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批评的视野重读《雨王汉德森》

2015-05-30张丽华

出版广角 2015年15期
关键词:生态观生态批评

【摘要】《雨王汉德森》是索尔·贝娄(1915-2005)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讲述主人公汉德森非洲之旅的奇特经历。本文从生态批评理论出发,结合汉德森的非洲经历,分析作品中不同层面的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

【关键词】《雨王汉德森》;生态批评;生态观

【作者单位】张丽华,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

《雨王汉德森》(1959)讲述了汉德森在非洲的种种经历。我国学术界对该作品的研究,多着眼于作品的求索主题和叙事技巧。今天,当我们从生态批评的视野重读这部经典著作,我们发现,无论是作品的人物还是情节,都体现了一代文学巨匠贝娄不同层面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

一、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批评,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理论的一个研究重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在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环境,即自然界;二是在这一环境中除了人生存的其他物种。在《雨王汉德森》中,贝娄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人与自然界其他物种应和谐相处。

首先,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环境。汉德森到达非洲,来到阿内维人居住区,恰逢当地水塘里出现了青蛙,当地人没有见过这种生物,非常害怕,不敢饮用水塘中的水。按照当地习俗,饮水中的生物是不能人为杀死的,因此青蛙的出现对他们来说是天降灾祸,他们只能守着水塘,却眼睁睁看着他们的牛因干渴而死去。汉德森自告奋勇为阿内维人除掉青蛙。他满怀热忱,自制了炸药,冒着被炸伤的危险将炸药点燃后扔进了水塘,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青蛙被炸死了,一同被炸毁的还有阿内维人的水塘,这使得当地人失去了唯一的水源,被迫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地方去寻找新的水源。

表面上看,这只是汉德森非洲传奇的一段有趣经历,他是好心做了坏事。但如果我们能够从生态批评的视野深入思考这一情节,便会发现该情节的描述看似夸张诙谐,实则向人们传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即人类不能盲目征服自然。盲目征服的结果只能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环境恶化甚至不再适于人类生存。因为“我们都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自由自在主宰一切的境地”。作品明确指出,“四季、星辰,还有潮汐以及诸如此类乱七八糟的玩意儿,你都得和它和平相处,因为如果它来找你麻烦的话,你是斗不过它的。你不可能胜过它。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如此”。

其次,人类要与自然界中其他物种和谐共处,且不能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试图征服其他物种。瓦利利族国王达孚自小与狮子相处,熟悉狮子的习性,可他仍然在试图征服其他狮子的过程中,死于狮子的利爪之下。达孚的遭遇阐明一个事实,即人类应尊重每个物种的存在,认清自己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合理处理自己与自然界各物种的关系,达到各物种之间的和谐共处。否则,我们最终得到的,可能是两败俱伤的结局。在作品中,贝娄明确表达了自己这一观点:“对生物来说,没有一样事物不是混杂在一起的。” “天空、太阳和丛林中的生灵万物,你和这一切都紧密相连,那些小蠓虫都是你的堂表兄弟” 。

二、人与人之间应架起爱的桥梁

生态批评研究的另一个层面是社会生态,即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雨王汉德森》中,贝娄指出,人与人之间要有爱,要互相尊重,只有这样,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才能融洽,社会才变得美好。

汉德森富有、蛮横、态度粗鲁、无所事事,是个“二流子”。他和弗兰西斯的婚姻失败,是因为他们互相没有试图了解对方。平时弗兰西斯对汉德森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称心”,当汉德森向弗兰西斯透露他从医的愿望时,她“张开嘴巴,冲着我哈哈大笑起来”,她的嘲笑让汉德森从此“再也不同她谈什么了”,而汉德森对弗兰西斯的态度也好不到哪里去。缺乏理解和尊重让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汉德森对他的第二任妻子,莉莉,也是“当众呵斥她,私下里也责骂她”。他到处惹是生非,吵架是两人之间的常事。汉德森与周围人的关系也是一团糟,他把房客赶走,想拿枪打死他们留下的猫。他跟所有人找茬打架,胡搅蛮缠,他在家里到处都养了猪,搞得臭气冲天,邻居们抱怨不断。生活在这种人际关系之下的汉德森,内心只能更加孤单,更加烦躁不安。通过对汉德森糟糕的人际关系琐碎又杂乱无章的描述,贝娄向我们传达了他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理解和尊重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我们只有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在非洲阿内维部落,老女王告诉他“要活下去”,汉德森如梦初醒,他意识到自己“不但要使自己活下去,而且要使每个人活下去”,人们应和谐地相处在一起。而与达孚国王的相处,更是让汉德森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达孚国王的话充满智慧和哲理,他试图让汉德森明白,高尚的行为,即人类美好天性的自然表露,是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获得幸福的基础。“没有高尚的行为,那么除了不幸,绝不会有其他。”达孚让汉德森与狮子相处,学狮子吼叫,学狮子走路的姿势,从狮子天然的兽性中去获得感染,感悟人生的真谛。在此过程中,汉德森意识到,“在体内,我的心带着人类的感情在跳动着,可是在外部,或者说从外表上看,我表现了一辈子所积累的被凌辱而畸形的地方。”正是他这种外部的畸形表现,才让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

