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难点与对策
2015-05-30周一春郭一瑰
周一春 郭一瑰
作者简介:周一春(1990-),女,汉,山西朔州人,研究生,会计硕士 ,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
郭一瑰(1989-),女,汉,河南商丘人,研究生,会计硕士,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
摘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资源环境审计中新型的领域,也是强化领导干部绿色施政的创新举措,过去的几年里,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质量日益不匹配,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新常态的提出,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大背景的变革下,对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势在必行,需要认清当前存在的难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新常态;离任审计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政府的施政重点在于寻求GDP的不断增长,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在这样的思路下,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多年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变化,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大自然不停的发出警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并且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演讲中,进一步提出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放权。实现国家转型,向更加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向转变,需要社会各界全方位的配合。
然而,领导干部通常只顾眼前自我的政绩,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观,盲目地发展经济,牺牲的却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领导干部之所以忽视环境现状,很重要的一点是,处罚成本微乎其微,领导干部离任后,对于环境破坏的责任,无人追究,无据可依。这不仅危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且损害下一代人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个新的审计领域,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模式。这项审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要义落到实处,弥补了制度的空白,是重要的制度创新,也是对领导干部的重要约束举措。
一、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面临的主要难题
(1)自然资源资产本身复杂,审计难度大
自然资源种类众多,包括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其中可以作为资产,为所有者带来收益的资源资产,大多属于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形成周期漫长。目前列为自然资源资产的有森林资源、国土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草原资源和海洋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恰恰是党政负责人在本辖区内贯彻落实国家自然资源重大政策、战略目标的情况,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否以过度的消耗资源、毁坏环境为代价。然而,自然资源分布范围广,审计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不仅仅包括审计本身,还需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共同配合。
(2)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的划定
在我国,从县级到中央主要领导干部的任期均为5年,连任不超过两届。 一方面,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形成的长期性、持续性,导致有些经济决策对自然资源资产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往往可能在前任领导干部离任时,后任领导干部上任一段时间后还未体现。 并且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涉及范围广、系统性强、任务重、时间跨度大,可能在审计过程中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已随后任领导干部的决策制定而改变,这就使得前后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相关责任混淆。 另一方面,有些自然资源资产具有跨区域性,如河流,其上中下游一般穿越多个地区。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目标、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往往各自为利、相互影响,导致各区域同级领导干部或是省、市、区县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难以可靠区分。
(3)谁来审计
审计主体是谁,目前有三种观点:国家审计为主、多元审计、国家审计为主导,社会审计和公众共同参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自然离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评价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归根到底是检验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效果,落脚点是有没有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基于公共受托责任观,政府的受托责任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公众是政府及其部门的委托人,做好自然自然离任审计最终受益的是公众。结合中国国情,审计对象是领导干部,只有国家审计的权威性更能作为主导,然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业性强,需要强有力的审计知识作保障,社会审计的介入,强有力的弥补不足的力量。审计的主体以国家审计为主,多元参与更加符合现状。
二、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1) 加快发展审计信息化
自然资源资产分布范围广,品种多样,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往往涉及时间和空间的交叉。传统的审计,由于审计方式、内容、程序方面有相对独立,面对复杂多样的自然资源资产,很难明确量化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取得的经济成果,是否消耗了过多的资源。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插上“翅膀”,加快发展审计信息化,构建一套信息共享的网络系统,集成国家审计大数据,优化审计业务模块,加入各地区对自然资产实时动态的监控,国家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社会公众依托物理的专业审计数据库,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质量,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帮助树立科学绿色的政绩观。加快发展审计信息化,也同时要求审计机关的管理人员,强化计算机技能,提升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2) 明晰责任范围,提高腐败成本
在新常态的形势下,经济发展健康化是长期追求的目标。自然环境本身具有动态属性,例如上游的污染,可能会影响下游的污染,上游干部的责任可能会影响下游干部的责任鉴定,审计工作要实现对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状况的全方位监控,控制好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利运行、握好反腐败的利剑,完善国家治理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划清“上下届”、交叉区域的干部责任范围,也是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必经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腐败成本,切实落实好环境终身追究制度,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强化正确的执政观念。
(3) 审计人员协同政府有关部门、社会专家、公众共同开展审计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仅对审计专业知识和审计人员技能要求高,还同时需要具备资源、环境相关知识,而对于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是否存在环境污染损失的量化工作涉及到政府和环保部门,以及社会专家多方共同的协作,通过合作交流,实现专业互补,但是审计机关面临审计力量不足的难题,而社会审计的参与,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的客观性,帮助监督领导干部责任承担情况,同时一方面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5):3-9
[2]徐泓,曲婧. 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审计研究(2):14-19
[3]陈献东.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14(5):15-19