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固县牛羊养殖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2015-05-30许建敏
摘 要:通过阐述全县牛羊养殖现状,分析影响牛羊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推动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措施,以加快畜牧产业一体化进程,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牛羊 养殖 产业化 发展思考
城固县位于汉中盆地中部,资源丰富,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县域总面积2265平方公里,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北部为秦岭山区,中部为江河平坝,南部为巴山浅山区,冬温夏凉,水源充足,具有发展牛羊养殖的天然有利条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消费结构和消费群体日趋多样化,牛羊肉需求量不断增大,给牛羊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为农民致富增添途径。
1.牛羊生产概况
1.1牛羊品种 全县养牛品种分为黄牛、水牛、奶牛三类。黄牛品种由本地黄牛(西镇牛)与秦川牛、西门塔尔、丹麦红、利木赞等品种杂交改良牛组成,属役肉兼用型。水牛主要品种有陕南水牛、印度莫拉水牛等杂交改良品种。水牛原来是水田耕作的主要役畜,由于受冬水田旱作和农耕方式的转变,水牛养殖量微少,使役也由黄牛替代。奶牛品种为黑白花奶牛(荷斯坦奶牛)。养羊品种主要有陕南白山羊、奶羊,养殖集中在南北浅山区,平坝较少。奶羊因产奶量低,饲养量极少,仅满足农户自给自足。
1.2牛羊养殖规模 截止2014年,全县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的养牛养殖场(户)11个,其中黄牛养殖场9家,奶牛养殖场2家,遍布全县7个乡镇,存栏405头,其中奶牛存栏89头,平均每头年产奶5703公斤;养羊养殖场(户)8个,存栏1257只。
1.3养殖技术推广 长期以来,畜牧技术推广四改:改长草为短草、改湿圈为干圈、改散喂为槽喂、改无料为有料,稳住牲畜膘情,减少乏瘦死亡。大力推广塑料暖棚配套养畜技术,山区条件差的地方采用挂草帘、堵风洞等圈舍保暖措施,牛羊饲养方式由原来的粗放、分散方式向规模化、相对集中转变,生产规模化程度逐渐提高。
2.影响牛羊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2.1盲目引种,品种性能低
近年来,全国牛羊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牛羊肉价格稳中有升,一些养殖场(户)受牛羊肉市场利益驱动,盲目引进牛羊品种,忽视因地制宜原则,引进品种不适合本地生长,生长缓慢,易生疫病,出栏率低,产肉性能差,良种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造成资源浪费,极大地挫伤了生产积极性。
2.2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
大部分养殖场户养殖数量少,规模化程度低,养殖设施简陋,卫生环境较差,全靠人工饲喂,科技水平低,生产手段落后,主观随意性大,一般凭经验或照搬书本饲养知识养殖,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对牛羊饲料及所需营养物质结构搭配不合理、不全面,使牛羊肉品质和数量都得不到保证,饲养周期长,生产效益差。
2.3投入资金大,收益周期长
牛羊规模场投资金额大,牛羊繁殖周期长、繁殖量少,导致资金收益时间长,投资风险大。大多数养殖场户都是靠自身积累来扩大生产,受资金和技术限制,经营规模发展缓慢,养殖收益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小。尽管近年来,国家对牛羊规模养殖有政策性扶持、一些金融机构对农村发展提供小额贷款、社会资金融资投入等有利条件,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政策扶持面窄、力度小,发展和周转资金短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牛羊产业的快速发展。
2.4疫病防治风险大
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活跃和环境污染加剧,无论是外地引种,还是本地品种改良,疾(疫)病发生的频率、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加,一些养殖场户防疫意识淡薄,根据现有配备的畜牧兽医服务人员和监测工具,相对匮乏,无法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疫病防控局势。若遇疫情发生,只有采取强制隔离和无害化处理,不仅给养殖场(户)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还容易引发社会安全问题。
2.5产业化程度低
城固县牛羊养殖历史悠久,一直依附于种植业,是农村家庭副业,农户散养,规模量小。这些年,牛羊肉市场供求偏紧,牛羊养殖有所增加,但仍以养殖场(户)分散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低,靠出售新鲜牛羊肉,通过屠宰商贩赚取生产利润。商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仅停留在低级初加工和生产养殖层面,深加工层次低,谈不上商品附加值,利润空间小。
3.加快牛羊产业发展措施
3.1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
产业政策对推动畜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1]按照全县畜牧业发展的规划要求,依托产业政策,正确引导和组织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扶持项目,广泛利用多种融资渠道。结合自然资源优势,科学引进优良品种,建立牛羊产业示范基地,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扶持力度,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对优质种公牛、种公羊和人工授精给予政府补贴,优化品种结构,促进牛羊产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3.2普及科学养殖技术,转变生产方式
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科普知识培训,对牛羊养殖场户及畜牧技术人员普及科学养殖技术,规范生产技术,宣传现代化养殖观念,深入了解牛羊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逐一解决。要以牲畜品种改良和科学饲养常规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积极落实“科技兴牧”战略。[2]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探寻适宜于本地牛羊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增强养殖技能,提升养殖水平,缩短育肥周期,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
3.3拓宽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
牛羊产业是否健康发展,动物防疫是关键。始终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夯实畜牧技术人员分片分组责任,真正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针”,尽量从源头上堵绝疫病的发生与蔓延。同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项目,主动为辖区养殖场户提供饲养管理、防疫技术、疫病监测、市场营销、农经信息、农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好专业技术职能作用,不断提高队伍整体业务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基层服务体系、畜产品安全体系。[3]
3.4培育产业组织,发挥合作效益
提高我国畜牧业竞争力的根本点在于培育畜牧业的产业组织,推进畜牧业的纵向一体化,建立我国畜牧业各个领域的产业链体系。[4]加快牛羊产业化发展进程,需要扶持和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以龙头带动产业一体化经济。指导组建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培植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三者加强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调节生产规模,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打造名优特色品牌,开拓牛羊产品精深加工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各个细分市场需求,增加畜牧产品利润空间,增强牛羊生产效益,实现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方式,延长产业链条,利益均衡,风险共担,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4结论
随着牛羊肉膳食结构营养得到公众认可度越来越高,牛羊产业前景开阔,市场潜力巨大。因此,牛羊产业化发展必须在政策的正确扶持和引导下,扩大社会资本融资,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创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辐射带动畜牧相关产业,才能形成集产、供、销、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促进牛羊产业蓬勃发展,达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王功元.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新农村,2011,(9):175-176.
[2]李凤珍.关于大力发展元阳县现代畜牧业的几点思考[J].畜禽业,2011,262(2):53.
[3]金哲.关于加快海林市畜牧业发展的分析与建议[J].养殖技术顾问,2010,(3):197.
[4]周应恒,耿献辉.培育产业组织是提高我国畜牧业竞争力的关键[J].产业经济研究,2003,(1):64-70.
作者简介:许建敏(1976-),陕西城固人,女,农业经济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