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法治中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
2015-05-30兰洁
兰洁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接班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强弱关系着国家法治化进程;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针对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法治中国 大学生 法治意识教育
一、法治意识的内涵
在《辞海》中“法治”的释义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一种主张和原则。而我们知道“意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从感性经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又运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由此“法治意识”可理解为:“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是符合法治社会建设要求的法律意识 ,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认同的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只有当人的法治意识空前觉醒,才能自由地通过法治实现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重大任务。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法治意识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核心部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强化法治意识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真正建构和培育现代法治意识,建设好法治文化,才能支撑法治实践,为最终实现法治中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存在问题
(一)教育观念滞后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好的成绩是衡量学生优秀的重要指标,从启蒙教育到高等教育,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屈指可数,更谈不上培养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的内容。更多的普法课程,也未受到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存压力交织,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的心理状态,这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教学内容单一
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基础学科(语、数、外、政、史、地、理,化)贯穿整个大学之前的教育中。以应试成绩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使法律的内容不被重视。直到大学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才成为一门必修课。这其中仍然把法律的相关内容与思想道德相结合,其中的篇章分配明显不足。法律基础的相关内容,注重引导学生成为合格守法公民。教材内容上单一,缺乏培养学生法治心态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另外据统计,非法学专业学时时间最多36小时,授课时间短,教师也很难将内容深入。法治教育是需要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内容体系,从而有针对性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
高校法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简单固定,基本就是相关法学类课程的理论讲解。老师的规范式讲授,填鸭式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与学没有形成互動,也没有体现法治学习的特殊性和必要性。教育方式、方法往往比较简单,教学效果也不太明显。这样一来,所谓的法治教育,其实流于形式,学生真正收获和应用的东西少之又少。此外,青年学生的思维活跃,尤其受网络等新媒体影响,他们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思维很强。对于不能产生共鸣,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更加不会引起学习兴趣。高校在法治意识教育方面与地方检、法等司法机构的合作教学机制也不完善。合作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身临其境,增加法治实践体验。然而事实上,在高校的法治意识教育中并没有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单纯把法治课程作为考核课程,即使不少学生能取得不错的分数,但是,在遇到需要法律解决问题的情况时,往往不能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护自身权利。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伤人、投毒致死等恶性案件中,大学生往往学习成绩优秀,但是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能力薄弱。其主要就有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性不够造成的。
(四)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手段简单
法治意识教育是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强的教师队伍。因为法治意识教育不仅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而且还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对从事法治意识教育的教师要有所要求。很多教师并不是专业出身,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缺乏法律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工作只能是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这对法治意识教育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许多老师把重点放在宪法、民法、刑法等实体法律制度和知识上,却忽视这些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没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事实上,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不但是了解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制度;而且是要在此基础上做到“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
此外,教学手段简单,往往采取“三尺讲台、粉笔、黑板”原始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缺乏活力,学生没有能够真正受益。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从事法治意识教育工作的教师也很难与学生产生互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不充分,很多教师的电子教案中,没有视频和相关案例分析。除去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大学校园中的显性文化教育也不够重视,学生在法治意识教育中参与度不高。大多学生都从未参加过法律的相关讲座,更无从谈起法律实践活动。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对策
“法治”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教育者必须站在这一高度,用与时俱进的态度看待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工作。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法治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需要作出以下努力:
(一)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治国基本方略,教育者应该审时度势,站在新的视角,用新的观念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法治,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一大标志,中西内外有不少宝贵的法治文化,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善于在交错文化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提高法治修养,形成现代化的法治观念,产生对法治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法治意识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使学生懂得:社会公平正义是普遍的大众的价值观,当全社会都形成这一观点是,社会的秩序就是法治。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是光着眼于人的生存能力和状态,更需要法的规范和建立。法治成为生活常态,社会才会愈加和谐。
(二)丰富教学内容,利用教育资源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法律涉及范围广,内容多,而法律知识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和深入。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的需求以及掌握法律知识的学习规律,开发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法治意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以此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仰;让法治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让青年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另一方面,学校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开展讲座、邀请当事人现身说法、社团法治活动、校园法治板块宣传等一些方式,丰富法治意识教育内容,让学生有兴趣有体验感,参与到法治学习和实践中去。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权利、义务、公平等意识深入脑海,才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大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三)增加互动,注重教学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出真知。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成效如何,必须体现在打学生主体参与中。法律知识的获得靠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完成,但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理念需要在实践中习得。在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中,实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尽管处理法律问题确实应该把“所有的社会问题,不论他们来自民间还是官方、不论具体还是抽象、不论不论春秋大义还是鸡毛蒜皮,一概可以运用法言法语转化为发了出问题,运用法律概念进行分析判断”。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重视其对法治的交互体验感。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中,实践必不可少。结合课堂教学,增加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性讨论,增加案例排演,模拟法庭,甚至深入法院,参加庭审等方式,让学生不仅用脑记法,用眼去看法,用耳去听,更加身临其境切身感受。通过互动和实践的作用来学习感知法治魅力;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使守法、护法、用法的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行动源泉。
(四)强化师资队伍,拓展教学手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离不开一批法律专业知识过硬、思想素质高尚、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对于开展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工作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是教育的前沿,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希望。高校应当把法治课程和思想道德课程教师分开,所谓“术业有专攻”,基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这样的改变是有利于教师水平的发挥,更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素质的培养。高校应当对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此外,应当加强与地方司法部门的合作教学,聘请司法界精英做兼职教师,定期请他们结合自己工作实际给大學生讲授相关知识,对于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大有卑益。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高校也应该拓展教学手段。采用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宣传栏、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电台、校内刊物、班级活动等,不断拓展法治意识教育,使法治观念融合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体会到“法治与我相随,知行统一与法律”,逐步提高和增强大学生的法治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1).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2001,(4):9.
[4]莫良元.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80.
[5]赫崇飞,王继辉.论“法治中国”实现背景下增强法治意识[J].鸡西大学学报,2014,(7).
[6]彭榆琴.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新路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