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5-05-30郑艳
郑艳
摘 要: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重要任务与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使用唯物史观去认识历史。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应当采用合理的方式将历史知识客观地、系统地传授给学生,针对历史上的人物以及发生历史事件使用唯物主义原理进行分析与评价。基于此,文章简要概括了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并对具体的实施措施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当前中学历史教材虽然都是将唯物史观作为基本要求来编写的,但是实际进行历史课教学时,通常都是对历史现象进行简单的叙述,或者是对一些新奇的历史事件进行盲目的追寻,仅仅从表面现象上进行了分析,既没有引导学生按照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的过去进行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对人类社会的未来进行科学的预见。
一、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而历史这门学科的意义就在于透过历史事实指引学生养成科学的历史观,使学生能够获得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二、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措施
1.教师需要正确解读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之前,需要在自身方面对其基本理论形成清楚的认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散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多本原著中。当前我们看到的唯物史观理论大多都是后人对马恩著作的提取,有的还是同国家具体情况相结合而编著的,其中需要强调的是斯大林、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总结以及后续的发展,此外还有毛泽东以及后来我国一些从事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研究的工作人员进一步丰富并发展了的唯物史观。最初只是少数人知道唯物史观,在向群众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了历史时代以及个人理解程度方面的影响,使得唯物史观已经丧失了原来的面貌。对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依据原有的理论,对唯物史观的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成果投入更多的关注,查阅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对存在质疑的地方进行考查,同时与马克思与恩格斯二者各自具体所处的年代进行结合,以此获取帮助。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培养
初中历史在运用唯物史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手段的使用需要注意尽可能地直观,通过举例的方式降低学生理解唯物史观相关原理的难度。历史事物本身具备的趣味性,并不仅仅是学生想要学习历史的兴趣点与动力所在,历史的启发性还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理论的一种高度升华,其对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各种内在规律进行了总结,因此,只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与具体历史事件的结合,定能让学生对唯物史观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对李鸿章这一近代著名人物的评价问题,他在洋务运动中的突出贡献,与其在甲午战争中的“劣迹”使得学生无法科学评判其人。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史料等,通过不同角度反映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发掘信息去分析,运用唯物史观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
3.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对其进行培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通过指引学生在此期间树立唯物史观,能够促进学生各个观念的正确形成,甚至对其未来的发展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初中学生在认知情况上有着较为复杂的特点,每个年级学情各不相同,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会在认知上呈现出差异。例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小学阶段仅仅接受了一些基础的历史知识,缺乏稳固的历史基础,往往用主观的感情对事物进行判断;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一年初中历史之后,历史基础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建立,但是依然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需要同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结合,才能从形象化的语言层面产生理 解;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学习中国史的基础,可以通过世界史的学习,促进唯物史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的理论有着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新的历史时期,对于历史教学的指导有着新的、具体的解释。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初中历史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各种观念的正确养成。正因如此,文章分析了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并且从教师需要正确解读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培养、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对其进行培养这三个方面探讨了运用唯物史指导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希望以此为相关人士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逢祥.唯物史观与民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14(01):25—37.
[2]钱广荣.应对当前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唯物史观研究[J].桂海论丛,2015(0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