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更应重视劳动技术教育
2015-05-30石荣宏
石荣宏
开放以来,我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荒山绿化,柑桔、香猪的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比发达地区差距甚远,而且正在逐渐拉大。有的家长“怨天尤人”:虽有天时,可憾地利。可是处于同等地理条件的毗邻地区也是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严峻的现实。
每年芸芸考生中,“中举者无几”,大多数返乡务农,重复着原始劳作,或外出打工。因无一技之长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苦之作而无以立足之地。每每科技下乡,给项目,送良种,都因基层技术跟不上或夭折或失败。而这些年轻的劳动力都是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读了九年书了啊?
回顾我们教育的结构,劳动技术教育是如此薄弱,有的甚至形同虚设。面对时代的发展,我们不能不重新调整我们的教育结构——加强劳动技术教育。那怎样发展我们的劳动技术教育,上好我们的劳动技术课?作为一名劳动技术教育的老师,发表以下我的看法,以供大家商榷。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劳动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各科的教学中,劳动技术课是最不受学校、老师、学生及家长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都根本没有开设。我们的教育是从传统教育中发展而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一直在固锁着我们,从学校到老师到家长再到学生,都没有从中解脱出来。学校领导为了学校的“面子”工程,本以“正科正课”为先;老师为了应试分数本着“正科正课”为重;家长的“铁饭碗”观念,认为自己务农了一辈子,希望下一辈“脱农”,如果能吃上“皇粮”会感到无比的荣耀。于是对子女寄予过高的希望,不少家长对子女只要求读好书,能取得高分就行,不让孩子做读书以外的任何事情,甚至连力所能及的的家务劳动都不让孩子去做,把孩子宠成了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以致学生的劳动观念十分淡薄,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意识了;而学生呢?“人之初,性本善。”在学校、老师、家长三座“大山”的压力和“指引”下,按模成形甚至引发一些学生观念畸变:高消费、讲排场、乱花钱、贪图享受、厌恶劳动,或许将要成为今后社会的负担。
细心的同仁也许注意到,很多从大学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岗上理论一大堆,动手操作能力却远远不及跟随师傅的学徒;今年高考刚结束,一位高三的班主任向每个同学发了这样的一条信息:考上大学的同学要记得和没考上大学的同学搞好关系,等你们大学毕业了,好去他们公司打工!考上一本的要经常联系二本的,未来家乡的领导就是他们! 二本的同学要跟大专的搞好关系,他们将是你们孩子的老师! 也要和没上大学当兵的同学搞好关系,因为他们将来是交警、警察或城管!从这些现象和调侃中也折射出了失学后的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或者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为了顺应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促使学校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首先要转变这一观念,一个合格的学生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劳动素质、端正的劳动态度、一定的劳动能力和较好的劳动习惯。
二、建立合理的劳动技术课程体系,因地选择或自编乡土劳技教材
现代社会的技術已远远超出“生产”的范畴而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各个职业、家庭和日常生活之中。劳技课的内容也因些覆面很广泛。目前国家也没有规范的教材,劳技教师应针对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或自编乡土劳技教材,在选择和教学时要处理好传统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的关系,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质量,让学以到用,用以见效,才能培养学生具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算完成劳动技术教学任务。
三 、从实际出发建设实践基地,给予一定的实习经费。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有一定时间从事劳动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所开设的劳技课程,按要求建设配套的劳动技术专用实验室和劳技教育实践基地,购买相应的设备和材料。例如:食用菌的生产,果树的生产等都是要基地以实践动手操作,如只凭课堂上教学,也只是纸上谈兵。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学科齐全,素质较高,一专多能,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的劳技课师资队伍,是提高劳技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的来源,一是让一部分具有一定专长的文化课教师专教劳技课,二是聘请一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成功人士来担任劳技课程,三是选派部分老师参加课相关科目的培训学习后,兼职担任劳技课程,只有加强劳技课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劳技课的教学质量。
五、在劳技课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在劳动实践中,学生动手获得的体验会更加深刻,获得的劳动技能更实用,活动中的成败,更有利于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利于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创新,靠的还是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思维与行为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转化为行为,才以体现思维的价值,而行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创新和发展。人的行动动作往往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而实践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因此,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是促进学生劳动技术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高度重视劳动技术教育,才能使“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