非洲的经历让汉德森幡然醒悟,他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类之间的美好感情是通过理解和尊重,通过爱才能得到的。当我们不再一味强调自我,当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爱的桥梁,当我们把爱施予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我们便可以获得真正的爱情和纯真的友情。“不管我得到什么收获,总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其他任何原因。”这是汉德森的感悟,也是贝娄对人与人关系的深刻理解。

三、改变自己,实现“内部自然”的回归

精神生态是生态批评研究的第三个层面,即通过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揭示人类的生活意义和世界的生态意义。生态批评理论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应该对隐匿于自身内心深处的某种精神进行追寻。《雨王汉德森》同样体现了这一主题,在书中,贝娄指出,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在精神上的追求和满足,在于人内心的充实与平和。

作为富翁的汉德森,衣食无忧,但生活的富足并没有让他感到充实和满足。在他这里,物质的丰厚与精神的贫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汉德森用粗鲁和蛮横来应对这一切,但这却使得他与别人更加疏离,精神上也更加痛苦。因此他决定离开舒适文明的美国到荒蛮的非洲去寻找出路。

在达孚国王那里,汉德森认识到,人与野兽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精神上的追求。“我有利爪,有毛发,有锐牙,同时我激动得狂喊乱叫,可是在这一切都涌现出来之后,这儿还欠缺一样东西。这最后的一样东西,就是我作为人所具有的渴望。”这一认知让他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身边的人,以及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他不再颓废和苦恼,而是开始积极地改变自己。在瓦利利族的求雨仪式中,汉德森用自己的力量,成功搬动了云之女神门玛,为当地带来了雨水,他因此而被冠以“圣戈”即“雨王”的称号。这一新的身份给他的生命带来了新的意义,他开始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瓦利利部落的经历,使汉德森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他认识到“一个人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他肉体的创作者”。而“一个人的肉体是随他的心灵而异的”。更重要的是,汉德森认识到人是可以自我改变的,并对此充满信心,就像他对洛米拉尤所说的:“改变一定是可能的!要不是这样,那就太糟糕了。”而这种思想上的改变所带给他的,是“另一个新人的成长”。一个全新的、内心充满爱和渴望、勇于承担责任的新人。他心中“我要”的声音也由此而转化为“她要,他要,他们要”。至此,汉德森从过去的以自我为中心走了出来,开始关注和关心他人。这种思想层面的改变使他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充实。

在没有了文明和金钱羁绊的非洲,汉德森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东西,找到了内心世界的平和以及出路,实现了“内部自然”的回归。通过对汉德森从颓废、无所事事到乐观、满怀信心的精神历程的描写和刻画,贝娄想要告诉读者,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摆脱世俗的羁绊,才能最终获得精神上的安宁,从而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而这种精神家园,人类通过努力是可以找寻得到的。通过汉德森之口,贝娄告诉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非洲。或者,如果他出海的话,都有自己的海洋。”

贝娄让他的主人公放弃舒适优越、逃避自然的所谓高度文明生活,复归于原始的荒蛮之地,用心灵去体验最本真、最质朴的自然,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精神的危机,找寻人类灵魂与精神的复归之路,这与生态主义者所提出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内涵是一致的。

[1]索尔·贝娄. 雨王汉德森 [M]. 诸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曹孟勤. 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鲁枢元. 生态批评的空间[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朱鹏杰. 中国“精神生态”研究二十年[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猜你喜欢

生态观生态批评
生态观在时尚首饰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论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观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