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希望和信念的力量

2015-05-30郭娜

出版广角 2015年15期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希望自由

【摘要】享誉全球的《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励志电影,其素材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相比影片情节的跌宕起伏,小说层层的剥丝抽茧更是给人带来无形的力量。原著中所描述的真挚友情、对灵魂的锤炼,以及生生不息的命运之火,让我们发现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希望和自由。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希望;自由

【作者单位】郭娜,河北大学。

享誉全球的《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励志电影,该电影素材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而其原著小说作为斯蒂芬·金的代表作之一,也最为世人津津乐道。

小说全篇以安迪的狱友瑞德的口吻来讲述。银行家安迪发现妻子有婚外情,没想到自己酒醉后被法官误判——法官指控安迪用枪杀害了妻子和她的情人,这将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渡过余生。这个监狱如人间炼狱一般,狱霸横行,狱卒残暴。不屈服的安迪在肖申克监狱的日子里经历了很多不公,甚至被折磨得体无完肤。尽管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但他依旧渴望自由。当安迪知道了妻子被杀的真相后,决定通过自救去获得自由,并最终成功逃离肖申克监狱。

纵观整部小说,你觉得安迪的魅力在哪里?小说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的心中都会留下一个不同的安迪。但是,“希望”始终贯穿其中,正如小说中安迪留给瑞德的信上说的那样:“记住,‘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是永远不会消逝的。”

一、审视:诞生于逆境下的信念和希望

看过这部小说的人,会对结尾处安迪越狱成功的那一段拍手叫好,典狱长愤怒了,狱友们的惊讶了,在别人那里完全不可能的事,却让安迪办到了,此时读者的心情是又激动又质疑——安迪是怎么样做到的?读者们的这种好奇和疑问,牵引着他们将故事看完,而小说也没有让读者觉得烦躁冗长。主要的故事情节不再赘述,在这里,笔者只想提出两个细节。

首先,是信念。信念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它支持着人们生活,催促着人们奋斗,推动着人们进步,也正是它,帮助安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其次,是希望。“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是最好的东西”,它让人们挑战从未体验过的事,充满信心地去做大家都认为疯狂的事,这就是希望的力量。但同时,转到小说的视角下,抱有希望却是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在肖申克监狱里,四周高高的围墙,早已经隔绝了你与外界的联系,在里面的人被隔绝了很长时间,逐渐丢掉了人生的追求与理想。希望会使人疯狂,与此同时,梦想在监狱里也丝毫没有可以发挥的地方,而这一切,似乎肖申克监狱里的犯人们早已习惯。

修屋顶的时候,安迪为大家争取来啤酒,尽管他不喝酒,微笑里却带着巨大的幸福,看到大家自在地享受难得的闲暇他很快乐。安迪放音乐《费加罗的婚礼》,唤醒大家已快丧失的自由感,这里他用音乐给了大家力量,重新唤起大家对自由的渴望。当安迪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看守他们的狱警们。他们静立原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

小说中的另一段描述也深深触动了我——在监狱图书馆待了五十年的布鲁克,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继续留在监狱的目的。自由、平等、博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布鲁克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限制了,他需要监狱的规则,需要监狱的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由此可见,通过正当途径重获新生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面临生活的挑战,时间的流逝和监狱的经历,太容易使人丢掉希望,丢掉那份生活的勇气。这也告诉我们,客观审视自己的处境,不论怎样,永远不要失去希望和信念。

二、感悟:挣脱“监狱”需要坚持

除了希望和信念,小说中的一句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人在狱中对自由热切渴望,但出狱后又对自由极度恐惧。这也引出了小说的另一个关键词——体制化。

在肖申克这座监狱中,人基本上可以被分为两大群体:体制内的和体制外的。体制内群体主要包括典狱长和狱警在内的人,他们是这个体制的缔造者、执行者和维护者,而肖申克监狱的囚犯们无疑是体制外群体。

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布鲁克,尽管出狱后得到了身体的自由,但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了。他最终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而悬梁自尽。而睿智如瑞德,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甚至考虑和布鲁克一样离开人世。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在重压之下的牢狱里待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然而安迪告诉他,“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安迪从来没有放弃,正是这样他才能用二十年挖开那个瑞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长的恶臭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呐喊的时候,我们仿佛透过这一页页纸张,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安迪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 。

在安迪被调到图书管理处的日子里,他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只做分发图书的工作,而是打算扩大图书馆,找新书。典狱长一开始就告诉他,这种事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安迪还是想尝试一下,他每周写一封信给参议员,六年之后的一天,安迪收到了回信,州政府拨给他二百元的图书馆计划经费,并且州立图书馆还捐出旧书和日常用品。后来,他由每周一封信变成每周两封信,最后州议员终于通过了每年拨款五百元的决议。安迪把一个充满松脂味的储藏间变成了新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馆,那里有最好的汉克威廉姆斯唱片集,每一位犯人都享受着安迪带来的成果。

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可安迪在监狱里仍然有着和生活在外面时一样的心态,他不把监狱当作一个人赎罪的地方,也不认为那里是暗无天日毫无乐趣的地方,在那里,他仍然有着自己的追求。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关键不在于在哪里过,而在于怎么过,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坚持来挣脱现状。

三、探索:永不停歇的追逐自由

影片结尾处,安迪迎着闪电用石头砸出那个洞,同时也是在安迪的心里砸出了这么一个洞,一个关于希望的洞。安迪从一个高高在上让人羡慕的银行家,到一个被诬陷杀妻并判处无期的囚犯,他通过对自由和希望的追求,用二十年改变了一切,改变了自己。这部小说,我最欣赏的经典对白是: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原著在体现这群无助且丧失自由的人时,是通过瑞德的口吻来表述的。“监狱的墙,一开始你痛恨它,然后你渐渐适应它,最后你已经离不开它。”

“亲爱的瑞德,不管你是怎样出来的,总之你出来了,如果你已经找到了这里,你或许愿意往前再多走一点路。”在瑞德出狱后彷徨的时刻,正是安迪留下的这封信给了瑞德信念和鼓舞。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瑞德从最开始的想假释到最后无所谓的态度,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现实中我们不敢希望,不敢挣脱,不敢改变,在我们平常人眼里,安迪的逃离,只是一个成人的童话:可以幻想,却无法实现。

虽然这部小说的主题是越狱,但是它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作品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希望和信念,以及把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的一种信心。最近,有一部美国电视连续剧《越狱》正在全球热播。虽然同样讲的是越狱,但两者侧重点却大为不同,《越狱》描写了很多主人公为了越狱而做的计划和准备工作。而小说《肖申克的救赎》里对越狱的描述只是一笔带过,更多的是描写安迪对生存下去和逃离肖申克的渴望。重要的是,它向人们展现了安迪通过自己去改变现状、获取自由的过程。自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自由是一个艰难甚至是必须穿越猥琐与肮脏的过程,就像结尾那片湛蓝的海,原本就是希望升起的地方。

[1]斯蒂芬·金. 肖申克的救赎[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韩晓华.《肖申克的救赎》影片的原型分析[J]. 电影文学,2014(5).

[3]王兵兵. 坚守信念的救赎之路——浅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题[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4]闸秀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罪”与“救赎”[J].青春岁月,2013(14).

[5]于开拓,周红玉. 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文本细读[J].作家,2009(16).

[6]查德华. 希望的力量——《肖申克的救赎》影评[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希望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肖申克的救赎》:人性与权力交织的现代监狱
揭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征与宗教隐喻
雾霾背后的一点“希望”
韩四成国民寄“希望”于法院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