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战真相

2015-05-30柔然

出版广角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东北

【摘要】由童青林撰写的《东北!东北!》一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从独特的角度解读东北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可以说,1931年以后的东北一直牵扯着中国人敏感的神经。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均系于此。读懂东北,就读懂了近代中国从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

【关键词】 《东北!东北!》;东北抗战;历史真相

【作者单位】柔然,中共中央党校。

1931至1945年,中国东北14年的历史深刻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命运。由童青林撰写的《东北!东北!》一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从独特的角度解读东北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一、探究九一八真相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马君武先生写的这首著名的《哀沈阳》,一度把少帅张学良推上了国内舆论的风口浪尖。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短短几个月内东北大片国土沦丧,东北军精锐不战而撤回关内。究竟是谁向东北军下达了不抵抗命令,从而轻易断送了东北?当时,中国最高的军事领袖是蒋介石,东北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则是张学良。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在开往九江的军舰上睡觉,张学良则在北平看戏。长期以来,人们把不抵抗的罪责归咎于蒋介石,视其为民族罪人,口诛笔伐,这一切似乎已成历史定论。

然而,张学良在晚年的回忆中坦承是自己下达了不抵抗命令,对断送东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作者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对东北地方当局和中央的关系、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不抵抗政策产生的思想根源和东北地方当局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府对事态的误判做了详尽的分析。

二、超越生命的极限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风起云涌,涌现大批抗日义勇军。由于缺乏统一指挥,这些抗日武装后来大部分烟消云散,能够坚持下来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延安询问曾任东北抗联师长的陈龙,东北地区的游击战争为何会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陈龙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二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殖民统治是全方位的。由于东北地区冬季十分漫长,人烟稀少,恶劣的气候条件严重限制了抗联的活动和游击战争的开展。在对敌斗争中,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抗联领导人为了对付日伪军的“讨伐”和“围剿”,在深山密林中建立了很多密营,为抗联的补给提供保障。可惜由于叛徒的出卖,这些密营大部分被叛徒带领日伪破坏了,致使抗联战士的衣食住行和弹药补给出现严重困难。抗日联军兵力最多时不过三四万人,而他们面对的敌人是日本侵略军中最精锐的关东军,关东军兵力最多时达到90万人,敌我兵力之悬殊和抗联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正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同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涌现出像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冷云这样的抗日英雄。抗联面临环境的恶劣程度甚至远远超过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许多人是真正的抛头颅,洒热血。如抗日英雄杨靖宇、赵尚志牺牲后被敌人割去头颅示众。可以说,东北抗联超越了生命的极限,在冰天雪地中与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周旋14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最惨烈、最悲壮的一页。

三、出卖民族利益的叛徒

日本侵占东北地区后,对东北实施了全方位的殖民统治,试图把东北变为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北上进攻苏联的基地。因此,日本大肆经营东北,对东北地区进行武装移民,建立了许多所谓的满蒙开拓团;建立各级伪政权,对农村撤屯并村,以限制抗日武装的活动;采取各种手段引诱抗日武装中的不坚定分子叛变投敌。

在日伪的残酷进攻下,部分抗联武装不得不退到苏联境内,不少高级将领变节投敌。如抗联第一路军的参谋长和师长相继叛变投敌,并带领日军摧毁了杨靖宇设在深山中的100多座密营,卖身日伪“围剿”抗联,直接导致抗联总司令杨靖宇遇难。抗日英雄赵尚志也因被汉奸特务出卖而牺牲。

抗联第八军军长谢文东的叛变更是给抗日武装造成了极大损害。为诱降谢文东,日本人极力善待和讨好谢文东的母亲与家人,在谢母去世后予以厚葬,并在谢文东投敌后带他到日本东京拜见天皇和日本政要,甚至让被谢文东击毙的日军将领家属在谢文东面前惺惺作态,摆出一副既往不咎的姿态。日本人的这一招,最终击破了谢文东的心理防线,从此他死心塌地投靠日伪,与人民为敌。这对瓦解东北军民的抗日意志起了很坏的作用。

