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分层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2015-05-30姚小娟
姚小娟
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由于先天条件和后期培养条件的不同,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即使是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教授,学习成绩也会有很大的差距,信息技术科目上也是如此,每个人在之前接触信息技术的程度不同,学生之间有明显的能力差别。所以,为了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运用教学方法,制订教学目标,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那么对于该如何进行分层教学,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给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是为了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制订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和任务,让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的价值和乐趣。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基础性学习,重点在于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和训练;第二个层次是提高性的学习,在基本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还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第三个层次是拓展性学习,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和探究,能够透彻理解教材,并且学会拓展和延伸,做到熟能生巧。
二、根据学生个体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来进行分层,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缺点,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的潜能。对此老师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准确分层。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或是小测验,大体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来进行分层。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要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情况、学习情况以及一些软件的使用情况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例如,第二章“管理计算机”中,主要是讲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于世界的影响,在开始讲课之前,可以先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对计算机的认识,通过发言,老师可以大体知道每个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情况,以此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计算机认识比较深刻,经常使用电脑,且有浓厚的兴趣,发展空间比较大;第二个层次是对计算机有基本的了解,会一些基本的操作,但是比较难的操作就相对不会;第三个层次是基础比较差,基本很少接触计算机,兴趣也不大,学习能力比较弱。通过分层,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分组教育,并且进行相应提升,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可以按照这样的分组来布置,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高难度的作业,对于中等生可以在基础上稍微增加难度,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是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分层可以把每个学生的水平都顾及到,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高自己。
三、制订分层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对教学目标分层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己个性和实际情况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和实践能力,活跃自己的思维,发展创新精神。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实践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自己学习,或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来带动和帮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多多进行鼓励和帮助,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相对地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让他们优化自己,提高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还可以根据实际的课堂情况相应地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和进度。
四、采用分层教学评价
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分层的基础上,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为了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评价也应该进行分层。如果只是用一张一模一样的试卷来评价所有学生的成绩,肯定会不公平,同时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分层评价是很有必要的。对于高层的学生要采用高标准、高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对于中层次的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揭示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且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鼓励他们努力向前。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应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擅长点,根据他们的进步和努力给予肯定和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操作是最主要的,这就要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分层,用不同的标准来考核他们的作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把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个性状况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们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缓解两极分化的现状,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因素。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韩桥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