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外生枝”如何处理
2015-05-30曹建英
曹建英
【摘要】 课堂变化万千,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既不由教师单方面决定,也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发生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事件”——“节外生枝”事件,“节外生枝”有来自课堂上的干扰,互动的碰撞,孩子们的童真率性,个别学生的别出心裁. 看来把握好“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艺术,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节外生枝;外界;童真率性;别出心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真实课堂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大多数时候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预设方案总是在让学生“不乱章法”地执行教案;在“借班上课”的真实公开课上,教师在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总是千方百计让学生“入圈套”,生怕“节外生枝”耽误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
其实,课堂中的一些“节外生枝”往往能创造的火花在意外中汇成的精彩而欣喜. 每位老师都会有过成功或失败地处理这些“节外生枝”的经历. 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
一、“节外生枝”事件来自有意义的课堂干扰,教师该如何处理
有一位教师,在上一年级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正想出示主题图,转身发现班上有一名同学正把一顶太阳帽往头上戴,而且正在玩不同的戴法,旁边的几名学生也在偷偷地看着呢. 为了不影响正常上课,这位老师就边讲课边不动声色地走到他的旁边,把他的太阳帽轻轻拿下放进抽屉里,原以为这样的提示会管用,可是刚走了几步,回头一看,他又把太阳帽戴在头上,这位老师心里有点火,正想把帽子拿下,同时批评几句整顿一下纪律,却发现那顶崭新的太阳帽上画着一幅漂亮的图画,里面有几只熊猫在假山下津津有味地吃竹子. 这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主题图嘛,这位老师就把帽子高高举起,面对学生说:“同学们,瞧,上面画的是什么?你能找出里面的1、2、3、4吗?”孩子们开始一愣,然后争先恐后地举手了:“老师,我发现了. ”“老师,我知道……”
这是一位有着高度教育机智的老师,在这“节外生枝”的事件的处理上,既满足了小孩子的好奇心,同时又很自然地与本堂课的教学结合起来,让“节外生枝”的事件为课堂所用,实在是巧妙之极!
二、“节外生枝”事件来自孩子们的童真率性,教师该如何处理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面、棱、顶点,我让学生动手切马铃薯. 切了一刀以后,让学生摸一摸,谈谈有什么感觉. 本以为学生会说“平平的”或“比较光滑”等,便可以引出“面”的概念,没想到绝大多数学生回答竟是“摸起来是湿的”,真是让人大失所望. 我又问了一遍,还加上动作,得到的回答更让人哭笑不得:“比较湿润. ”“好像含有水分. ”甚至还要我也摸一摸,唯恐我不相信. 看来只能使出最后一招,拿出一个没切过的和切过的比一比,看一看,通过我反复地暗示,学生终于说出了三个字:“是平的. ”我如获至宝似的把它写到黑板上.
孩子的心是天真的,又是充满好奇的. 他们想的往往和成人不一样,他们关注到的、感受到的,也区别于成人,从“切土豆”事件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一堂课,如果教师没有真正走入学生心灵中,就算准备得再精心,也“备”不准孩子的心,“防”不了“节外生枝”的事件. 所以教师要真正地转变自己的观念,乐意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蹲下身子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让自己融入他们之中,以满怀期待的“童眼”去看一颗颗天真烂漫的“童心”.
三、“节外生枝”事件来自个别学生的别出心裁,教师该如何处理
所谓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与果断的决策,对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反馈作出有效的反应和机敏的处置,以求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才智,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确实,良好的教学机智能使教师以其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如沐春风,让学生既能学会课本上的知识,又能掌握学习方法,还能使教师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平易真诚的态度让学生接受到语言美与情感美的熏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学会处理意外事件的方法.
如我们学校的张老师在上“观察与归纳”这节课时,他问学生:“十个手指能产生几个指缝?”大部分学生说8个,也有说9个的,原来他们把两只手合在一起看了. 居然还有一名学生说有十个指缝的,我们大家都哈哈大笑,张老师也露出了不赞同的神情,他反问学生:“是这样的吗?”谁知这名学生解释说,他是把两只手环起来了,这样做确实有十个指缝,这下教师怎么收场呢?场下一片寂静,只见张老师从容地说:“对啊,你们看,这样做确实是十个指缝,你们看像什么?”学生说像花,张老师趁势说:“对啊!这正是绽放在我们课堂上的思维之花,老师希望它常开不败!”话音刚落,下面掌声一片. 张老师的这一处理,不仅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也让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知道了不论做什么事首先要有自己的想法,学生们也在张老师那诗一般的美好语言中感受到了美,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
总之,教师应“容纳”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欣赏孩子的真情告白,即使那告白是那么的缺乏自信,声音是那么的怯懦,教师应认真“倾听”,及时地汲取学生传输的信息,迅速地“筛选、触发、拨动”. 这样,节外生枝,必将成为课堂里的一道彩虹,将引发我们心灵的异样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