在乌斯浑河边,冷云等八位女战士巾帼不让须眉,为掩护师长率主力部队突围,与日军血战到底,最后全部投进乌斯浑河殉国。然而,被她们掩护突围的师长被日军吓破了胆,在八位女战士投江后不久变节投敌。这些无耻的民族败类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四、苏联出兵真相

苏联为什么要出兵中国东北?这一百多万军队又是如何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往远东地区?苏军撤退前将多少武器交给了中共军队?本书披露了其中的内幕。

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在雅尔塔召开,出席会议的有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会议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问题。2月8日,斯大林同罗斯福秘密讨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问题。斯大林提出苏联出兵的条件,他说:“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我们将难以向苏联人民解释,为什么要参加对日作战。”2月10日,莫洛托夫将斯大林关于苏联出兵的条件协定草案递交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当天,斯大林同罗斯福再次会晤,对草案做了修改,形成正式文本。

西伯利亚铁路本来是沙皇出于侵略中国的需要修建的。几十年后,这条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成为苏联向远东地区运兵的大动脉。七十多万苏联红军的调动,全靠这一条西伯利亚单轨铁路。苏联把如此多的兵力、武器及其他作战物资从9000至12000公里的欧洲战场迅速调到远东,而且没有让日军觉察,这确实是一个让世人惊叹的奇迹。据统计,1945年5月至8月,苏联向远东滨海地区和后贝加尔运去了136000节车皮的部队和作战物资;4月至9月,共发出火车1692列。一切准备就绪后,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红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曾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在苏军的打击下,顷刻间灰飞烟灭。本书真实再现了苏联红军同日本关东军的交战场景,以及苏联红军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眼的悲壮场面。

苏军撤退前,将70万关东军的武器装备交给了中共军队。据原八路军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回忆,沈阳苏军曾将日本关东军最大的武器仓库——苏家屯仓库交给他们看管。他们打开仓库后,发现里面的武器可以装备几十万人,他们“先后拉了三天三夜,拉出步枪两万多支、轻重机枪一千挺,还有一百五十门各种口径的迫击炮、野炮和山炮”。

五、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

在日本投降前后,东北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中共从关内抽调大批八路军、新四军出关,利用苏联出兵东北的有利条件,与国民党争夺东北。其实,从一开始国民党在东北就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中共借助苏联红军占据东北的优势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从苏联红军手中获取了大批武器装备,建立各级政权,并利用日本留在东北的技术人员开始筹建自己的空军、炮兵和装甲部队。国民党在日本投降前在东北没有一兵一卒,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尽管国民党依靠其主力部队利用中共军队尚未熟悉运动战的劣势一度夺取东北大部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但国民党自身的腐败、缺乏群众基础、基层政权缺失这些先天不足已经注定了其在东北的败局。

事实上,中共进入东北后,苏联的态度是游移不定的。苏军开始时甚至要求八路军缴械,拒绝中共军队出关,高级将领卢冬生也遭抢劫的苏军枪杀。直到苏联意识到国共冲突已不可避免时,才开始武装中共军队,将日本关东军几十万人的武器装备交给八路军。这样一来,中共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从一开始就在兵力、装备、物资、供给上占尽优势,远非昔日的“小米加步枪”可比。加之雄踞东北,背靠苏联,林彪麾下的几十万大军占尽先机,具备了同国民党主力部队一较高低的实力。解放战争的胜利始于东北,国民党的溃败也是始于东北。两党在东北的博弈事实上已经注定了国民党在大陆的败局。

可以说,1931年以后的东北一直牵扯着中国人敏感的神经。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均系于此。读懂东北,就读懂了近代中国从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

猜你喜欢

东北
东北铁锅炖
东北冬景
IT’S SNOW TIME!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东北行情趋弱 国储投放加大
美味的东北锅烙
大东北的春节
中国直销的东北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