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战略差异化的产业支撑
2015-05-30刘启超
作者简介:刘启超(1988-),男,汉,辽宁阜新人,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价格理论与产业升级。
摘要:城镇化战略需要产业支撑已达成共识。但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发展不平衡,实行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也必然存在差异,不可一概而论,产业发展要符合各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东部地区应以第三产业为支撑,中西部地区以工业为支撑,且东部地区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以及中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存在协整关系。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支撑;差异化;比较优势
一、主要观点与理论分析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需要产业的支撑,由于历史原因,东部与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也存在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各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
(一) 东部地区城镇化以第三产业为支撑的理由
1、 城镇化率高。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发展反过来促进产业的发展,二者协调同步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验已经表明,较低的城镇化率会抑制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较高的城镇化率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促进了人们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截止至2012年,上海、广东城镇化率分别为89.33%、67.4%,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江浙两省城市化率分别为63.01%和63.19%,同样拥有较高的城镇化率。东部地区较高的城镇化率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基础,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增强了城市吸引力,为城镇化提供后续发展动力。
2、 交易成本相对较低。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交易成本不断下降,我国东部地区正经历着这样的时期。由于第三产业大多属于资本、知识密集型,对低端要素成本变动较不敏感而对交易成本的变动较为敏感,我国东部地区交易成本的下降,这种由市场价格信号所反映出来的比较优势说明,东部地区比较优势已发生了变化,利用资本、知识要素等高端要素的成本相对更低,这种变化无疑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镇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可以充分利用高端劳动力的优势,提高城镇化质量。
(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以工业高度化为支撑的理由
1、发挥后发优势。与国际间的技术溢出相比,一国内技术溢出的效应更明显,成本也更低。由于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地区在资本积累、技术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就更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挥学习效应,通过主动承接东部转移产业,进而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尽快实现城镇化。
2、 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相对较低。
中西部地区存在剩余劳动力、工业开发不完全,劳动力和土地等低端要素成本相对较低,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程度等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交易成本也相对较高。工业具有人力需求大、占地面积大等特点,面对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上涨,企业必将实现战略转移,这更加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工业发展促进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城镇化适应工业大规模集中生产的需要,产生聚集经济效应,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工作效率,从而推进工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来衡量各地区城镇化水平。东部地区数据选取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五省市的统计数据;中西部地区数据选取山西、安徽、陕西、四川、新疆五省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2006-2013年)。经验上,工业及第三产业均会影响城镇化水平,故东部与中西部均采用工业对总产值贡献率和第三产业对总产值的贡献率,进而对城镇化率进行回归。
(一)模型建立
运用Eviews软件,对二者均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及工业贡献率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东部:URB=33.73+α*+0.77TER-0.08IND(1)
中西部:URB=30.29+α*-0.59TER+0.56IND(2)
其中,URB、TER、IND分别代表城镇化率、第三产业贡献率和工业贡献率,α*表示各省市与截距平均值的偏离值。本文研究焦点是第三产业和工业对城镇化的作用,因此需关注TER和IND系数的符号及大小。对东部地区来说,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具有显著影响,贡献率为77%;而工业对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符号为负的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由于长期的资本积累,要素禀赋发生了变化,新型城镇化以工业为支撑不符合现阶段的比较优势。
对中西部来说,工业对城镇化具有显著影响,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为56%;而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负号的原因之一是城镇化以第三产业为支撑超越了现阶段的比较优势。
(二)协整检验
通过对式(1)和式(2)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
从表1及表2中可以看出,三种检验方法在5%的置信区间上均拒绝原假设,即从长期来看,东部地区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存在协整关系,中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存在协整关系。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比较优势的差异,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也存在着差异。具体来讲,东部地区由于长期资本积累而使得资本相对廉价,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其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为77%;中西部地区则依靠其低端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比较优势,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以工业为主,工业对城镇化的影响为56%。通过协整检验可以得出结论:东部地区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中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鉴于此,本文给出几点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柱。
(二) 东部地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转移传统制造业。
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现阶段资源比较优势,主动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发挥后发优势。(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注解:
①英国雷文斯坦于1880年提出了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随后由巴格内( D. J. Bagne) 正式提出推拉理论 他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增订版),1999年:第101页。
[2]赵小平: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物价》2013年第12期,70-73页。
[3]黄勤,杨爽: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纵横》2014年第1期,44-47页。
[4]赵小平: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100-102页。
[5]朱文,姜太碧: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与支撑产业发展实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7期,147-151页。
[6]江静,刘志彪:综合成本:长三角产业分布新格局的决定因素考察[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87-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