矛盾,也使得自己的理论体系陷入困境。
二、资本积累理论
阐述完财富来源于劳动之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章阐述了资本是如何积累的,即财富如何增加。他在第二章开篇写到:“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定先于劳动分工。积蓄的资财越来越多,分工就会变的越来越细密;……要支持同数量工人获得不断的工作,就必须先储备起同数量的食物和比原始状态中所需的数量更多的生产资料与工具”“要增加同数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唯有增加那便利劳动、缩减劳动的机械与工具,或者把它们改良……但无论如何,都增加资本的必要。要改良机器,少不了增加资本。”斯密这几段话认为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手段是分工,分工简化了劳动也有利于机械与工具的发明改良,而机械与工具的发明改良事先都需要有资本的积累。因此分工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家积累资本。然后资本的增加,必然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而劳动里需求不足便导致了工资水平的提高。高的工资“使劳动者能够改善他们儿童的给养,从而使他们能够养较多的儿童”并且“由于劳动报酬优厚,多子女不但不成为家室之累,反而成为家庭富盛的源泉”,于是人口与劳动力便增加了。接着工资提高、人口劳动力增加“使劳动者得到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真实数量增加”,这便扩张了市场容量。市场容量进一步促进人口劳动力增长,市场容量扩大与人口劳动力增长进一步导致分工发达。在斯密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资本积累增加财富的过程如图1。
斯密资本积累理论的观点逻辑严密,并且符合历史的发展状况。而且可贵的是斯密在资本增长理论中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但是斯密的理论仍然存在着缺陷:首先,斯密过于天真地认为就业增长的速度是与资本增加是速度一致的,当然在斯密当时那个时代确实是这样的。可是,到了19、20世纪,技术进步不断加速,节约劳动力的倾向不断提高,但是资本积累率有所下降,于是资本积累对就业 增加和工资提高的刺激作用就大为减弱了。并且斯密说机械的采用可以节约劳动,增加生产力,但是节约劳动便会导致资本积累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弱,这一点在斯密的理论逻辑中他并没有给出解释。其次,斯密在资本积累理论中过分强调生产性劳动的作用而忽略了市场的制约。生产性劳动行业规模再大,如果没有市场中商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生产性行业的支撑,财富也是不能增长起来的。我们知道企业的规模报酬会经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及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同样,一味地扩大生产性劳动行业,势必会对一国财富的增加产生负效应。斯密恰好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开始阶段,他向我们展现的便是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受时代所限,斯密资本价值理论存在缺陷自然也不足为奇。(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荣昌。亚当·斯密的资本积累理论评价[J]。上海经济研究,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