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2015-05-30吴剑清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价值观

吴剑清

摘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这一主题,在分析我国青少年群体中价值的迷失、道德的滑坡、心态的危机等现实问题以及形成背景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即:一是完善德育课程,引领价值观内容内涵;二是创新德育途径,增进价值观群体认同;三是整合德育资源,扩大价值观宣传队伍;四是拓展德育平台,体现價值观全面渗透。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 价值观 实践路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身处多元文化交相融合的社会大环境中,逐渐呈现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等失去了主流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因此,紧紧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探索行之有效的多维度、全覆盖的践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新时期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状况整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默默继承和丰富发扬。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青少年群体中客观存在价值观偏离问题,一是价值的迷失,目前我国德育教育所倡导的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在青少年群体中被边缘化,学生群体个人主义、私欲膨胀的不为少数,梦想成功,又缺乏踏踏实实的作为与进取,健康的价值取向没有成为绝对主流文化。二是道德的滑坡,受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的影响,社会公德意识和民族精神面临危机,部分青少年不求上进、意志消沉、道德滑坡、贪图安逸、甚至巧取豪夺、损人害己。三是心态的危机。部分青少年责任与奉献意识淡薄,集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人格的不协调、不和谐、不完善,粗俗、低俗、躁动现象突显,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不注重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完全分离,素质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我国青少年核心价值观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内在群体特征所致

青少年时期正是对新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与探索欲望的阶段,但由于心理、心智的发育尚未健全,自控能力较差,有些受低俗文化影响,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扭曲变形。

2.外在环境客观影响

(1)价值观培育的家庭缺失。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们对事物的认识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许多的年轻家长,过多地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并以此作为评判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更缺乏对幼小的心灵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

(2)价值观教育的学校缺位。学校作为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理应将育人作为首要任务,因为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特殊时期。但是,现实中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初高中学校,往往以升学率为第一追求目标,忽视了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缺乏了核心价值观倡导行之有效的德育策略。

(3)价值观氛围的社会偏差。受我国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现状的影响,社会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个人名利至上等现象大有存在,高调炫富、浪费挥霍、道德失衡时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

三、以核心价值观为魂的德育实践路径

1.完善德育课程,引领价值观内容内涵

德育教育,只有与各科教学真正融合,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今天的德育课程区别于中小学其它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活动性”,内容不是过去零星的德育活动的组合,也不是可与社会实践的简单补充,而是应该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来完整构建课程,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性及科学性,让青少年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培养民族精神,感受人类文明的进步。

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题,德育课程内容架构可以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五个层面进行丰富和归类,并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横向拓展、纵向连贯、融为贯通、不断递进,真正使以价值观培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新德育途径,增进价值观群体认同

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是以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为主要途径的,但是今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德育教育,必须创新践行的途径,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内容,激发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内化为青少年群体文化,具体操作中要体现目标明确、起点线低、互相渗透,重点实践。

一是注重结合其它学科中的互动融合。学校归根到底是国家培养一代新人的阵地,立德树人理应成为首要任务,必须树立全体教师“大德育观”,明确学科中的德育重要性,建构全校育人、全员育人、全课育人的德育体系,使德育工作渗透学校各个学科、覆盖学校所有活动。二是注重学生各类实践中的自然感悟。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只有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课堂,因此要开设重实践和体验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从而自然习得,树立明辨是非的价值观。三是注重校园文化氛围中的耳濡目染。现代教育的一大进步是人们充分了解了环境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隐性功能,因此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德育工作的一大阵地。要将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图画、诗歌等内容通过环境的布置创设成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词,润物细无声地发挥德育教育效应。

3.整合德育资源,扩大价值观宣传队伍

学校德育工作要充分认识青少年价值观渗透广覆盖大的特点,彻底改变仅仅依靠学校德育主任、班主任、大队辅导员专业队伍的模式,利用一切可整合的资源,调动社会、家庭、社区力量,建构更为完整的德育教育梯队,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德育工作队伍。

整合德育工作者的资源,重点要打造四支队伍:一是高素质的校内德育队伍,强化全员培训,在学校中形成“事事育人、人人育人”的良好氛围势;二是德育爱心企业队伍,扩大共建单位,拓展共建场所,通过冠名德育活动等多种形式,优化价值观孕育的方法;三是家长德育志愿者队伍,努力形成家校合力,使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学生校内外生活的各个领域;四是专家型校外德育队伍,聘请各类社会人士组建,有效补充在传统文化、领军人才等方面的缺憾,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

4.拓展德育平台,体现价值观全面渗透

开放的社会呼吁开放的教育,德育工作既适应时代要求,又遵循教育规律,更要创新德育的活动载体,构建以教育单位为核心,以社区等为拓展半径的开放的德育教育体系,形成了立体式的校外德育网点,使德育资源形成内外呼应、上下联动、家校互动的局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全覆盖。

一是拓展面。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走向社会,在公园、博物馆、社区、广场、车站、小区乃至乡镇广场设立德育教育基地,使青少年的价值观在活动中趋向逐渐完善;二是连成线。如以我们的节日为主脉,使传统民俗节庆与传递现代文明的艺术节科技节等上下贯通,发挥整体功能;三是组成团。引领青少年学生组建各类社团,使其内容海纳百川、活动阵地广泛、指导引领及时到位,处处浸润健康的价值文化。

上述四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以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为灵魂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全面体现系统性、实践性、覆盖性和开放性,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能够包容个性、多向沟通、多方引导、激发内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具有优秀民族品质的一代新人。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汤姆鞋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