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05-30林法煌
林法煌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要通过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改善学生心理状态,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优化性思维,选用讨论、辩论、探究等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51-02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创出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等的能力。它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人们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驱力和体现。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上重要位置。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这一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发创新动力,改善心理状态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学生树立创新对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它存在于古今中外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时时处处的观念,进而增强创新动力。同时需树立和谐教学理念,让学生消除拘束、紧张,形成利于创新的心理状态。
1.1以正确观念激发创新动力
历史名言和历史事实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好材料。历史上不乏先人的创新言论,如牛顿“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梁启超“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钱学森“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等,均出自名人,为学生所景仰,富于感染力。创新的历史事实更是在思想、政治、经济、科技、文艺等领域层出不穷。如科技领域:祖冲之计算圆周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等;牛顿、瓦特、法拉第、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及其引发的三次科技革命等。尤其是名家对创新的沉迷、执着、顽强,生动感人;其成果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巨大影响,极具震撼。若与爱国主义、励志教育等结合,则更能更激起学生的创新动力。
1.2 以和谐教学理念改善心理状态
和谐教学理念是指在民主、平等、安全、合作的原则下实施教学的理念。包含两方面:一是师生和谐。即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是相互促进与提高的“学习共同体”。 二是生生和谐。学生间在学习上没有过分竞争、相互挤压,而是友爱、互助、合作、奋进的团队关系。树立上述理念,需教师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关心爱护学生,肯定学生优点,吸纳学生智慧,包容学生缺点错误,善意提出改进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而略偏爱后进生,引导学生间互帮互助,发掘每个学生的作用。应发挥历史学优势,将孔子“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思想,教育学生放下包袱,自由思考与表达;以爱迪生等少时智力表现一般、但自强不息终成大科学家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自卑、不歧视,让学生形成积极、安全、良好的心理状态。
2.训练思维,提升创新内功
思维是人们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方式,对事物进行理性认识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及优化性思维等,对提升创新内功即创新核心能力有重大作用。
2.1鼓励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事物大胆质疑并正确分析评判,作出是非、对错、该否结论的思维方法。其表现是质疑,意在否定。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如引导学生质疑吴三桂降清是否“冲冠一怒为红颜”、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该不该杀等。教师提问“为何岳飞被称为抗金名将而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时,学生或说:岳飞代表汉族抗击女真族,所以岳飞是汉族的民族英雄。或说:无论是汉还是女真,现都融为中华民族,岳飞抗金,故只能称为抗金名将;而戚继光抗击日本倭寇,是对外国,故得此称号;还有人质疑:若按此法则,那楚国和灭它的秦国现都属中国,屈原为何被称为爱国诗人。有学生看电视剧《走向共和》后,觉得李鸿章更像是一位爱国政治家,哪像卖国贼?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保护其积极性,给予赞赏,并顺势将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搜集资料、讨论、探究中寻找答案。这样既巩固和拓展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2.2鼓励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从不同角度、方向、途径寻找多种答案的思维方法。其表现是求异、求全、求新。要善于创造和捕捉契机,让学生思维“光芒四射”。如教师提问“秋收起义后红军为何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时,学生回答:城里敌人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针对学生易把“力量”等同军队)问:这里所说的力量除军队外还包含什么?答:民兵,兵源,武器装备,老百姓支持。问:在农村这方面有利于红军吗?答:有,井冈山群众基础好。(针对学生考虑输赢的因素往往局限于“力量”)问:革命能否取得胜利,除敌我力量因素外还要考虑什么?答:地型、地势、交通、物产等。井冈山是个盆地,交通闭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富,有利于红军。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使发散思维得到有效训炼。
2.3 鼓励优化性思维
优化性思维是指在肯定某事物的基础上,作进一步优化提高的思维方法。其表现是求精求好。如学完《戊戌变法》后,教师提问:假如你主持变法,能否优化变法方案?学生或说:等光绪帝掌握实权后再变法,或待说服慈禧太后等人后再变法。或说:变法令中“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是夺人职权,抢人饭碗,最可能遭到抵触,应最后颁布。或说:第一步,鼓励私人办矿,资本家实力壮大了,自然有发言权;当然还要训练新式军队,保国家安宁;办新式学堂,译西方书籍,培养新人。第二步,办报,开放言论。第三步,待时机成熟后,才改革政府机构。优化性思维训练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广泛,难度略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不可忽视。
3.合理选用教学法,拓展创新平台
历史教学方法很多,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用。宜多用讨论、辩论、探究等方法,因其特别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创新能力。
3.1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打破了课堂上学生间的隔阂,为他们提供沟通的机会。学生从中接收大量信息,激活思维,点燃创新火花。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前提出需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在查看资料的基础上,作独立思考;或把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问题,马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时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学生间不重复相同观点,适当时可质疑或反驳。过程中由教师启发诱导,最后教师或学生小结。
3.2主题辩论
主题辩论能使学生思维激烈碰撞,并多角度思考问题。包括课堂辩论和课外辩论。教师应设计好辩论题目,给予辩论策略的指导、简明扼要的归纳总结、适量的辩论时间。辩前根据爱好、性格、气质和口才等因素,共推选六至十名辩手,分正反两方。正反论点各分若干分论点,辩手们根据实际分别承担。过程可分为陈述、自由辩论、总结三阶段。安排两名主持人,老师记录、管理、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搜集整理资料,集思广益,其分组办法参照辩手安排。如在“项羽该不该过乌江”辩题上,正方可分三个分论点:项羽乃盖世英雄,仍可造就;江东父老仍可能支持他东山再起;面对失败,该考虑的是如何总结经验教训,从头再来。反方则为:项羽有勇无谋,不堪造就;江东八千子弟全军覆没,乡亲们不复信任;项临死都不知因何而败,重来也注定失败。如此不仅强化了知识,还激活了学生思维。
3.3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通过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教师创设情境,以启发、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选择探究题目。选题采取开放式和集中式。开放式:分几个小组或由学生个体,根据兴趣自选题目;各小组题目不重复,个体独自探究则选题尽量多样。集中式:由全体师生讨论,确定一个引起广泛兴趣的题目,由各小组独立探究。题目确定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然后通过网络、图书、报刊、调查等获取资料,并在筛选、整理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论证假设。探究中,学生积极思考、反复求证,培养了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平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参考文献:
[1]刘 军.初中历史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2]陈维亚.历史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3):25.
[3]费为群.质疑·联想·求证——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口[J],上海教育科研,2012 (5):81-82.
[4]李 宁.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研究,2010(6上旬):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