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教材供应管理历史嬗变及发展趋势

2015-05-30张丽芳

中国市场 2015年15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

张丽芳

[摘 要]高等教育教材供应管理在高等教育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其独特的特点,分析和总结不同中国国情下的高校教材供应模式,挖掘其演变规律和發展趋势,提出“市场化、专业化”是今后高校教材供应管理的发展趋势,为高校教材管理改革指明方向。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材管理;教材供应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5.112

1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教材供应的主要特点(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前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选择了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道路。国家所有、高度集中、计划控制、行政干预是计划经济的显著特征。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是政府指令性的产物,其行为在计划的统一要求下进行,有明显的计划约束性。政府对所有学校实行统一管理模式,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领导管理体制。这种直接的指令性行政管理具体到学校的建立、专业的设置、招生指标、教学计划、毕业生分配、人事调配和资金管理等高等教育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

在高校教材管理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形成了由国家教委统一指导、规划、部署、协调,国务院各业务部门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分工负责制订规划、组织编审,全国各高等学校支持配合,各有关出版社及时印刷出版、新华书店保证课前到书的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体制”。高校教材供借助出版社—新华书店—学校单一通道运行,出版社、新华书店的出版和发行基本上是政府行为,行政因素占主导地位。“教材的编审只能由国家教委和省级教委两级负责,要保证质量。教材的出版、印刷和发行要由出版部门统一安排,要提高服务水平,保证课前到书,人手一册。”“集体缴款、集体发书、人手一册”是计划经济下的教材供应管理办法,保证教材按时足量供应,课前到书率就是衡量教材管理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

计划经济时期的教材供应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的特定产物,与当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形态相适应,与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相适应,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府指令的层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教材质量、保障教材按时足量供应。可以说,计划型教材供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是,这种严格的计划型教材供应同时也存在着致命的缺点。一是,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以最严格的计划千方百计保证教材供应的同时,也破坏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一方面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严重短缺,即短缺与浪费并存;二是,高度集中型计划,高校长期处于“等、靠、要”的局面,无法形成竞争平台,缺乏竞争意识,缺乏生命力与活力,高校教材管理人员没有主动追求效益效率的需求和动力,不利于发挥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这也是严重浪费的因素之一;三是,在高度集中型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法建立反应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信息畅通、灵敏的反馈系统,在教材管理中无法及时调剂余缺,导致长期严重的供求失衡,经济效益缺失,社会效益有限;四是,高等教育国家所有,一方面权力过于集中,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另一方面又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给教育腐败以可乘之机,高等教育国家所有还容易使教职员工缺乏主人翁责任感,滋生官僚主义和教育腐败;五是,在教材管理中的学校本位价值取向,管理是目的,方式局限于约束、控制和规范,强调管理便捷,“统购统销”、“班级管理”、“人手一册”,忽视、压制学生的个性需求,限制学生个性发展。

2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教材管理的特点(1980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随着发生意义深远的变革。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先后经历了体制结构大调整、高等教育大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阶段。在这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体制转变,从国家办学转变到依靠社会、依靠市场、依靠自己办学;从计划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转变为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高校招生规模和数量上,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上,取得了大跨越和大发展,并把提高质量确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高等教育深刻变革中,高等学校彻底改变了对政府“等、靠、要”的局面,进一步取得并发挥了办学自主权。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崭新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2.1 改革初期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于20世纪九十年代末已经完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制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WTO,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地面向市场,但是,许多高校的教材管理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的行政管理阶段,追求的是管理的职能,重质量而不重效益。主要原因有:一是大多数高校仍然属于国家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真正面对市场竞争,尚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二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人们关注学校的教学设施、办学条件、师资建设、教育体制和运作机制等诸方面往往更多,而对教材管理的改革方面的重视程度却不够,教材管理成了改革的一片“洼地”;三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和固有的思维惯性对高校管理者造成深刻影响。

2.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深化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渗透并影响着高校教材管理,使得传统的计划型教材供应模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并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做出调整。近年来,我国高校教材供应管理正日益走向专业化、市场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学生本位价值取向建立,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受到尊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时期,学生本位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在我国的教育界中逐渐得到广泛认同,成为各类学校的办学宗旨。同时,教材管理相关收费文件也做出了新的规定:为学生代购代销的物品,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不得强行统一收取代收费。自此“统购统销、人手一册”的教材供应方式,不再受政策支持。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的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的个人权利得到了保护,个人意愿受到尊重。

二是,开放式教材供应,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2002年,我国高校開始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打破固定式、绝对式的学习目标,打破严格的计划型教材供应格局,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所用教材种类繁多、数量无法确定、学生购买渠道多样化等开放式教材供应保障模式。

三是,教材发行途径多样化,买方市场逐渐形成。20世纪90年代,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图书出版发行市场进行改制,自2002年始,教材出版发行垄断的坚冰开始打破,教材发行渠道更加多元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图书出版业蓬勃发展,出版社之间、图书经销商之间激烈的竞争,使得教材出版的市场更加活跃,高校教材买方市场逐渐形成。

四是,教材采购规范化,采购招标制度化。2004年,教育部对高校大宗物品采购进一步规范,要求“各校对基建和设备、教材,图书等大宗物资的采购,必须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或公开招标”。之后,高校的教材采购多通过对外公开招标进行,由中标商进行采购。

五是,教材管理现代化、信息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的普及为高校教材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高校教材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手段与途径。不少高校抓住了时机,构建高校教材管理网络平台,实现了教材管理信息化,提高教材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

六是,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教材管理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精力致力于教材管理工作的研究,提高管理质量与管理水平,实现教材管理内容实现了从原来以教材供应为中心到以教材建设为主要任务的转变,教材供应管理方式上,实现了从“经验管理”到“目标管理”的转变。

七是,教材供应管理社会分工专业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多的教材出版和发行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材供应中来,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高校实现教材管理专业化,充分利用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高校教材供应管理具有历史性特征,一方面,特定的教材供应模式是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产物,体现着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具有这一时期的历史烙印;另一方面,它的属性特征不是固定的,而是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关的,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而变化。

现阶段,专业化、市场化已经成为高校教材供应管理的发展趋势。高校教材供应模式不仅要顺应市场化的趋势,更要坚定市场化的方向,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在改革过程中,在不同时间、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市场化范围、程度和形式都可以有所不同,不需要固定的框框,适合的才是合理正确的。我们要大胆探索,敢于试验,及时总结经验,促进教材供应模式转变的健康进行,实现高校教材供应模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2-15.

[2]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3.

[3]李文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下高等教育系统运行机制的本质区别[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102-108.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
教学和管理层面的高等教育服务思考分析
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创新分析
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引入MATLAB的简单介绍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法津实验教学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各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分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