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2015-05-30李太琴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5期
关键词:圆锥体圆柱体长方体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他以认识和探索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因素。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他就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教师在数学课堂,巧设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新疆阿克苏市教育局李太琴

一、重视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直观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起手、眼、口、脑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如:圆锥体体积公式是从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来的。教学时,老师提供了沙子、米、水、圆柱体和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得底的圆锥体各一个,与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实验,首先要求学生用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做实验,在圆锥体盛满沙子或米或水,倒入圆柱体内,看看几次到满?想: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另外几个圆锥体,用原来的方法再试一试,是三次后倒满吗?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经过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进一步发现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规律,这样做,学生获得知识是深刻的。再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长方体的特征,为今后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打下基础,我没有用教具直接演示,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做长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认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即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十二条棱中互相平行的一组棱棱长相等的特点,通过学生亲自摸摸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和相交与这个顶点的三条棱长,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把模型平放,侧放,直立的三种形态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进一步明白,由于长方体的形态不同,它的長、宽、高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教师把知识讲得“活”,学生也学得“活”。

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

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获取新知识是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构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当学习的材料,和学生应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其实,真实情境的学习会使学生受益匪浅,远离现实的刺激的学习会使学生感到迷茫,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

1、创设情境引入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情境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我以智慧老人开文具店的课件,带大家去买文具要用到人民币为课题的引入,使学生在其熟悉的经验情境中活动起来,积极的参与到对不同的面值的人民币的认识当中。

正如,“与其拉马饮水,不如让其感到口渴。”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培育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2、创设问题情境

一位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还有价值。”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去理解、探索、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分类时,我为每小组准备了淘气家零乱场景活动图,让学生为淘气提个建议而得出一个问题:怎样整理房间?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在小组内激烈的讨论,并积极动手操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裴正亚教授说:“我们的课堂不应使学生由一个问号,走向一个句号,而应是由一个问号,走向另一个问号。因为一切数学活动都是以问题为起点,而问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3、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学生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所谓“数学化”是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描述和刻画事物。数学化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因为每个学生在上学前,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的数学经验做数学化处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零星的、分散的和无序的经验有序化和系统化。所以,应该给学生一种新思维方式,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找出事物的共性和规律,形成数学的抽象与概括,对数学与本质的领悟,逐步形成数学化观念。

例如,在学生以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每人用20元去公园玩儿做准备的活动课,由准备吃的、喝的、去公园的方式、购买门票的方式、选择玩的项目,到各个准备环节的总结,修改,最后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合理的方案。使学生从熟悉的活动事例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树立合理的,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念等。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1、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通过体验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时,如果由老师把不同的方法讲述出来,学生还是很茫然,或对不同的方法理解、掌握、运用都不会很有效果,所以,设计“我当售货员”,以学生实际买卖活动,说出卖的方法,即计算退位减的方法,并且全班不同的学生就出现了多种卖的方法,即多种计算方法。

又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中,怎样才能把这个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呢?我设计了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盐、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多少个等,让学生经历操作的过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知、理解知识。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另外写利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并将外显的操作抽象成数学的表达。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合作学生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进合作精神,利用学生客观差异为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在合作中比较、归纳、表达、交流,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会思考、质疑、辩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学习统计时,课件出示街道各种车辆奔驰场景,让学生进行记录,两个人无法完成时,安排小组活动,讨论用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一问题,组内分工负责,并把各小组的记录方法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团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结合,不只是问题的解决,而是一种或多种学习方法的发现。

3、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终体现,是有效教学活动的最终表现形式,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交教,学生在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于形成的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目的去了解新知,形成新技能,运用知识、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去发现,都将成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圆锥体圆柱体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附加整流装置的圆柱体涡激振动数值研究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一种新型夹具设计
简单而精致的BUBA台灯
埃及沙漠赫尔格达红海沿岸沙漠呼吸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