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2015-05-30白留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大学生

白留艳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现象屡有发生。针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分析借鉴儒家德育思想的思想理念,为改善大学生道德教育不良现状建言献策。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 大学生 道德教育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概述

儒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思想体系,其德育思想都是依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内容十分丰富,是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的思想源泉。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仁”是其思想的核心,強调“义”的重要性,个人行为以“礼”为规范,“孝悌”是德育的重要目标。

1.关于“仁”的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中庸》有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就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亲爱、亲人是最重要的,应该放在第一位。这里所说的“仁”是指发自内心的爱人之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爱。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仁”就是社会的最高准则,君主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理想。这种爱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是有层次差等的,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这种“仁”所体现出来的有层次差等的爱对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复杂的关系至今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关于“义”与“利”的思想

先秦儒家对于“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重义轻利的,提倡人们见利思义,孔孟二人对此有充分的论述。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就是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极大地强调了义的重要性。孟子在对待义利关系上,比孔子更看重道义。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就是说为了道义,生命都可以舍去,更不用说自己的私利了。他主张在义利冲突的时候,舍生而取义。可见孔孟二人在物质需求与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完全否认“利”对人们以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但这种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没有彻底否认利的作用,也不是反对人们追求利益,而是要求人们在利益面前,首先考虑义的重要性,然后才能追求正当的、长远的利益。

3.关于“孝”“悌”的思想

“孝”是儒学理论中的重要部分,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所履行的义务。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重师长,谨慎做人,言而有信,有一颗博爱之心,仁义之德,广爱大众。孝悌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反应,在家庭中自然存在,是不能用功利想法去表达的情感。“孝”“悌”是“仁”德之根本,儒家把孝道作为教育之核心内容,基于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人们要知礼守德。

(二)儒家德育思想的育人理念和德育方法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主线,孔子曾在《孔子家语·五仪解》中指出,一个人的人格素质包括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个层次,也就是说,“圣人”人格是最高的目标,都成为“圣人”是不太可能的。“君子”人格是大众化的追求目标,可以实现。

对君子人格的培养是先秦儒家所追求的人格目标,而修身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没有人天生就是特别完美的,只有通过修身来改变自身不好的习性,才能成就高尚的品德,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先秦儒家学者们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也总结了一套系统的德育方法,他们认为道德教育实效与教育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主要思想包括立志立行、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身教示范等。同时,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此外,在传统道德教育实践中,儒家学者们也特别强调“身教重于言传”。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首先应该以诚相待,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教育者自身要“修身”“立身”,“以身立教”,时刻激励并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高尚人格。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有目的的传播道德教育的活动,通过教育活动进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而高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的总体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受西方不良文化影响,有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薄,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目标主体性、层次性缺失

培育四有新人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这一目标符合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总体要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价值取向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很多影响。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校主流道德教育目标是从社会的效能出发,以社会为中心,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过于重视国家的主导意识和社会需要,片面追求社会效能而相对忽视道德教育的个体需要。这样就容易使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过高或过低的、缺乏层次性的道德教育目标都会必然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实效,把道德教育变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工具。大学生作为年轻有活力的新生代,有主见、有思想,有着自己的道德需要。可是在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只注重教育,追求成绩、学分,却不曾真正的走入到学生生活中间,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并不够,长期忽视大学生的道德需要。这样的道德教育目标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道德需求,也不能有效实现。

(二)教育内容对传统美德的继承性不强,现实性不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我国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由于该门课程在很多学校作为考查课不受重视,对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泛泛而谈。与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一比较,我们便会发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很多内容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内容是重复的,针对性不强,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并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及其道德水平现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日趋成熟,对一些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理论内容并没有全面反映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与社会发展不适应,也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只是简单的讲课,不注意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况,这样一来,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兴趣不高,甚至会有排斥心理,道德教育效果一定不乐观。一旦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就无法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最终就容易产生知行脱节的现象。

(三)教育方法单一、缺乏艺术性

道德教育方法是道德教育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道德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內容的实现以及效果的好坏,都离不开道德教育方法的正确运用。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缺乏道德实践。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采取的道德教育方式大多仍以传统的讲课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注重政治性的说教,只注重课堂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观念的灌输,缺乏道德实践行为的训练,切断了道德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是一种全封闭式的德育课程,导致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热情;其次,忽视个体差异性。当前我国高校仍采取传统的班级授课式教育,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集体教育模式。大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有个性、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这种普遍灌输容易忽视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缺乏人为关怀,使学生很难从情感上认同并接受道德教育内容;再次,教育者自身素质不高。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只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高低,教学研究成果的好与坏,在师德建设上忽视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有些教师逐渐丧失自身道德性,功利性强,不能为人师表,以身示范。

三、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道德教育目标,构建合理有序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

道德教育目标是对人在思想品德方面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符合这一阶段的心理要求,要充分考虑并尊重他们的道德需要。

1.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要突出主体能动性

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首先都是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人的个体。所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人本教育,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借鉴孔子的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包括物质上还有精神上的需要,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让学生达到知、行、情、意的统一,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的自我完善。

2.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

先秦儒家学者们在道德培养上最基本的是君子人格,最高目标是圣人。首先要成为君子,其次才能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不断提升、完善和超越自己,最终朝着圣人的目标不断努力。这样的目标突出了层次性、渐进性,也更容易实现。所以,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立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其思想和心理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具有层次性的培养目标,以短期目标为基础,只有一步一步的目标实现了,长远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充实道德教育内容,继承优秀传统,坚持与时俱进

道德教育内容是德育活动中具体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不仅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

1.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首先,加强仁爱教育。“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做人的标准,要求人们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不仅爱人,更要爱大自然的一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情冷暖、道德冷漠现象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培养仁爱意识,让大学生真正做到关爱人、理解人、尊重人和帮助人。其次,加强礼义教育。以礼待人,为人正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德。所以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重视礼仪学习教育,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礼示范,生活小事为人处事也要注重礼节。对于义的教育,要教育学生在争取自己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最后,加强孝悌教育。大学生只有在家庭中对父母孝敬、对手足关爱谦让,才能为朋友为他人着想,最后才能做到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道德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道德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其内容只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富含新意,才能更具有生命力。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现状来进行阶段性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生活化。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道德规范行为有不同的要求。当前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删改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坚持与时俱进,增强现实性,而不能一成不变。

(三)改进道德教育方法,实现德育手段多样化

1.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应变通教育方式,寻找最适合的教育方法

第一,教育者要注重道德实践,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儒家学者们认为,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纯粹的说教,应该落实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受教育者只是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没有发生好的改变,这样的道德教育是没有成效的。一个真正具有良好道德的人,不在于他学了多少有关道德的知识,而在于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按照所学标准去要求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大胆思考,让学生将所学与所用相结合,这样道德教育才不只是空谈。

第二,教育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性。孔子就非常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门槛降低,大学生队伍越来越庞大,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这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很多难题,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更有效地道德教育,因材施教法是教师施教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

第三,教育者要身教师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孔子认为教师首先应该用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以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其次,教师自己在平时生活里要严格地按照道德标准去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高尚人格的代表,其道德品格和行为对学生具有熏陶作用,是最真实的典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大学生在受教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做到自觉自律

第一,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人才,承担着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孔子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克己内省,通过“内省”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这对高校进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第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如同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的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遇到问题时总是找别人的原因,却从来不会自我反省,容易苛责于人抱怨社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只是一部分,要真正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促使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

总之,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需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了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为了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议,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梦竹.先秦儒家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4,(5):12.

[2]钟景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2,(6).

[3]马栗.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中北大学,2011,(6).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大学生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