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暴力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5-05-30吕定燊
作者简介:吕定燊(1991-),男,在读硕士,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人口与区域发展。
摘要:近年来,在新闻广播里、互联网上、报纸上,经常会看到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这成为校园敏感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甚至演变成了恶性犯罪事件,使校园环境置身在慌乱之中,家长更是为孩子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而担忧,学校工作管理人员也倍感压力。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是孩子们健康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和谐发展的社会所需,然而校园暴力却成为和谐社会中必须根除的“疾病”,它的存在确实让人忧虑,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此,对中小学校园暴力现象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其爆发“病因”进行提前预防,对已存在的暴力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以期根治校园暴力事件,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对策
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如新闻、广播、互联网、报纸,耳闻目染到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甚至一度成为敏感话题,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甚至演变成了恶性犯罪事件,使校园环境置身在慌乱之中,家长更是为孩子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而担忧,学校工作管理人员也倍感压力。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是孩子们健康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和谐发展的社会所需,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然而校园暴力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根除的“病菌”,它的存在着实让人堪忧,它的产生原因也令人深思,所以我们应该对校园暴力问题进行深层次调查与分析,针对其爆发“病因”进行提前预防,对已存在的暴力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校园暴力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
2.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现状
2.1 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界定
1996年世界卫生大会上,WHO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社会、群体、他人甚至是自身进行的威胁或伤害,造成或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行为。”从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校园暴力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将校园暴力初步进行界定: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范围的,暴力实施者无视法律,蓄意运用躯体、语言、工具进行的对学生、教师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及身体的伤害,扰乱校园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影响社会安定的一类破坏性行为。
2.2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的基本概况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通过新闻报道、网络文章都可以了解到,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几年来,校园暴力频频出现,对于很多曾经受到伤害的学生、教师来说,校园暴力就像不能触及的伤痕,不敢回想受伤时的那场噩梦。校园暴力问题层出不穷,势必会引起社会、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引起人们对校园安全建设的思考。值得担忧的是,校园暴力引起了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的恐慌,成为当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2.3 中小学暴力问题的类型
根据校园暴力事件对象的不同,我们将中小学校园暴力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第二类是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暴力事件;第三类是指社会上的危险人物对校园、师生造成的暴力事件。其中第一类占校园暴力的绝大部分,包括聚众斗殴、勒索钱财、随意伤人、早恋纠纷、性侵犯、人格侵犯等类型。第二类暴力事件主要是由于师生间缺乏必要沟通,教师自以为合理的体罚导致学生积怨成疾而引发的暴力事件;第三类校园暴力又包括语言侵犯、暴力侵犯、躯体暴力等等。校园暴力类型复杂多样,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种类型,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身体伤害和心理阴影,严重的甚至致人死亡,构成极端犯罪事件。
3.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家庭因素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每一个生命个体,早期的社会化主要是通过家庭的成长环境来完成的,因此家庭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小学生的种种行为与他成长的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在教育子女的态度和方式上,普遍存在四种类型,即放任型、溺爱型、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和关心是相对较少的,大多是任由子女放任自流,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子女变得无拘无束、自暴自弃,形成攻击性的人格。在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总是无微不至的照料,遇到问题不管子女的对或错,只是一味的袒护、放纵,这种过分的溺爱很容易使子女养成暴力侵向的,当他们走向学校时,便发展成为校园暴力的实施者。专制型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总是严加管教,对子女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且很大一部分家庭会倾向于采取“棍棒式”的教育方式,结果使子女耳濡目染,当遇到问题时,易倾向于采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民主型家庭中,健康的家庭环境会塑造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3.2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管理不善和教育模式的缺陷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学校对学生心理和道德观念教育的缺失、教师的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环境和规章制度都与校园暴力事件息息相关。由于目前我国对于学校政绩的考核主要以升学率为标准,导致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重智重利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学习压力增大,情绪易紧张,直接诱发暴力事件。同时,学校对暴力事件 “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使得学生缺乏学校管教,从而更加自暴自弃。在师生关系上,许多教师习惯性地运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规班训来约束学生,用学习成绩来评判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从而引发攻击性行为。此外,在学校的治安管理模式上,大多数学校保卫工作人员文化不高、专业性及法制观念不强,在处理校园内治安问题上没有系统的方法。学生与学校工作人员紧张的关系也会促使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3.3 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却滋生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扭曲了中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学校附近,一些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学生群体成为其消费对象,很多自制力差的学生荒废学业,深陷其中,为了娱乐而去抢劫、敲诈勒索,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此外,校园周边环境治安欠缺,生活居民复杂,不法分子选择在校园附近滋事,将学生作为对象,抢劫、伤人等暴力事件屡有发生。
3.4 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影响因素
大众传媒也是促成校园暴力的因素之一。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正处于对社会充满好奇,而新闻对暴力事件的作案过程的详细报道及暴力影视,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制止能力不强,容易冲动,是非观念不强等因素使中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媒体负面信息的误导,肆意模仿新闻报道中犯罪分子作案经过,造成严重后果。一定程度上,大众传媒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5 个体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不健全的法律法规都属于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外在因素,为次要因素,而个人为内因,主体的心理素质对于能否抵挡外界的不良诱惑为主要因素。未成年学生性格冲动、叛逆心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行为方式也具有模仿性,容易受外界的诱惑等身心特点,采用暴力手段成为解决问题最直接的反应,老师、家长不及时的教育和纠正,导致学生失去常态,走上歪曲的人生道路。
4.预防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家庭教育
和谐稳定、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正确的家庭监管更是预防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保障。
首先,出于孩子较强的模仿性,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家长要做好模范作用,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榜样,引领孩子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其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过分溺爱孩子或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能为孩子塑造健康的身心,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对孩子应该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注重孩子的思想变化,发现异常行为要及时和孩子沟通、进行教育,为其塑造健康的心理。
4.2 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教育。第一,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开办心理咨询课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弱化或预防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过激行为,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第二,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暴力事件发生的概率。第三,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学生明白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第四,学校应健全德育规章制度,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习压力。第五,加强学校治安管理,对校内治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完善管理方法。
4.3 加强社会管理
政府应该大力抓好校园附近流动人口的管理,对校园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进行整顿,将校园暴力违法犯罪的诱因降到最低限度,创建安定的校园内外环境。大众传媒应宣传科学健康的文化,传播正能量,打破社会歪风邪气,将误入歧途的孩子拉回正确的人生轨道。社会的管理是政府机构的责任,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社会稳定是杜绝校园暴力的先决条件。
4.4 学生个体预防对策
中小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正确对待学习及生活上的压力,采取正确的解压方式,增强自信心、提高耐挫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遇校园暴力事件时,学会自我防卫,及时告知家长、教师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将伤害降到最低。
5.结束语
青少年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代表着希望和未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家庭幸福的标志,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强大的中流砥柱。校园暴力是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障碍,而引起校园暴力的原因又是错综复杂,因此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需要社会各界团体、机构、群众的共同努力,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一个安定有序、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将校园暴力不安定因素彻底根除,还中小学生一个快乐的学习园地,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地发展。(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杜晓惠.浅析校园软暴力现象[J].现代妇女报刊,2014年05期.
[2]林汉生,王声涌.暴力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36.
[3]林超.《浅析校园暴力事件》《法治与社会》2013年07期.
[4]李长伟.校园暴力解析[J].教学与管理,2012,12:135-137.
[5]刘肖熙.是以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雷衡生.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与预防[J]当代教育论坛,2014年(12).
[7]《浅析校园暴力事件的现状和对策》 《公安教育》201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