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态伦理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5-05-30陈华文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经济模式是我国的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老子生态伦理观的内涵,针对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提出了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消费观,在大众层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并对闽东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作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老子 道 生态伦理观 生态文明 启示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直至今日还有着深刻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指出:“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不斷加快,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人要尊重“道”这个万物的源泉,是对一切事物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典型概括。因此,在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时期,探析老子生态伦理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与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子的生态伦理观
老子的生态伦理观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规律与关系的重要观点阐释,老子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到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平衡点。老子的生态伦理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生万物”的生态平等观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道”为“天地母”、“天地根”,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以下只注章节),所有的事物均产生于“道”,不但“道生之”,而且“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第51章),万事万物并非孤立存在的,是通过“道”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他们的关系都是平等、普遍联系的,这就是“天人同源”、“物我为一”。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依“道”而存,由此可见,“物无贵贱”,天地万物地位平等,都是宇宙中尊贵的一份子,他们的运行法则必须得到尊重,人类没有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特权。但老子没有贬低人,他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第25章),他认为人也是了不起的,人的了不起恰恰是来自于自然的禀赋,人只有尊“道”而行,顺“道”而为,才能成其“大”。
(二)“道法自然”的生态和谐观
《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并且“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51章)强调人类活动要与道相统一,与天地万物相协调,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自然的影响,更好的融入于自然。“道法自然”在人类社会的活动中就是“无为而治”。其中的“无为”不是“不为”,更不是“妄为”,而是要顺其自然,符合自然规律的“为”。他所反对的是那种违反道的本性,随意强加妄为的那种作为。他警告说“不知常,妄做凶。”(第16章)所以宇宙万物都要效法道的本性自然而然地生存和发展,包括人类也不例外,不可肆意妄为,天之道即人之法。违反天道不仅损害生命个体,而且还能把整个生命系统包括人类引向毁灭。因此,自然是道的本性,天地法之,天地自然;万物法之,万物自然;人类法之,社会自然。
(三)“知足知止”的生态发展观
老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瞎折腾,为什么瞎折腾,就是因为不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46章)所有的祸患、罪过都是因为不知足惹出来的。老子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44章)强调人要知道满足,凡事要适可而止,不过度,不过分,否则,将遭受到损失与危险。“知止不殆”更是对当前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索取的警告,告诫人们对自然要取之有度,自然资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否则便是“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44章)老子指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第67章)强调人们在生活中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保持简约质朴之心,不被名利所羁绊,才能够得到更多,更具有可持续性。如果一味的随心所欲必将导致“物极必反”。从老子的生态发展观可以看出,人类的“知足”、“知止”,才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老子生态伦理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老子虽然没有对生态文明建设给出具体方案,但他独特的生态伦理智慧对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无穷的灵感和极其丰富的想象空间。
(一)善待自然,树立平等的自然观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自认为人的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和支配自然的能力,强大到了在某种程度上大于一切的地步,人的欲望也越来越大,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也达到了无所顾忌的程度,从而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破坏。从老子“道生万物”的平等生态观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并非单纯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更不是永无止境的“索取”和“被索取”的关系,而是要强调两者的统一性,改变人类“主宰者”的地位,做到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人与万物都是这个系统的组成要素,处于平等的地位,人不能离开这个系统而独立存在,必须依靠这个系统才能生存和发展。善待自然要求我们应该通过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秩序、保护生态环境、消除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保持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双赢。
(二)道法自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出党中央对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路。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发展方式过于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以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而没有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虽然使人们获得了丰厚的社会物质生活,但却留下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耗竭,再也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老子认为道法自然才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本法则,也是人类发展遵循的根本法则。一方面,要停止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绿水青山碧海蓝天;另一方面,对于已严重破坏的地区,要实施好生态恢复工程。要根据自然规律要求,将保护、治理与恢复相结合,逐渐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而达到“万物并作”的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因此,就要转变过去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大力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控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三)少私寡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人们的消费方式在经济活动链条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市场导向产业,消费导向市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最终决定了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消费是生产的终端,是经济发展活动的最终目标。只有实现绿色消费,才能够更有力的促进绿色生产。“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老子强调过度的物质追求,必然导致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既悖天道,也违人道。长期以来,由于我國不注重绿色消费,使得大量的资源无故的浪费,加剧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也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应积极推行老子提倡的“少私寡欲”的消费观,改变原来那种骄奢淫逸、物欲横流生活方式,使节俭成为社会主流风尚,促进人们养成正确的生活观,实现绿色和低碳消费;使人们养成环保、节约的良好习惯,全面推广文明健康、俭朴环保的生活方式,实现生活方式的真正绿色。
三、转变发展观念,建设美丽闽东的思考
闽东地处福建省东北翼,位居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三大经济发达区中心位置,由于闽东开发的强度比上述地区小,许多地方仍保持自然的状态,被称为中国“东南沿海经济断裂带”。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发展经济要赶上这些发达地区是不现实的,也是勉为其难的,尤其现在还有一个名词叫“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这不是重走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发达地区现在的水、空气、土壤的污染问题都是这些产业所造成的,已经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阻碍,并对当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现在这些产业在发达地区已经被扫地出门了。中央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一再强调了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重要性。如果违反中央相关政策,这可是“知常”而“妄作”,凶险异常。
我们要明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发展了,环境破坏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单纯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因此,“要发展、更要美丽,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从这个角度考虑是不是可以换一个发展思路,闽东的发展潜力在哪里?就是“绿水青山,碧海蓝天”,闽东的绿水青山不正是习总书记所说的“金山银山”?纵观中国的整个沿海,像闽东这么大的一方净土还有吗?这是上苍对闽东的恩赐,也是闽东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把这个做为主打品牌,打造一个闽东特有的集旅游、休闲、会议、养生、度假,甚至养老为一体的绿色家园。闽东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到福鼎游览太姥山、露营嵛山岛;到屏南看鸳鸯、戏白水;到古田品味百菇宴、放舟翠屏湖;到周宁欣赏九龙飞瀑、享受人鱼同乐;到福安领略石臼奇观,体验畲家风情;到蕉城聆听支提佛音,徜徉霍童古街。到沿海,上鱼排感受耕海牧鱼、品尝生猛海鲜;下滩涂摸虾捉蟹、拾螺捡贝;到海滩游泳冲浪、钓鱼晒太阳等等,这是何等优美的山海风光,何等惬意的生活环境。在这个基础之上,把闽东打造成宜居宜商的生态城市;也可以把闽东打造成会议展览中心;还可以把闽东打造成度假、养生、养老的“世外桃园”。闽东有许多不同的地理小环境,有丰富的山海生态物产,有独特的地域风情,完全可以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季节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软硬环境建设,大力保护和宣传宁德的“青山绿水和碧海蓝天”。有了这样优美的生态环境,再加上现在便捷的交通、通讯、金融,自然有利于吸引一些研发机构、决策机构、实验室、思想库、智库等入驻闽东,他们带来的可是先进思想、前沿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引进的可是真正的高端人才,用闽东清新的空气净化他们的心灵,用闽东美丽的山海风光激发他们的灵感,让他们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凭借这些高端的智慧,实现超传统的跨越发展,把“东南沿海经济断裂带”打造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后花园”。到那个时候,闽东的经济何愁不发展,闽东的环境何愁不保护,闽东的人民生活水平又何愁不提高。这才是功德无量的善事,这才是彪炳千秋的伟业。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到的生态伦理观对于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陈华文 (1965.5—),男,籍贯:福建福安,本科学历,工作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委党校,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绿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