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内到课外
2015-05-30李伟
李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89-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会经常看到和使用地图,如何看图、用图,从地图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一项生活技能。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也提出要让学生学习对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的知识。
基于以上两点,我在进行地图的三要素的教学中,改变了过去通过读图的方式来掌握地图三要素的方法,而是采用了画图的方法来完成。
第一步我让学生画张学校地图,对此学生很兴奋,以为就像上美术课,可以随意发挥了。但看似熟悉的校园,想要把它画在一张面积不大的纸上,并非易事。刚开始动笔,问题就出现了,有一个小组提出,学校里那么多事物,逐一来画,太费时费力,而且纸张好像也不够用。我就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同时提醒大家,我们是否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去表达呢?对此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个小组的提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来代替不同的事物。我接着问,那怎么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呢?又有一组提出在图的一角用符号和文字标示出来,就这样图例和注记产生了,很多同学又继续自己的创作。十分钟后,大部分小组的地图已初步形成,我就把大家的作品聚集在黑板上。真是五花八门,在同一张大小的纸上,学校大门朝向了不同的方向。同学们好像迷失了自己。怎么办呢?大家没有统一方向,最后同学们想到了在小学时学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最终统一了方向。我又给大家补充了除了这种默认的方向外,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以指向标为准。就这样,地图的第二要素——方向诞生了。接下来我就让大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审美品评。有的同学画的看起来很顺眼,有的画的很美观,但大家发现有一个组,学校大门和围墙明显的不协调。怎么办呢?为了让图上的事物更加精准,还应该将所画事物,统一比例,比例尺终于浮出了水面。就这样地图的三要素都被同学们一一发现了。并且同学们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显得很积极、很轻松,而且意犹未尽。我就乘胜追击,问:“大家對自己的作品满意吗?”这一问很多同学直摇头。
因为学校很快要开家长会,我就借机引导,等家长会的时候,我们就在班里开一个地图展,让你们的父母看一看你们的作品。这一说,同学们显得很激动,每位同学都想在家长会上表现自己。于是大家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想法——实地测量,精心绘制。看到同学们认真而激动的样子,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于是提出,下一节课我们来对学校进行实地测量好不好。一时间,学生炸开了锅。
由于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而且是一所刚刚建立的学校,虽然县里很重视这所学校,但毕竟是第一次招生,而且加上离城较远的缘故,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他们来说,上课外实践课还是一件新鲜的事。到了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刚进教室,就有学生提醒我:“老师,你不是说今天上室外课吗?”他们生怕我忘了。“我没忘,但我要声明现在其他班正在上课,请大家出去的时候保持安静”。同学们很有序的逐个走出去。
开始测量了,大家纷纷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直尺、卷尺和钢尺。这时有两个组队的同学忘了带工具,急得团团转,而且相互埋怨。我走过去调节:“大家不要相互推卸责任,要吸取教训,你们是一个团体,每个人都有责任,下次一定要注意了。不能测量就注意观察看其他组是怎么做的。”我轮番去各个组观察指导。不一会我发现这两组的同学有了别的办法,一个组从班里拿来了慢跑布的旗杆,自制了一把尺子。还有一个组想到了步测的办法,很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同学们在关键时刻真能急中生智。一节课就这样在忙碌中结束了,回到班级后,每个小组都根据自己的数据对纸张进行了测算,最后统一制定了比例尺。图例则有各组单独制定。
第二天每组都交上了自己满意的作品。虽然每幅作品风格各异,但这都是同学们劳动的结晶。我把大家的作品都用彩纸进行了包边,并且署上每一位同学的名字。在后来的家长会上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地理的热情。
这件事使我深受启发,教学改革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大多数老师还是难以改变以往的方式方法。而社会在不断发展,孩子们也已今非昔比,所以我们越来越多的老师感觉到抓不住学生。我觉得再不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最终我们只能把自己引入死胡同。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对新课标教学的一个尝试,虽不能说是很成功,但我还是觉得较以前的读图讲解更乐于被同学们接受。我不知道这种教学是不是可以称得上是“生成教育”,但我觉得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比把现成的知识直接呈献给大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同,也必定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